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lb71 article王林昌:别让“厌韩症”毁了中韩感情/e3pmh22ph/e3pmt8os0近来中国民间流传着一种所谓“厌韩症”。“厌韩症”厉害的人常用“狂妄自大”、“文化强盗”等字眼来形容韩国。这次奥运场馆观赛,据说个别黄牛党连手中的余票也不卖给韩国人,更有韩国媒体抱怨道,观看比赛的中国人不管韩国队的对手是哪个国家,都只给对方加油助威,而不理会韩国队的输赢。“厌韩症”经媒体渲染,在韩国引起的震动不小。造成中韩之间不愉快的事件,有的系少数人所为;有的纯属误解;有的则是因为媒体炒作,激化了人们的厌恶情绪,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两个国家民族主义的激烈碰撞。中国和韩国有着过多的相似的历史,在民族主义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称韩国人是“文化强盗”是一种误解,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历史久远,受到国家的保护和民间的发掘,成了韩国“无形的文化遗产”。它作为地方庆典,其祭祀活动就有三天,祭祀仪式是独特的。加上各种传统的民俗歌舞和民间游戏,前前后后就有五天之久。世界上哪有一个国家过这么长的“端午节”啊? 其一,你有的,被人抢走了,可以叫“掠夺”;你有的,人家也有,而且比你的还要好,你的枯萎了,人家的繁荣了,又有了新的发展,怎么能说成人家“掠夺”了你呢?中韩两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寻求渊源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重视并不断发展当前各自拥有的才是我们的责任。其二,说“篡改”太过分。历史本来是一个清清楚楚的事情,但因为时代的久远,留下的星星点点的资料实在不足以恢复它本来的面貌。特别是现代人写的历史,更难免有杜撰和猜测的成分。记得今年九月韩国驻华新任大使辛正承先生在招待中国驻韩新老记者的聚会上,谈到过网上流传的《韩国史》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划入古韩国版图之内、还有什么“孔子是韩国人”之类的说法,他感到类似的事情非常可笑,大多数韩国人也当作笑谈。因此,对于此类事件,姑且听之,一笑了之,不要太当回事。其三,被不被“贬低”主要在自己。中国的产品在韩国被“贬”,我自己有过亲身经历。有一次,我到韩国的人参产地锦山参观,其中有一个盒子中放着两棵人参,一棵中国产的又瘦又瘪,一棵韩国产的又粗又白。对比之下,自然是韩国的好。我参观过正官庄人参加工厂,服用过正官庄的参产品,品尝过用人参制成的各种菜肴、糖果和药膳。但在国内,我从未见过各式各样的人参菜肴,也不敢服用让人上火的中国人参补品,头脑中记忆的依然是吉林市场上大堆大堆的水参。其实,要想改变中国产品在韩国人头脑中的不良印象,首先要从自我做起,不断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中国的产品质量提高了,别人想贬恐怕也贬不倒。韩国人是一个强调“身土不二”的民族,致力于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对国外的产品往往有排斥的情绪,对美对日都如此,谈不上是针对中国的“偏见”。其四,消除“朝贡属国”观念。中国人往往以“大中华”自居,瞧不起“小韩国”。这种观念是历史形成的,不容易一挥而去。特别是当中国的经济发展了,逐步迈进了“小康”社会,这种观念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膨胀,连那些曾经因为韩国创造了汉江奇迹而“哈”韩的,现在也由“哈”转“厌”了。其实,作为亚洲国家,无论韩国还是中国都有民族主义的情绪,面对韩国人的民族主义,我们不是去改变它,而是去理解它;不是搞针锋相对,而是求同存异。在处理关系上,有一种叫做“10%:90%”的理论,就是拿自己可以控制的10%去应对自己无法控制的90%,问题发生之后关键在于自己采取什么态度,采用什么办法去应对已经发生的事态。这种处理问题的智慧如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就会有效地化解“厌韩症”,它有利于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和合作。▲(作者是人民日报前驻韩国记者。)122653776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佚名环球时报122653776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近来中国民间流传着一种所谓“厌韩症”。“厌韩症”厉害的人常用“狂妄自大”、“文化强盗”等字眼来形容韩国。这次奥运场馆观赛,据说个别黄牛党连手中的余票也不卖给韩国人,更有韩国媒体抱怨道,观看比赛的中国人不管韩国队的对手是哪个国家,都只给对方加油助威,而不理会韩国队的输赢。“厌韩症”经媒体渲染,在韩国引起的震动不小。造成中韩之间不愉快的事件,有的系少数人所为;有的纯属误解;有的则是因为媒体炒作,激化了人们的厌恶情绪,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两个国家民族主义的激烈碰撞。中国和韩国有着过多的相似的历史,在民族主义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称韩国人是“文化强盗”是一种误解,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历史久远,受到国家的保护和民间的发掘,成了韩国“无形的文化遗产”。它作为地方庆典,其祭祀活动就有三天,祭祀仪式是独特的。加上各种传统的民俗歌舞和民间游戏,前前后后就有五天之久。世界上哪有一个国家过这么长的“端午节”啊? 其一,你有的,被人抢走了,可以叫“掠夺”;你有的,人家也有,而且比你的还要好,你的枯萎了,人家的繁荣了,又有了新的发展,怎么能说成人家“掠夺”了你呢?中韩两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寻求渊源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重视并不断发展当前各自拥有的才是我们的责任。其二,说“篡改”太过分。历史本来是一个清清楚楚的事情,但因为时代的久远,留下的星星点点的资料实在不足以恢复它本来的面貌。特别是现代人写的历史,更难免有杜撰和猜测的成分。记得今年九月韩国驻华新任大使辛正承先生在招待中国驻韩新老记者的聚会上,谈到过网上流传的《韩国史》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划入古韩国版图之内、还有什么“孔子是韩国人”之类的说法,他感到类似的事情非常可笑,大多数韩国人也当作笑谈。因此,对于此类事件,姑且听之,一笑了之,不要太当回事。其三,被不被“贬低”主要在自己。中国的产品在韩国被“贬”,我自己有过亲身经历。有一次,我到韩国的人参产地锦山参观,其中有一个盒子中放着两棵人参,一棵中国产的又瘦又瘪,一棵韩国产的又粗又白。对比之下,自然是韩国的好。我参观过正官庄人参加工厂,服用过正官庄的参产品,品尝过用人参制成的各种菜肴、糖果和药膳。但在国内,我从未见过各式各样的人参菜肴,也不敢服用让人上火的中国人参补品,头脑中记忆的依然是吉林市场上大堆大堆的水参。其实,要想改变中国产品在韩国人头脑中的不良印象,首先要从自我做起,不断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中国的产品质量提高了,别人想贬恐怕也贬不倒。韩国人是一个强调“身土不二”的民族,致力于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对国外的产品往往有排斥的情绪,对美对日都如此,谈不上是针对中国的“偏见”。其四,消除“朝贡属国”观念。中国人往往以“大中华”自居,瞧不起“小韩国”。这种观念是历史形成的,不容易一挥而去。特别是当中国的经济发展了,逐步迈进了“小康”社会,这种观念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膨胀,连那些曾经因为韩国创造了汉江奇迹而“哈”韩的,现在也由“哈”转“厌”了。其实,作为亚洲国家,无论韩国还是中国都有民族主义的情绪,面对韩国人的民族主义,我们不是去改变它,而是去理解它;不是搞针锋相对,而是求同存异。在处理关系上,有一种叫做“10%:90%”的理论,就是拿自己可以控制的10%去应对自己无法控制的90%,问题发生之后关键在于自己采取什么态度,采用什么办法去应对已经发生的事态。这种处理问题的智慧如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就会有效地化解“厌韩症”,它有利于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和合作。▲(作者是人民日报前驻韩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