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nsaH作者:贺超article德总统就中德媒体对话表态 部分敏感点达成共识/e3pmh22ph/e3pmt8os0德国总统克勒20日在上海参加了由环球时报社和德国博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德媒体论坛《环球时报》与德国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共同主办本报记者 邱永峥 李颖德国总统克勒20日在上海参加了由环球时报社和德国博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德媒体论坛。克勒总统用了一个半小时与中德媒体人交流,中德参会者畅谈从环境到价值观等多个问题,双方在不少敏感点上达成共识。畅谈敏感话题助推相互理解如何迅速增强中德两国媒体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说:“这次中德媒体论坛选择了大家最关心、最敏感的几个话题。我们谈了哥本哈根会议,谈了言论自由和价值观分歧,也谈了达赖。之前我们有点担心,这样的话题会把双方搞得不欢而散,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大家都很真实,谁也没有装模作样,我们把想说的话都说了,把对对方的不理解和不满都说了,但同时,我们听对方也都听得很认真,都在试图了解对方。”德国《时代周报》驻中国记者弗朗克•泽林说:“这种坦诚心态是我以前在中国没有经历过的。我们不能希望一夜之间就能改变相互之间不是特别好的报道,需要大家更多地交流、相聚和讨论。有时候我们经常在讲,我们应该更多地倾听,倾听更为重要。” 德国总统克勒随后表示:“我自己觉得你们之间的讨论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你们是在沟通,你们是在对话,我自己在这里鼓励你们,鼓励大家阐述不同。因为,只有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才能明明白白地去理解对方。”《上海日报》总编辑张慈赟说:“中国有那么多的报纸,没有说千篇一律的话,每天都是不一样的,各家报纸都要照顾自己读者的需求,和他们对新闻的要求、理解,读者的价值观、文化背景。我们其实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忠颖表示:“我很早就听说德国媒体同行是非常坦率的,我非常愿意用真诚坦率的态度跟他们进行交流。”德国N-24电视台总编辑林伯格:“我想我们在进行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学到了在各种不同媒体间差异是非常大的,大家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是个性化的。我们自己觉得针对国家的发展,作为媒体应该有更多的责任心,针对整个民族,媒体应该有更多的责任心,这在中国同事那里要比我们更为明显。我们在德国仅仅觉得我们应该服务于民主,但是我们没有考虑这么多的事情。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应屈从经济利益德国总统克勒在谈到媒体责任感时表示:“作为德国的媒体人我们应该做什么?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是否一定要把发行数作为我们考虑的最大的出发点,是不是应该更多的考虑我们意见上的沟通和交流?作为主编,不应该仅考虑多卖报纸。”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慎海雄说:“我个人认为克勒•总统刚才讲的,那就是社会责任的问题。我们要追求发行量,要追求经济效益。但是,一个媒体不能为了追求发行量而单纯地追求轰动效应,而把社会责任放在一边。”德新社总编辑沃尔夫冈-布什纳表示:“有人问,为什么你们总是报道那些负面的信息,而不报道一些正面积极的信息呢?因为我们的新闻就是应该发现一些问题,揭露一些问题,这是我们媒体一个重要的任务,当然我们最后应该找到平衡。”美联社德国分社总编辑彼得•林姆伯格认为:“一部分德国媒体对于希腊的报道,我觉得好像有点不够意思,实际上是不公道的。我们这样的报道不能赋予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思想,实际上我自己觉得在整个报道的过程中,不应该直接攻击某一个民族,这是媒体不应该做的。”德国中部电视台总编辑沃尔夫冈•肯特密什说:“我们和中方同事们在媒体的责任和义务上可能有所差异,但我觉得我们有很多相同之处,作为记者,我们要注重标准,我们要注重工作的干净度,我们应该避免过度渲染一个事情,不应该把卖故事作为我们工作的准绳,而是应该踏实地工作。德国《时代周报》记者泽林说,我觉得德国经济界希望对中国的报道是正面的。因为他们也要在我们的报纸上进行产品宣传。作为主编、记者,如果我们与经济界的观念反其道而行,这其实是无意义的。这并不意味着说我们屈服于经济界。中德媒体论坛可持续发展环球时报社和德国博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德媒体论坛得到了参会者们的一致认同。德国总统克勒表示:“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本着吻合双方共同利益的情况下把这样的讨论进行下去。”中国新闻社社长刘北宪在谈到中德两国媒体沟通时说:“昨天我们讨论的时候,德国同行说了一组数据———根据调查,有80%的中国人对德国有好感,但在德国只有30%的人对中国抱有好感。这就是我们新闻界的同行们今天坐在这里进行对话的一个充分理由。我们要使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有更多的了解,促进沟通,使得有更多的德国人了解中国、熟悉中国,对中国的好感度起码有所上升。”据了解,环球时报社和德国博世基金会已经确定2011年将在德国慕尼黑再举行论坛。▲责任编辑:贺超12744035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佚名环球网127440354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德国总统克勒20日在上海参加了由环球时报社和德国博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德媒体论坛《环球时报》与德国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共同主办本报记者 邱永峥 李颖德国总统克勒20日在上海参加了由环球时报社和德国博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德媒体论坛。克勒总统用了一个半小时与中德媒体人交流,中德参会者畅谈从环境到价值观等多个问题,双方在不少敏感点上达成共识。畅谈敏感话题助推相互理解如何迅速增强中德两国媒体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说:“这次中德媒体论坛选择了大家最关心、最敏感的几个话题。我们谈了哥本哈根会议,谈了言论自由和价值观分歧,也谈了达赖。之前我们有点担心,这样的话题会把双方搞得不欢而散,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大家都很真实,谁也没有装模作样,我们把想说的话都说了,把对对方的不理解和不满都说了,但同时,我们听对方也都听得很认真,都在试图了解对方。”德国《时代周报》驻中国记者弗朗克•泽林说:“这种坦诚心态是我以前在中国没有经历过的。我们不能希望一夜之间就能改变相互之间不是特别好的报道,需要大家更多地交流、相聚和讨论。有时候我们经常在讲,我们应该更多地倾听,倾听更为重要。” 德国总统克勒随后表示:“我自己觉得你们之间的讨论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你们是在沟通,你们是在对话,我自己在这里鼓励你们,鼓励大家阐述不同。因为,只有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才能明明白白地去理解对方。”《上海日报》总编辑张慈赟说:“中国有那么多的报纸,没有说千篇一律的话,每天都是不一样的,各家报纸都要照顾自己读者的需求,和他们对新闻的要求、理解,读者的价值观、文化背景。我们其实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忠颖表示:“我很早就听说德国媒体同行是非常坦率的,我非常愿意用真诚坦率的态度跟他们进行交流。”德国N-24电视台总编辑林伯格:“我想我们在进行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学到了在各种不同媒体间差异是非常大的,大家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是个性化的。我们自己觉得针对国家的发展,作为媒体应该有更多的责任心,针对整个民族,媒体应该有更多的责任心,这在中国同事那里要比我们更为明显。我们在德国仅仅觉得我们应该服务于民主,但是我们没有考虑这么多的事情。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应屈从经济利益德国总统克勒在谈到媒体责任感时表示:“作为德国的媒体人我们应该做什么?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是否一定要把发行数作为我们考虑的最大的出发点,是不是应该更多的考虑我们意见上的沟通和交流?作为主编,不应该仅考虑多卖报纸。”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慎海雄说:“我个人认为克勒•总统刚才讲的,那就是社会责任的问题。我们要追求发行量,要追求经济效益。但是,一个媒体不能为了追求发行量而单纯地追求轰动效应,而把社会责任放在一边。”德新社总编辑沃尔夫冈-布什纳表示:“有人问,为什么你们总是报道那些负面的信息,而不报道一些正面积极的信息呢?因为我们的新闻就是应该发现一些问题,揭露一些问题,这是我们媒体一个重要的任务,当然我们最后应该找到平衡。”美联社德国分社总编辑彼得•林姆伯格认为:“一部分德国媒体对于希腊的报道,我觉得好像有点不够意思,实际上是不公道的。我们这样的报道不能赋予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思想,实际上我自己觉得在整个报道的过程中,不应该直接攻击某一个民族,这是媒体不应该做的。”德国中部电视台总编辑沃尔夫冈•肯特密什说:“我们和中方同事们在媒体的责任和义务上可能有所差异,但我觉得我们有很多相同之处,作为记者,我们要注重标准,我们要注重工作的干净度,我们应该避免过度渲染一个事情,不应该把卖故事作为我们工作的准绳,而是应该踏实地工作。德国《时代周报》记者泽林说,我觉得德国经济界希望对中国的报道是正面的。因为他们也要在我们的报纸上进行产品宣传。作为主编、记者,如果我们与经济界的观念反其道而行,这其实是无意义的。这并不意味着说我们屈服于经济界。中德媒体论坛可持续发展环球时报社和德国博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德媒体论坛得到了参会者们的一致认同。德国总统克勒表示:“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本着吻合双方共同利益的情况下把这样的讨论进行下去。”中国新闻社社长刘北宪在谈到中德两国媒体沟通时说:“昨天我们讨论的时候,德国同行说了一组数据———根据调查,有80%的中国人对德国有好感,但在德国只有30%的人对中国抱有好感。这就是我们新闻界的同行们今天坐在这里进行对话的一个充分理由。我们要使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有更多的了解,促进沟通,使得有更多的德国人了解中国、熟悉中国,对中国的好感度起码有所上升。”据了解,环球时报社和德国博世基金会已经确定2011年将在德国慕尼黑再举行论坛。▲责任编辑: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