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ng5N作者:乌元春article吉尔吉斯国力积弱处境艰难 民众期待明智领导层/e3pmh22ph/e3pmt8os0时隔5年,地处中亚东部的吉尔吉斯斯坦第二次出现反对派率领民众以暴力手段争夺政权的一幕。这在中亚国家、甚至在独联体国家里,都是独一无二的。吉尔吉斯斯坦,这个面积不到20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30万的内陆国家,似乎与其他中亚兄弟有着不同的“气质”:它能同时容留美国和俄罗斯两大巨头在本国设立军事基地,但两面讨好并未避免两大国相争带来的冲击;民族历史在中亚最为悠久,但“部落认同感”却不时让这个国家出现“南北分权”;这里出过让俄罗斯人景仰的大文豪,但普通民众却不习惯用本民族语言;它曾被西方称为“民主之岛”,但又深受“家族政治”和腐败之苦。面对又一次政权的不正常更替,有一个问号是不容回避的:这个国家的下一次政权更替是不是还会这样,由街头、而不是宪法规定的方式来决定呢?“大吉尔吉斯,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是中亚地区古老的游牧民族,公元前3世纪已有文字记载。我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记述过这个民族。俄罗斯著名东方学家巴托尔德曾说过,“在现代中亚诸民族中,大概还没有一个民族能够像吉尔吉斯族那样早地在历史中被提及。”按照历史学者较普遍认同的观点,吉尔吉斯民族原本起源于西伯利亚高原的叶尼塞河,后来经过几次南迁,在公元17到18世纪,迁徙到中亚天山地区,途中不断融入其他民族成分,并最终逐渐形成现在的吉尔吉斯族。总体上讲,吉尔吉斯人的体征与哈萨克人差不多,但蒙古人种的成分要更多一些。吉国土面积只有20万平方公里,而邻国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则达到270万平方公里以上,但中亚却有一种“大吉尔吉斯,小哈萨克斯坦”的说法,这就是指吉尔吉斯历史较其他民族要久远得多。吉尔吉斯斯坦被称为“山地之国”,境内90%以上的国土在海拔1500米以上。受崇山峻岭的阻隔,历史上吉尔吉斯民族内部的各个部落间相对独立。“吉尔吉斯”一词的含义既有“40个部落”,也有“40个姑娘”的意思,吉尔吉斯斯坦国旗上那40束光芒,便代表着这40个部落。就吉尔吉斯人的民族性格,哈萨克斯坦历史学家克拉拉教授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吉尔吉斯人性格中具有游牧民族的部分特点,性格粗犷,骁勇善战。曾有研究中亚的学者这样描述:“17世纪,沙俄进军西伯利亚,遇到骑马部落最顽强的抵抗,这些叶尼塞河畔的最后一支‘吉尔吉斯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俄罗斯人在很长时间里只知道吉尔吉斯人。”大文豪写书先用俄罗斯语在吉国首都比什凯克,诞生过苏维埃时期的杰出红军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伏龙芝。1926年至1991年65年的时间里,这座城市都以他的名字“伏龙芝”命名,此外,苏联著名的军事学院、战舰等也都以“伏龙芝”命名过。 吉尔吉斯民族不乏世界级的大文学家。2008年去世的钦吉兹•艾特玛托夫便是一位令吉国人民引以为豪的世界知名文学家,甚至有不少人为他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感到不平。“有没有比你更阔的河流,叶尼塞?有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叶尼塞?有没有比你更深重的苦难,叶尼塞?有没有比你更自由的意志,叶尼塞?”他的这些诗句曾让吉国百姓深受鼓舞。在比什凯克的一家宾馆,记者曾看到俄罗斯族男店主手中就捧着艾特玛托夫的书籍。从艾特玛托夫身上,文学评论家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在两种异质文化———吉尔吉斯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孕育熏陶中成长。他的作品获得过“列宁奖”、“苏联国家奖”。艾特玛托夫曾经称俄罗斯与吉尔吉斯斯坦是他共有的祖国,他十分不愿意看到苏联国家解体,并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在他的《一日长于百年》里还描写了一个理想的星球:“那里没有国家机器,不知道武器,不知道战争是什么……”。但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最初的俄语作品发表,随后再翻译成吉语。这是因为吉尔吉斯到20世纪初都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千百年来,许多关于本民族的神话历史传说,人们只能用口头叙述的方式把它代代相传下来。美军目前十分在意的马纳斯空军基地,是以吉尔吉斯民族英雄马纳斯命名的。吉尔吉斯人通过口口相传。将反抗异族统治者掠夺和奴役的历史浓缩到马纳斯这个英雄人物和其家族的赞颂之中。从19世纪60年代,沙俄开始大规模进军中亚开始,吉尔吉斯的文化和语言等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俄罗斯的特征。现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已经独立近20年,但是俄语仍然是与吉语平行的当地人使用的主要语言,尤其是年龄大一些的当地人只会说俄语,至今都不会讲本民族语言。俄语电视、广播、报纸更是在吉国的传媒中占据绝对的优势。12712023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佚名环球时报127120230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时隔5年,地处中亚东部的吉尔吉斯斯坦第二次出现反对派率领民众以暴力手段争夺政权的一幕。这在中亚国家、甚至在独联体国家里,都是独一无二的。吉尔吉斯斯坦,这个面积不到20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30万的内陆国家,似乎与其他中亚兄弟有着不同的“气质”:它能同时容留美国和俄罗斯两大巨头在本国设立军事基地,但两面讨好并未避免两大国相争带来的冲击;民族历史在中亚最为悠久,但“部落认同感”却不时让这个国家出现“南北分权”;这里出过让俄罗斯人景仰的大文豪,但普通民众却不习惯用本民族语言;它曾被西方称为“民主之岛”,但又深受“家族政治”和腐败之苦。面对又一次政权的不正常更替,有一个问号是不容回避的:这个国家的下一次政权更替是不是还会这样,由街头、而不是宪法规定的方式来决定呢?“大吉尔吉斯,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是中亚地区古老的游牧民族,公元前3世纪已有文字记载。我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记述过这个民族。俄罗斯著名东方学家巴托尔德曾说过,“在现代中亚诸民族中,大概还没有一个民族能够像吉尔吉斯族那样早地在历史中被提及。”按照历史学者较普遍认同的观点,吉尔吉斯民族原本起源于西伯利亚高原的叶尼塞河,后来经过几次南迁,在公元17到18世纪,迁徙到中亚天山地区,途中不断融入其他民族成分,并最终逐渐形成现在的吉尔吉斯族。总体上讲,吉尔吉斯人的体征与哈萨克人差不多,但蒙古人种的成分要更多一些。吉国土面积只有20万平方公里,而邻国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则达到270万平方公里以上,但中亚却有一种“大吉尔吉斯,小哈萨克斯坦”的说法,这就是指吉尔吉斯历史较其他民族要久远得多。吉尔吉斯斯坦被称为“山地之国”,境内90%以上的国土在海拔1500米以上。受崇山峻岭的阻隔,历史上吉尔吉斯民族内部的各个部落间相对独立。“吉尔吉斯”一词的含义既有“40个部落”,也有“40个姑娘”的意思,吉尔吉斯斯坦国旗上那40束光芒,便代表着这40个部落。就吉尔吉斯人的民族性格,哈萨克斯坦历史学家克拉拉教授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吉尔吉斯人性格中具有游牧民族的部分特点,性格粗犷,骁勇善战。曾有研究中亚的学者这样描述:“17世纪,沙俄进军西伯利亚,遇到骑马部落最顽强的抵抗,这些叶尼塞河畔的最后一支‘吉尔吉斯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俄罗斯人在很长时间里只知道吉尔吉斯人。”大文豪写书先用俄罗斯语在吉国首都比什凯克,诞生过苏维埃时期的杰出红军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伏龙芝。1926年至1991年65年的时间里,这座城市都以他的名字“伏龙芝”命名,此外,苏联著名的军事学院、战舰等也都以“伏龙芝”命名过。 吉尔吉斯民族不乏世界级的大文学家。2008年去世的钦吉兹•艾特玛托夫便是一位令吉国人民引以为豪的世界知名文学家,甚至有不少人为他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感到不平。“有没有比你更阔的河流,叶尼塞?有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叶尼塞?有没有比你更深重的苦难,叶尼塞?有没有比你更自由的意志,叶尼塞?”他的这些诗句曾让吉国百姓深受鼓舞。在比什凯克的一家宾馆,记者曾看到俄罗斯族男店主手中就捧着艾特玛托夫的书籍。从艾特玛托夫身上,文学评论家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在两种异质文化———吉尔吉斯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孕育熏陶中成长。他的作品获得过“列宁奖”、“苏联国家奖”。艾特玛托夫曾经称俄罗斯与吉尔吉斯斯坦是他共有的祖国,他十分不愿意看到苏联国家解体,并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在他的《一日长于百年》里还描写了一个理想的星球:“那里没有国家机器,不知道武器,不知道战争是什么……”。但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最初的俄语作品发表,随后再翻译成吉语。这是因为吉尔吉斯到20世纪初都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千百年来,许多关于本民族的神话历史传说,人们只能用口头叙述的方式把它代代相传下来。美军目前十分在意的马纳斯空军基地,是以吉尔吉斯民族英雄马纳斯命名的。吉尔吉斯人通过口口相传。将反抗异族统治者掠夺和奴役的历史浓缩到马纳斯这个英雄人物和其家族的赞颂之中。从19世纪60年代,沙俄开始大规模进军中亚开始,吉尔吉斯的文化和语言等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俄罗斯的特征。现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已经独立近20年,但是俄语仍然是与吉语平行的当地人使用的主要语言,尤其是年龄大一些的当地人只会说俄语,至今都不会讲本民族语言。俄语电视、广播、报纸更是在吉国的传媒中占据绝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