9CaKrnJF5gS world.huanqiu.comarticle李克强: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e3pmh22ph/e3pmh2398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在英国智库的演讲 (2014年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尊敬的奇普曼所长,尊敬的尼布利特所长,尊敬的白尔雅阁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早晨好!我十分高兴能够到这里来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和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朋友们会面。这两个所在世界上都是享有盛誉的,也可以说是顶级的智库。你们中任何一个智库都可以单独举办关于国际、地区、国家任何问题的研讨会。但是我非常高兴的是,今天两个所联合在一起为我举办一场演讲会。这说明各位对中国问题的关注,也表明你们的确有着丰富的智慧。虽然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考,合在一起会有思想的碰撞,但是你们联合举办这场报告会,也表明了包容的心态。我对大家表示钦佩。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但“和为贵”,不谋而合也就在这个时代,欧洲的先哲们提出了,回望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应该是“和谐会产生正义与善”。虽然东西方文明的源头不同,但是我们都懂得和谐相处、包容互鉴的珍贵,人类进入了21世纪更需要包容地相互发展,大家如此重视中国,也是一种包容的心态。 因为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然,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正在推进现代化的国家,你们表示的关注也是对世界能不能包容的发展表示的关注。但是对中国的看法有这样那样的说法,这也很正常。中国的古诗就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即便是一座大山,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出的会是不同的印象。我今天力图给大家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来认识中国。当然,中国之大、领土之多,不是短短时间能说明的,我择其要。中国30多年来,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解决了6亿人的贫困问题,这可以说是世界上公认的事实,让6亿人吃饱饭、穿暖衣,使他们拥有生存权,也使他们变得有尊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也是在开放中实现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帮助,包括在座朋友们的关心,中国是感谢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有13亿人口,13亿人口的目标,坚定的意志是要实现现代化,这将是漫长的道路。因为现在我们发展还是不平衡的,虽然中国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我们的人均GDP在80多位以后。我们人均GDP只有6800美金,而在中国广阔的中西部,才刚刚达到5000美金,甚至在中国西部的一些省份,也不过2000美金。按照国际组织的标准,中国现在还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必须克服的困难,才能够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就其主要内容说应该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这里我想先说城镇化,为什么?因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是滞后的,我们还有6到7亿人居住在农村。而且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造成有2亿多中国的农民,他们主要在城里工作,但是我们的财力有限,公共产品的提供有限,他们还不能和过去生活在城市,已经取得户籍人口的人相比,没有同等的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而且中国还有1亿人在城市的棚户区里生活。各位可能不少人去过中国,但是我敢说你们中很少人去过中国的棚户区。我去过那里,而且多次去过那里。我曾经在中国一个重要的工业省份工作,那里在工业化的进程当中,曾经建造了大量的棚户区,历经几十年。进去你会发现它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不遮雨、不挡风、不抗冻,甚至人们到了寒冬的时候要穿上棉衣、戴上棉帽,加上几层棉被才能入睡,这些人加起来就有3个亿。所以我们叫做现存的3亿人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应当逐步解决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也就是说让已经在东部城市工作的1亿还具有农民身份的人取得正式的城市户籍,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还要让1亿人,当然根据他们的意愿回到中西部的家乡,就近实现城镇化,因为中国的东部城市容量有限。可能很多人都去过北京、上海,你们会发现这几千万人的城市如果继续膨胀下去,交通拥堵怎么解决?安全饮用水从哪里来?所以我们的中西部也要容纳这些已经在城市工作的。把这3亿人解决了,我们面对的还有3到4亿人。如果说前面是第一阶段的话,大家可以想象,这么多人没有若干年,五年还是八年能够解决的,那么到下一个阶段就更难。因为任何发达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也必须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他的农业劳动人口占的比例都是不超过10%的。让这些人有序地进入城市,这是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说中国要到本世纪中叶才能达到中等国家水平,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当然,现代化和工业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句话的两个方面,中国30多年来工业化快速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大家都熟悉的“中国制造”,甚至被中国人自己有时候迷惑了。很多中国人出国旅游说我们要买一件国外的产品回来送给自己的朋友,他精心挑选了,买回来以后给自己的朋友时,翻翻里面的标签,“Made in China”,中国货绕了一圈又回来了。但是我们生产的还是中低端的产品,中国的工业化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这也是我们需要突破能源、资源和环境瓶颈的必然选择,就是我们要使中国生产的产品更加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也使中国的产品向更高的质量迈进,也有利于我们一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会给世界提供巨大的商机。按照现在我们的测算,大概今后五年,我们要累计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因为没有进口也就没有出口,贸易不平衡那是不可取的。而且中国还要深度地和世界紧紧融合,将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以上。我昨天和英国的朋友们说了,我到英国了,我在这里想讲的是,希望这些投资优先地选择中国,虽然是企业的行为,但是政府会予以引导和支持。不仅如此,中国还有5亿的游客要走出国门。去年我们出国的游客已经1亿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会有更多的游客走出国门到英国来。我听说这座建筑是有250年的历史,不知道对不对游人开放。但是英国可看的地方很多,你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在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挑战是众多的,我前面讲的这两大挑战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没有经过的,因为13亿人要实现现代化,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之路,需要艰辛的探索。我们大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后,发展的速度已经有所放缓,过去是接近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最近几年我们的增长率在7.5%左右。于是也有议论,说中国经济放缓了,会不会继续?甚至是硬着陆?这里我诚实地,也是正式地向各位承诺:不会。为什么?基于我前面讲的两大因素,中国还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中国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城乡间的差距本身就是潜力,有着巨大的内需,只要我们把握方向,继续勤奋地工作,再运用东方的智慧,当然,我们也愿意吸取西方的智慧,中国的经济会长期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就眼前来说,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运行实行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保证它的下限不越过7.5。或者说能够保证充分就业的增长,使得上限CPI不越过3.5,让人民生活不受大的影响。我们有能力进行定向调控,而且不采取强刺激,采取精准的发力,定向的调控,能够保持中国经济,实现今年以7.5为代表的诸多的主要经济目标,而且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实现长期中高速增长。现在中国经济已经是9万亿美金了,如果每年增长7.5的话,那就意味着1万亿美金左右,相当一个中等经济体的总量,这本身是不容易的,做到了也是对中国、对世界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巨大的商机。我讲了这么多经济学的数据,在座的各位可能不一定特别感兴趣,因为智库研究的往往是思想,思想有时候比数据更抽象,也显得更加有智慧,但是毕竟数据是基础。我不是在玩“数字游戏”,我只想说明一点,就是中国将会继续减贫,平衡地发展、持续健康地发展,会为世界提供巨大的机遇。中国要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化,需要的必然是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周边环境,否则我们不可能集中力量来搞建设,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质疑的逻辑。所以中国对外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我们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古训,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人把它称为银律、中国人可是奉为金律,就是它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民族血脉,成为中国人基本的处世之道,中国人没有扩张的基因,也不能理解和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过去中国30多年的发展,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我们吃到了甜头,为什么要放弃呢?中国正是因为在和平发展的过程当中开放发展,开放带动了改革,使中国人逐步地走向富裕,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我们已经得到的成果呢?中国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相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的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开放共赢的战略。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致力于创造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长期以来,中国也为维护亚洲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作出了贡献。正是由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凝聚起合作共赢的共识,共同营造了通过协商谈判处理分歧的良好氛围,东亚才有了今天的繁荣。中国始终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政策,愿与所有邻国和睦相处。但是对挑起事端、损害和平的行为,中国也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防止局势的失控,这也是为了维护秩序,维护地区的稳定,促使事态回到对话的谈判轨道上来。我们相信只要地区国家能够真诚对话、理性协商,就能够保持和平安宁的环境。历史昭示我们,战争是人类智慧的失败,和平是反思灾难痛苦的结晶。我昨天去唐宁街十号,看到那里挂了两幅贵国首相丘吉尔先生的画像,他就曾经说过,“历史蕴藏着一切智慧,不学习历史注定要重蹈覆辙”。我们应当汲取历史的教训,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来推进国际和平、地区问题的政治解决,来共同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以维护世界的繁荣和发展。这是十分重要的外部环境,那么诸位可能也会问我,你描述了目标,那中国的内部条件将怎样改善?我这里只想强调一点,那就是改革。中国30多年来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我曾经在中国的一个农村作过负责人,那时候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我每天起早贪晚,把几百人今天每个人要干什么都安排好了,确实很辛苦。结果一年下来就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我们推进了改革,实施了农村承包制,让农民自己来决定他如何种、怎么种,没有几年的时间,温饱问题解决了。这说明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力,尤其是千千万万的人,有巨大的创造力,市场有着巨大的活力。现在中国经济出现了放缓,如何保持长期中高速增长?还是要靠改革。让市场发挥更大的活力,让社会发挥更多的创造力。所以我们首先进行对政府的自我革命,把政府不该管的权力消掉,把应该让市场来决定的事情交给市场。我这里只想举一个数据。中国在去年经济也遇到了下行的压力,我们采取了商事制度的改革,简化了企业登记的办法,结果新增的企业达到30%以上,今年我们再继续,新增的企业数还超过这个比例,这就为千千万万人的就业创造了机会。当然,政府放权并不是说不管,对那些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违法污染环境的做法,政府要进行事中事后的监管,依法进行处置,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我们还要推动结构性的改革,要放宽市场准入,更多地让民营企业、让外资进入中国。刚才我说我们中国对外投资愿意把英国作为选择的优先方向之一,也欢迎英国的企业把中国作为投资选择的最佳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必然会使中国经济迸发新的活力,千千万万人的创造力的发挥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些空间不仅是对中国人可以带来福祉,也会为世界创造机遇。中英两国应该把各自的发展都视为机遇,视为可以通过我们的合作,特别是在一开始的时候,白尔雅先生就说到,“我们要实现双赢的合作”,使共同增长、包容发展造福两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我此次访英和贵国政府的领导人进行了深入坦诚的交谈,我们发表了中英联合声明,我们共同认为,我们要增加政治互信,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坦诚相待,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我们认为我们的发展是共同的增长,应该不仅追求规模的扩大,而且要使内涵更加丰富,特别在思想的、理念的研究,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教育文化的交流方面,为中英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我们也共同认为,要加强人文交流。英国政府已经表示,要减少中国公民到英国的签证手续,这必然会减少时间,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到英国来。当然,我们也会要求中国的公民遵守英国的法律,尊重当地的习惯。13亿中国人走出国门是逐步的,不会说是一哄而来,目前也没这个条件,相信英国会为中国的游客、商人逐步地提供住宿、服务的可能,中国政府也会把握节奏。中英两国有智慧,来使我们的发展更健康、更持续。女士们,先生们:英国富有科学、理性、宽容的文化特质,中国有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历史传统。中英虽然远隔万里,但可以说是“遥远的邻居”,彼此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学术思想又相互吸引、交相辉映,也可以说是“文明的伙伴”,我们离得不远。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家喻户晓,汤显祖的《牡丹亭》也登上了英国的舞台。英语是英国人的母语,但今天有3亿人在学英语,可能是全球学英语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但英国据说是世界上人均喝茶最多的国家之一。中英两国的发展有底蕴、有前景,可以向高水平迈进。英国和中国都是伟大的国家,都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各自的辉煌,更有顺应时代大潮、求新求变的执着追求。英国诗人雪莱说:“人不能创造时势,但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机遇,机遇就在我们面前。”中国文学家苏东坡说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可见时机的宝贵。我觉得现在对中英两国来说都有宝贵的机遇,宝贵的时机。中国和英国,东方和西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面对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的世界,应该抓住机遇,共同应对挑战,携手建设一个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谢谢大家。1403088000000责编:张阳中央政府网14030880000001["9CaKrnJF5gy","9CaKrnJF5gg","9CaKrnJF5eN","9CaKrnJF5ed","9CaKrnJF4ZO","9CaKrnJF54g","9CaKrnJF4XA","9CaKrnJF5hd","9CaKrnJF5gy","9CaKrnJF4VS","9CaKrnJF5eN","9CaKrnJF4TT"]{"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在英国智库的演讲 (2014年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尊敬的奇普曼所长,尊敬的尼布利特所长,尊敬的白尔雅阁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早晨好!我十分高兴能够到这里来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和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朋友们会面。这两个所在世界上都是享有盛誉的,也可以说是顶级的智库。你们中任何一个智库都可以单独举办关于国际、地区、国家任何问题的研讨会。但是我非常高兴的是,今天两个所联合在一起为我举办一场演讲会。这说明各位对中国问题的关注,也表明你们的确有着丰富的智慧。虽然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考,合在一起会有思想的碰撞,但是你们联合举办这场报告会,也表明了包容的心态。我对大家表示钦佩。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但“和为贵”,不谋而合也就在这个时代,欧洲的先哲们提出了,回望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应该是“和谐会产生正义与善”。虽然东西方文明的源头不同,但是我们都懂得和谐相处、包容互鉴的珍贵,人类进入了21世纪更需要包容地相互发展,大家如此重视中国,也是一种包容的心态。 因为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然,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正在推进现代化的国家,你们表示的关注也是对世界能不能包容的发展表示的关注。但是对中国的看法有这样那样的说法,这也很正常。中国的古诗就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即便是一座大山,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出的会是不同的印象。我今天力图给大家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来认识中国。当然,中国之大、领土之多,不是短短时间能说明的,我择其要。中国30多年来,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解决了6亿人的贫困问题,这可以说是世界上公认的事实,让6亿人吃饱饭、穿暖衣,使他们拥有生存权,也使他们变得有尊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也是在开放中实现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帮助,包括在座朋友们的关心,中国是感谢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有13亿人口,13亿人口的目标,坚定的意志是要实现现代化,这将是漫长的道路。因为现在我们发展还是不平衡的,虽然中国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我们的人均GDP在80多位以后。我们人均GDP只有6800美金,而在中国广阔的中西部,才刚刚达到5000美金,甚至在中国西部的一些省份,也不过2000美金。按照国际组织的标准,中国现在还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必须克服的困难,才能够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就其主要内容说应该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这里我想先说城镇化,为什么?因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是滞后的,我们还有6到7亿人居住在农村。而且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造成有2亿多中国的农民,他们主要在城里工作,但是我们的财力有限,公共产品的提供有限,他们还不能和过去生活在城市,已经取得户籍人口的人相比,没有同等的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而且中国还有1亿人在城市的棚户区里生活。各位可能不少人去过中国,但是我敢说你们中很少人去过中国的棚户区。我去过那里,而且多次去过那里。我曾经在中国一个重要的工业省份工作,那里在工业化的进程当中,曾经建造了大量的棚户区,历经几十年。进去你会发现它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不遮雨、不挡风、不抗冻,甚至人们到了寒冬的时候要穿上棉衣、戴上棉帽,加上几层棉被才能入睡,这些人加起来就有3个亿。所以我们叫做现存的3亿人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应当逐步解决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也就是说让已经在东部城市工作的1亿还具有农民身份的人取得正式的城市户籍,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还要让1亿人,当然根据他们的意愿回到中西部的家乡,就近实现城镇化,因为中国的东部城市容量有限。可能很多人都去过北京、上海,你们会发现这几千万人的城市如果继续膨胀下去,交通拥堵怎么解决?安全饮用水从哪里来?所以我们的中西部也要容纳这些已经在城市工作的。把这3亿人解决了,我们面对的还有3到4亿人。如果说前面是第一阶段的话,大家可以想象,这么多人没有若干年,五年还是八年能够解决的,那么到下一个阶段就更难。因为任何发达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也必须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他的农业劳动人口占的比例都是不超过10%的。让这些人有序地进入城市,这是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说中国要到本世纪中叶才能达到中等国家水平,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当然,现代化和工业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句话的两个方面,中国30多年来工业化快速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大家都熟悉的“中国制造”,甚至被中国人自己有时候迷惑了。很多中国人出国旅游说我们要买一件国外的产品回来送给自己的朋友,他精心挑选了,买回来以后给自己的朋友时,翻翻里面的标签,“Made in China”,中国货绕了一圈又回来了。但是我们生产的还是中低端的产品,中国的工业化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这也是我们需要突破能源、资源和环境瓶颈的必然选择,就是我们要使中国生产的产品更加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也使中国的产品向更高的质量迈进,也有利于我们一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会给世界提供巨大的商机。按照现在我们的测算,大概今后五年,我们要累计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因为没有进口也就没有出口,贸易不平衡那是不可取的。而且中国还要深度地和世界紧紧融合,将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以上。我昨天和英国的朋友们说了,我到英国了,我在这里想讲的是,希望这些投资优先地选择中国,虽然是企业的行为,但是政府会予以引导和支持。不仅如此,中国还有5亿的游客要走出国门。去年我们出国的游客已经1亿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会有更多的游客走出国门到英国来。我听说这座建筑是有250年的历史,不知道对不对游人开放。但是英国可看的地方很多,你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在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挑战是众多的,我前面讲的这两大挑战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没有经过的,因为13亿人要实现现代化,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之路,需要艰辛的探索。我们大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后,发展的速度已经有所放缓,过去是接近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最近几年我们的增长率在7.5%左右。于是也有议论,说中国经济放缓了,会不会继续?甚至是硬着陆?这里我诚实地,也是正式地向各位承诺:不会。为什么?基于我前面讲的两大因素,中国还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中国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城乡间的差距本身就是潜力,有着巨大的内需,只要我们把握方向,继续勤奋地工作,再运用东方的智慧,当然,我们也愿意吸取西方的智慧,中国的经济会长期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就眼前来说,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运行实行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保证它的下限不越过7.5。或者说能够保证充分就业的增长,使得上限CPI不越过3.5,让人民生活不受大的影响。我们有能力进行定向调控,而且不采取强刺激,采取精准的发力,定向的调控,能够保持中国经济,实现今年以7.5为代表的诸多的主要经济目标,而且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实现长期中高速增长。现在中国经济已经是9万亿美金了,如果每年增长7.5的话,那就意味着1万亿美金左右,相当一个中等经济体的总量,这本身是不容易的,做到了也是对中国、对世界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巨大的商机。我讲了这么多经济学的数据,在座的各位可能不一定特别感兴趣,因为智库研究的往往是思想,思想有时候比数据更抽象,也显得更加有智慧,但是毕竟数据是基础。我不是在玩“数字游戏”,我只想说明一点,就是中国将会继续减贫,平衡地发展、持续健康地发展,会为世界提供巨大的机遇。中国要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化,需要的必然是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周边环境,否则我们不可能集中力量来搞建设,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质疑的逻辑。所以中国对外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我们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古训,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人把它称为银律、中国人可是奉为金律,就是它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民族血脉,成为中国人基本的处世之道,中国人没有扩张的基因,也不能理解和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过去中国30多年的发展,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我们吃到了甜头,为什么要放弃呢?中国正是因为在和平发展的过程当中开放发展,开放带动了改革,使中国人逐步地走向富裕,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我们已经得到的成果呢?中国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相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的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开放共赢的战略。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致力于创造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长期以来,中国也为维护亚洲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作出了贡献。正是由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凝聚起合作共赢的共识,共同营造了通过协商谈判处理分歧的良好氛围,东亚才有了今天的繁荣。中国始终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政策,愿与所有邻国和睦相处。但是对挑起事端、损害和平的行为,中国也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防止局势的失控,这也是为了维护秩序,维护地区的稳定,促使事态回到对话的谈判轨道上来。我们相信只要地区国家能够真诚对话、理性协商,就能够保持和平安宁的环境。历史昭示我们,战争是人类智慧的失败,和平是反思灾难痛苦的结晶。我昨天去唐宁街十号,看到那里挂了两幅贵国首相丘吉尔先生的画像,他就曾经说过,“历史蕴藏着一切智慧,不学习历史注定要重蹈覆辙”。我们应当汲取历史的教训,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来推进国际和平、地区问题的政治解决,来共同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以维护世界的繁荣和发展。这是十分重要的外部环境,那么诸位可能也会问我,你描述了目标,那中国的内部条件将怎样改善?我这里只想强调一点,那就是改革。中国30多年来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我曾经在中国的一个农村作过负责人,那时候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我每天起早贪晚,把几百人今天每个人要干什么都安排好了,确实很辛苦。结果一年下来就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我们推进了改革,实施了农村承包制,让农民自己来决定他如何种、怎么种,没有几年的时间,温饱问题解决了。这说明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力,尤其是千千万万的人,有巨大的创造力,市场有着巨大的活力。现在中国经济出现了放缓,如何保持长期中高速增长?还是要靠改革。让市场发挥更大的活力,让社会发挥更多的创造力。所以我们首先进行对政府的自我革命,把政府不该管的权力消掉,把应该让市场来决定的事情交给市场。我这里只想举一个数据。中国在去年经济也遇到了下行的压力,我们采取了商事制度的改革,简化了企业登记的办法,结果新增的企业达到30%以上,今年我们再继续,新增的企业数还超过这个比例,这就为千千万万人的就业创造了机会。当然,政府放权并不是说不管,对那些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违法污染环境的做法,政府要进行事中事后的监管,依法进行处置,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我们还要推动结构性的改革,要放宽市场准入,更多地让民营企业、让外资进入中国。刚才我说我们中国对外投资愿意把英国作为选择的优先方向之一,也欢迎英国的企业把中国作为投资选择的最佳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必然会使中国经济迸发新的活力,千千万万人的创造力的发挥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些空间不仅是对中国人可以带来福祉,也会为世界创造机遇。中英两国应该把各自的发展都视为机遇,视为可以通过我们的合作,特别是在一开始的时候,白尔雅先生就说到,“我们要实现双赢的合作”,使共同增长、包容发展造福两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我此次访英和贵国政府的领导人进行了深入坦诚的交谈,我们发表了中英联合声明,我们共同认为,我们要增加政治互信,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坦诚相待,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我们认为我们的发展是共同的增长,应该不仅追求规模的扩大,而且要使内涵更加丰富,特别在思想的、理念的研究,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教育文化的交流方面,为中英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我们也共同认为,要加强人文交流。英国政府已经表示,要减少中国公民到英国的签证手续,这必然会减少时间,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到英国来。当然,我们也会要求中国的公民遵守英国的法律,尊重当地的习惯。13亿中国人走出国门是逐步的,不会说是一哄而来,目前也没这个条件,相信英国会为中国的游客、商人逐步地提供住宿、服务的可能,中国政府也会把握节奏。中英两国有智慧,来使我们的发展更健康、更持续。女士们,先生们:英国富有科学、理性、宽容的文化特质,中国有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历史传统。中英虽然远隔万里,但可以说是“遥远的邻居”,彼此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学术思想又相互吸引、交相辉映,也可以说是“文明的伙伴”,我们离得不远。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家喻户晓,汤显祖的《牡丹亭》也登上了英国的舞台。英语是英国人的母语,但今天有3亿人在学英语,可能是全球学英语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但英国据说是世界上人均喝茶最多的国家之一。中英两国的发展有底蕴、有前景,可以向高水平迈进。英国和中国都是伟大的国家,都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各自的辉煌,更有顺应时代大潮、求新求变的执着追求。英国诗人雪莱说:“人不能创造时势,但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机遇,机遇就在我们面前。”中国文学家苏东坡说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可见时机的宝贵。我觉得现在对中英两国来说都有宝贵的机遇,宝贵的时机。中国和英国,东方和西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面对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的世界,应该抓住机遇,共同应对挑战,携手建设一个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