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o3Of作者:乌元春article河南人口过亿让世界惊叹 古今中原定华夏兴衰/e3pmh22ph/e3pmt8os0“一个国家30多个省份中的普通一个竟然达到1亿人口,这要把欧洲多少个国家的人口累加在一起,才能达到这个数?中国中央政府和当地政府究竟是怎样治理这么复杂的地方?”中国河南省日前传出人口过亿的消息,一名德国网民在《世界报》网站报道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国外,作为中国历史发源地之一的河南省知名度不高,《环球时报》记者在伦敦街头采访的10个人中,两个人知道河南。但提起河南的少林寺,德国10名被采访者有6个人知道。河南2009年的GDP已有1.9万亿元,比整个中国刚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初多3倍,但河南的经济成就世界媒体关注不够多,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更多地在世界媒体上抢了风头。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凯利·布朗称,无论从人口还是文化历史,甚至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来看,河南等中国中部地区很像是“微缩中国”。“15个瑞典,15个中国”“中国的第一人口大省河南,今年7月份总人口达到1亿,成为中国首个人口过亿省份(原文如此,在重庆划为直辖市前四川人口曾经超过1亿)。”这则有关河南人口的消息,成为近来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国外媒体关注的焦点。BBC称,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这个省平均每天出生3200多人,每年出生120万人。报道还强调称,河南省的人口多集中在农业地区,超过1000万人口的地市是周口和南阳,而不是省会郑州、古都洛阳和开封,另外,河南超过100万人口的大县多达20个。报道指出,如果河南是一个国家,其人口总数也能排到前12名,因为全球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总共也不过只有11个而已。中国一个普通省份人口过亿的消息让一些人口不多的西方富国民众感到惊讶。瑞典《每日新闻报》以“15个瑞典,15个中国”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文章说,中国一个河南省的人口就相当于15个瑞典,但15个中国人的收入总和才相当于一个瑞典人,这就是中国和西方真正的差距,由此瑞典人应该想到的是,“我们是不是太不了解中国了”。 路透社称,河南在上世纪50年代只有4000万人,而90年代就逼近9000万。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当地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如果不是中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河南人的数量现在会更多。报道称,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河南的人口给新中国的军队人员补给,以及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各地制造业劳动力的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从消极的角度来看,河南庞大的人口基数显然成为当地经济巨大的包袱。“西部法国”广播电台评论称,中国河南省透露出的人口信息是复杂的,一方面,中国城市化步伐似乎在加快,中国官方媒体报道称,到2015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国人口将超过7亿,城市人口将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另一方面,以盛产农民工著称的河南,却成为中国第一个人口超过1亿的省份,标志着农村问题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挪威《世界之路报》的一篇评论称,大多数欧洲人只知道中国的北京、上海,或者是西藏、新疆,很少有人知道河南,去过那里的人就更少。它现在之所以令人瞩目,并非是当地旅游杂志所说那里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而是即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之一。河南最高行政长官所管理的人口是挪威的20倍,发展难度和治理难度之大可能是挪威人不能想象的。文章还问道:“我们的政府首脑能治理得好中国的一个省吗?”文章称,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当地的治理经验没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至少我们也应该更全面去了解那里,只有如此,才能了解中国。多少西方人了解河南实际上,有关这个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的名字在国外媒体上并不常见。河南的名字在海外究竟有多少人知道?《环球时报》记者在伦敦走访了10名当地居民,受访者年龄从20岁到60岁不等。当记者将“HENAN”这个拼音写在纸上递给他们时,有8人不知道这是中国的一个人口大省。但是47岁从事国际贸易生意的当地人斯托尔特·休斯和39岁在伦敦大学教书的露丝·凯莫表示,他们知道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省,附近有黄河,在河南有古都洛阳、开封。露丝说,她之所以了解是因为在两年前曾经利用暑假去河南和山东旅游,这才有所了解。《环球时报》驻德国记者随机采访得到的结果也差不多,不过,当记者说出河南少林寺的名字后,10个人中有6人表示知道。不仅是外国媒体,甚至大多数外国汉学家,对河南等中国中部的概念也很模糊。由于他们的目光更多集中在中国的大城市和沿海,而对河南等中部地区了解不足。即使了解和掌握的部分信息,也多半是“沿海发散型”的,即从沿海关注的角度去看待内地与河南,如将河南视作“农民工输出大省”,或像报道花边新闻一样附和一些针对河南人的“段子”———不拘小节、小富即安等。此外,一些“另类”的河南新闻也流传甚广,如“艾滋病村”的各种消息等。近年来在西方媒体上最有名的一篇关于河南的文章是《纽约时报》2005年以中文标题刊登专栏作家纪思道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他在文中写道:“1000年前,世界最重要的城市是黄河边上的开封,在11世纪是宋朝首都,人口超过100万,而当时伦敦只有1.5万人……但现在的开封不是省会,没有机场……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一个国家的辉煌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城市的繁华光景尤其如此。”其实纪思道刻意突出了开封的落后一面,试图以此警醒美国人。真实的开封比他描述的要好得多。一位居住在北美的中国学者对《环球时报》称,中国中部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战乱。由于地处中原兵家必争之地,河南在几千年来经常沦为战场。但一次又一次战乱令大量河南人口南迁,今天广东、广西等地的客家人,便是当年的河南乡亲;原本民风剽悍好斗的江浙,在大量南迁士族的熏陶下,变成人才辈出的文化大省;现在的闽南话历史上曾流行一时,官方称谓是“河洛话”,即当年河南洛阳一带的“普通话”。他说,河南是中国文化史、经济史和人口史上牺牲最大,同时也是贡献最大的省份之一,历史上从这里外迁的人口、输出的文化,让许多地区变得文明、富庶,由于种种原因,今天河南等中部地区落后了,但人们不应看不起这个地方。7月6日,由河南文物局与东京国立博物馆联手举办的《诞生!中国文明》展览在东京展出,一位前来参观的日本大学教授对记者说,在重视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心中,不了解河南,就是不了解中国的历史。12803685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佚名环球时报128036850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一个国家30多个省份中的普通一个竟然达到1亿人口,这要把欧洲多少个国家的人口累加在一起,才能达到这个数?中国中央政府和当地政府究竟是怎样治理这么复杂的地方?”中国河南省日前传出人口过亿的消息,一名德国网民在《世界报》网站报道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国外,作为中国历史发源地之一的河南省知名度不高,《环球时报》记者在伦敦街头采访的10个人中,两个人知道河南。但提起河南的少林寺,德国10名被采访者有6个人知道。河南2009年的GDP已有1.9万亿元,比整个中国刚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初多3倍,但河南的经济成就世界媒体关注不够多,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更多地在世界媒体上抢了风头。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凯利·布朗称,无论从人口还是文化历史,甚至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来看,河南等中国中部地区很像是“微缩中国”。“15个瑞典,15个中国”“中国的第一人口大省河南,今年7月份总人口达到1亿,成为中国首个人口过亿省份(原文如此,在重庆划为直辖市前四川人口曾经超过1亿)。”这则有关河南人口的消息,成为近来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国外媒体关注的焦点。BBC称,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这个省平均每天出生3200多人,每年出生120万人。报道还强调称,河南省的人口多集中在农业地区,超过1000万人口的地市是周口和南阳,而不是省会郑州、古都洛阳和开封,另外,河南超过100万人口的大县多达20个。报道指出,如果河南是一个国家,其人口总数也能排到前12名,因为全球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总共也不过只有11个而已。中国一个普通省份人口过亿的消息让一些人口不多的西方富国民众感到惊讶。瑞典《每日新闻报》以“15个瑞典,15个中国”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文章说,中国一个河南省的人口就相当于15个瑞典,但15个中国人的收入总和才相当于一个瑞典人,这就是中国和西方真正的差距,由此瑞典人应该想到的是,“我们是不是太不了解中国了”。 路透社称,河南在上世纪50年代只有4000万人,而90年代就逼近9000万。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当地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如果不是中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河南人的数量现在会更多。报道称,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河南的人口给新中国的军队人员补给,以及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各地制造业劳动力的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从消极的角度来看,河南庞大的人口基数显然成为当地经济巨大的包袱。“西部法国”广播电台评论称,中国河南省透露出的人口信息是复杂的,一方面,中国城市化步伐似乎在加快,中国官方媒体报道称,到2015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国人口将超过7亿,城市人口将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另一方面,以盛产农民工著称的河南,却成为中国第一个人口超过1亿的省份,标志着农村问题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挪威《世界之路报》的一篇评论称,大多数欧洲人只知道中国的北京、上海,或者是西藏、新疆,很少有人知道河南,去过那里的人就更少。它现在之所以令人瞩目,并非是当地旅游杂志所说那里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而是即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之一。河南最高行政长官所管理的人口是挪威的20倍,发展难度和治理难度之大可能是挪威人不能想象的。文章还问道:“我们的政府首脑能治理得好中国的一个省吗?”文章称,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当地的治理经验没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至少我们也应该更全面去了解那里,只有如此,才能了解中国。多少西方人了解河南实际上,有关这个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的名字在国外媒体上并不常见。河南的名字在海外究竟有多少人知道?《环球时报》记者在伦敦走访了10名当地居民,受访者年龄从20岁到60岁不等。当记者将“HENAN”这个拼音写在纸上递给他们时,有8人不知道这是中国的一个人口大省。但是47岁从事国际贸易生意的当地人斯托尔特·休斯和39岁在伦敦大学教书的露丝·凯莫表示,他们知道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省,附近有黄河,在河南有古都洛阳、开封。露丝说,她之所以了解是因为在两年前曾经利用暑假去河南和山东旅游,这才有所了解。《环球时报》驻德国记者随机采访得到的结果也差不多,不过,当记者说出河南少林寺的名字后,10个人中有6人表示知道。不仅是外国媒体,甚至大多数外国汉学家,对河南等中国中部的概念也很模糊。由于他们的目光更多集中在中国的大城市和沿海,而对河南等中部地区了解不足。即使了解和掌握的部分信息,也多半是“沿海发散型”的,即从沿海关注的角度去看待内地与河南,如将河南视作“农民工输出大省”,或像报道花边新闻一样附和一些针对河南人的“段子”———不拘小节、小富即安等。此外,一些“另类”的河南新闻也流传甚广,如“艾滋病村”的各种消息等。近年来在西方媒体上最有名的一篇关于河南的文章是《纽约时报》2005年以中文标题刊登专栏作家纪思道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他在文中写道:“1000年前,世界最重要的城市是黄河边上的开封,在11世纪是宋朝首都,人口超过100万,而当时伦敦只有1.5万人……但现在的开封不是省会,没有机场……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一个国家的辉煌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城市的繁华光景尤其如此。”其实纪思道刻意突出了开封的落后一面,试图以此警醒美国人。真实的开封比他描述的要好得多。一位居住在北美的中国学者对《环球时报》称,中国中部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战乱。由于地处中原兵家必争之地,河南在几千年来经常沦为战场。但一次又一次战乱令大量河南人口南迁,今天广东、广西等地的客家人,便是当年的河南乡亲;原本民风剽悍好斗的江浙,在大量南迁士族的熏陶下,变成人才辈出的文化大省;现在的闽南话历史上曾流行一时,官方称谓是“河洛话”,即当年河南洛阳一带的“普通话”。他说,河南是中国文化史、经济史和人口史上牺牲最大,同时也是贡献最大的省份之一,历史上从这里外迁的人口、输出的文化,让许多地区变得文明、富庶,由于种种原因,今天河南等中部地区落后了,但人们不应看不起这个地方。7月6日,由河南文物局与东京国立博物馆联手举办的《诞生!中国文明》展览在东京展出,一位前来参观的日本大学教授对记者说,在重视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心中,不了解河南,就是不了解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