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简介

 

 

《环球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份国际新闻报纸,创刊于1993年,如今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驻有350多位特派、特约记者,单期发行量超200万份。刊发文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经常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编发通稿,并多次被世界知名报纸转载。

 

中国越来越强硬?张军社:是中国越来越强大

海军研究院研究员张军社表示,关于中国“强”了还是“硬”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认为,中国变强大了是产生这一争论的最根本原因。

乔良:美国人得癌,给中国人开刀能解决问题?

乔良认为,美国正在犯错误,而且还在继续犯错。而美国犯错的根本原因,就是认为中美贸易逆差导致了今天中美关系的紧张。

王在希:最终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是大陆

我们没必要太关注台湾选举谁输谁赢,因为最终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是大陆。连台湾民进党的人士的研究分析报告也认为,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在大陆。

年会简介
时间:2019年12月21日
地点:北京•伯豪瑞廷
嘉宾主持人:
何亮亮 凤凰卫视评论员
刘 戈 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
 
会议议程:

08:30—09:00  嘉宾签到

09:00—09:05  开幕致辞

胡锡进:环球时报社总编辑

09:05—10:45  议题一 
香港之痛:根在政治还是在民生?
10:45-10:55   环球时报舆情调查中心全球民意调查结果发布
10:55-12:35 议题二 
两岸大势:2020统一关键节点?
14:00-15:40 议题三 
中美博弈:是否会迎来拐点?
15:40-17:20 议题四 
民粹与全球化:水火不容吗?
19:00-21:50  夜话一
预测2020年的世界
19:00-21:50  夜话二
预测2020年的中国
开幕致辞
  • 时间:2019年12月21日

     

    致辞人:环球时报社总编辑 胡锡进

     

    致辞人简介

    胡锡进,男,1960年4月出生。1989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进入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工作。1993年至1996年任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其间深入战火中的波黑,后写作《波黑战地采访手记》一书。1996年至2005年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1999年获得“中国杰出青年外事工作者”荣誉称号。2003年赴海湾采访伊拉克战争。2005年起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

     
     
议题一 香港之痛:根在政治还是民生?
pic

议题主旨: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引发的长时间动荡,让所有爱国爱港人士感到极度痛心。从香港传回的暴力画面触目惊心,人们不禁追问,那个法治香港,那个文明香港,去哪儿了?这些暴徒都是些什么人?是谁在支持他们纵容他们?他们到底想干什么?香港的这场乱局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嘉宾发言:

谭耀宗:民生和立法是香港面临最主要的问题
王振民:解决好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香港才有未来
陈广汉:香港民主政治弊端——没有协商只有冲突
强世功:要高度警惕香港问题的“台湾化”

 
 
雷鼎鸣:大规模填海造地问题香港政府一定要有所决断
吴秋北:香港现在是”内乱”,在”自残”,让全中国人都心痛
何君尧:香港问题本质是“颜色革命”、“货币战争”
邓 飞:国家安全立法要涵盖暗示、渐进性“分离主义”
黄梓谦:北京“的哥”问我,年轻人为什么要搞“港独”?
---------------------------------------------------------------------------------------------------------------------------------------------- -------------------------------------------------------------------------------------------------
 
议题二 两岸大势:2020统一关键节点?
pic

议题主旨:香港修例风波,亲者痛仇者快。最感兴奋的恐怕要算台湾蔡英文当局了。台湾地区即将迎来2020选举,蔡英文抓住机会,大肆攻击“一国两制”,欺骗台湾民众。民进党在把两岸关系推向一个危险的方向。曾有专家提出,2020年是两岸统一的关键节点,是这样吗?2020年,台湾选举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两岸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嬗变?

 
 嘉宾发言:  

王洪光:台湾统一,时不我待
王在希:最终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是大陆
周志怀:蔡英文若连任未来两岸关系将进入新政治寒冬
孙 哲:要从台年轻人对统一的看法分析两岸关系
罗 援:我们不要被台湾选举打乱自己的节奏

吴心伯:明年美对台政策或有”大突破”,大陆须加强反制
        张亚中:两岸应该谈从结束敌对到统一前的工作
        戴 旭:要从三个矛盾来看明年是否统一关键节点

 

---------------------------------------------------------------------------------------------------------------------------------------------- -------------------------------------------------------------------------------------------------
 
议题三 中美博弈:是否会迎来拐点?
pic

议题主旨:到2019年年底,中美大博弈的攻防之势,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中国顶住了美国前几轮的猛烈攻击,当发现不能压服中国后,华盛顿想达成协议的意愿开始增强。但与此同时,美国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争议尚未结束,对中国的戒心有增无减。中美关系正在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知水域。2020年,中美博弈会迎来拐点吗?中美会最终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大国关系吗?

 
 嘉宾发言:

魏建国:美方终于认识到并接受这是和而不同的世界
杨 毅:中美关系真正拐点是美国发的几个战略报告
何伟文:“美国朝野一致反华”的判断是不对的
张树华:西方过去30年错失绝佳历史机遇

 
 
袁 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丁 健 金沙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合伙人
乔 良:美国人得癌,给中国人开刀能解决问题?
储百亮 《纽约时报》驻华资深记者
---------------------------------------------------------------------------------------------------------------------------------------------- -------------------------------------------------------------------------------------------------
 
议题四 民粹与全球化:水火不容吗?
pic

议题主旨:2019年,全球化继续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民粹主义的严峻挑战。这一年发生的很多怪事,都被认为与民粹主义有关。在民粹主义的多点阻击之下,全球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这是关系到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课题。民粹与全球化,真的是水火不容吗?它们之间的磨合,将把人类社会带向何方?

 
 嘉宾发言:

房 宁:民粹主义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曹锦清:“东升西降”引起西方各种骚动
汪 晖:别忽略环保少女现象,媒体也是民粹根源

萧功秦:西方正陷入福利民粹主义的陷阱
 
 
喻国明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黄仁伟:这一轮民粹主义是全球化的产物
张颐武:民粹主义的背后是“中产阶层不高兴”
任剑涛:中国推行的全球化当然会获得更多支持
---------------------------------------------------------------------------------------------------------------------------------------------- -------------------------------------------------------------------------------------------------
 
嘉宾专访

梅新育:香港如果跟内地隔离开就没有价值

  梅新育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十几年我去过香港数次,也去过香港居民区看了看,也在一些社会活动(劳工权利方面)上给香港青年学生提供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这些活动也看到了香港民众们不是没有热情,为什么现在这种热情转变成暴乱、反华,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他说,经济不是(香港出现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最根本的还是政治。我们国家现在经济蒸蒸日上,内港关系应该向心力更强,但是目前现状却是恰恰相反。所以说不是经济上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政治方面的问题,是国家认同出现了问题。有些人不断地强化、加深,甚至是无中生有的制造国民不同群体间的区隔(指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区隔)。

  他认为,最根本的一点,香港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里面地位和重要性、都是建立在作为中国门户的基础上。香港如果跟内地隔离开来,就没有价值。

何君尧谈香港法治:让年轻人理解违法代价

  在21日举行的“世界之困 中国之治”2020环球时报年会上,香港立法会议员何君尧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人总讲“法治精神”,但“法治精神”不只是要讲的,更是要做的。他认为,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法。

  何君尧解释说,暴力现象的频繁发生,是由于年轻人对犯法的成本理解不够。“很多年轻人认为犯法是没有成本、没有后果的。”何君尧对记者表示,现在的年轻人认为,“只要随便讲几句‘五大诉求,光复香港’等口号,给自己找到一个所谓合理的理由,他们就可以不受到惩罚,为所欲为,就好像给了自己一个合理的理由就可以伤害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这是不对的。”

  对此,何君尧认为,政府不但要严格执法,对暴力行为进行起诉,更要加快对案件的处理速度,止暴制乱不能拖拖拉拉。

吴秋北:媒体应回归事实,社会应回归法治

  当被问及香港近来频频曝出教材内容不当事件时,吴秋北表示,“2012年香港曾尝试推行国民教育课,但没有成功。在香港,通识教育没有相关教材,完全依靠老师的传授,如果老师无法尽到职责或者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带来很大问题……”

  面临复杂的香港局势,中西方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两极化趋势,这也影响了很多读者对于事件的看法。谈及此问题时,吴秋北表示,媒体应回归事实,社会应回归法治。现在,民众接受的信息非常片面,这需要各方媒体更加完整地呈现事实,让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

  最后,吴秋北还提到目前,司法部门累积了非常多的案件,这可能会让一些人认为,做了错事也不会受到法律惩罚。长此以往,可能会滋生错误的是非观,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吴心伯:美建太空军意在拉开与中俄差距

  当地时间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正式创建太空军。谈及此事时,吴心伯介绍称,美国太空力量很早就有,但是并未成立专门军种。此番安排表明美国有意加强在该领域的发展。

  吴心伯称,俄罗斯很早就开始发展太空力量,而中国虽然开始较晚,但发展非常迅猛。面对俄罗斯和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美国意欲通过建立太空军,加强太空领域的控制权,从而拉开与中俄的差距。

  除此之外,吴心伯还提到民主党选择推进弹劾调查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是为了动员民主党选民投票,另一方面是争取中间派选民的票数。弹劾调查预计可能在明年1、2月份有一个结果,但距离美国大选仍然有半年多,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如何变化还不得而知。

张颐武:经贸发展依然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文化角度来看,中美关系确实出现了很多复杂的情况。美国无论是舆论媒体还是社会,对中国的状况、发展、局面以及社会都有很强烈的(负面)看法。这个状况会影响整个美国社会对中国的认知,经贸关系上反而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从整体上来看,舆论和环境的氛围不好,美国政府和议会对华采取的行动就不会太理想。他说,中美关系的压舱石还是经贸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对于文化、社会状况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张颐武表示,双边关系往下恶化的程度有限,也无迅速缓和、回暖迹象,不冷不热的状态将会持续下去。中美目前是相互密切关联却又非常不愉快的关系。而长远来看,舆论、社会氛围越来越恶化的趋势还是存在的。

乔良:台湾即使买美国12艘航母也难独立

  国防大学教授、少将乔良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美国把12艘航母全部卖给台湾,也不能保证他们独立。乔良表示,美国人卖给台湾武器,除了凭空造一张对付中国的牌外,就是让台湾当冤大头,给美国人送钱。对大陆和台湾的关系的改变,起不了根本性作用。“即使美国把12艘航母全部卖给台湾,仍然不能保证台湾独立。”

  乔良还表示,台湾没有任何独立的本钱和能力,也别想指望美国人在关键时刻,为台湾流血。美国绝不会为台湾“火中取栗”。

  乔良还提到20年前在接受台湾记者采访时的一次表态。“台湾要想独立只有一个办法,把台湾岛在水下从根部锯掉,然后让台湾岛向东漂移600公里以上,那台湾‘独立’的可能性就比较一大了。如果没有,台独就只能是一种幻想。”

环球夜话
精彩发言
2019年会精彩回顾
 

杨毅:中美关系处于关键且危险的十字路口

杨毅认为,中美关系的稳定不可能通过任何一方完全胜利或者任何一方完全妥协达成,“我们要做到不失控、不吃亏,不急不躁,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

 

杨光斌:三组数字反映出世界政治结构变化,变化对中国有利

杨光斌表示,目前世界政治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世界政治本质没有改变,中国需要认清这些本质,在改革开放中摒弃理想主义。

 

野野村海太郎:中国改革开放为周边带来福利,向中国人民和政府表示敬意

野野村海太郎表示,从中日两国来看,两国关系和气氛大大改善,不过,中日关系改善的基础是否脆弱,这需要引起关注。两国关系改善的基础需要中日双方共同维护,务实合作。

 

黄仁伟:2019年,中国要做南海台海“两线作战”准备

对于“民进党是否会更加激烈搞‘台独’”问题,黄仁伟表示,它会“抓紧一切机会把台独往前推”。2020“台湾”大选时,它再来一个“‘台独’公投”,绑定大选,看你动手不动手。

 

萧功秦:警惕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淡出

萧功秦表示,特朗普2018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讲话,公开呼吁要抵制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把中国看作一个正在兴起的红色帝国,挑战美国第一霸权。美国这种思潮会不会形成,在多大程度上会对美国政策产生影响,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美国国会两党尽管有非常大的分歧,但是在中国问题上前所未有地一致,这种情况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