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kRZK article美国大选,中国人看点在哪里/e3pmh22ph/e3pmt8os0随着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美国总统大选开始渐入佳境。这个选举四年一度、两党轮替、周而复始,就像一部在规定时间、规定场合上演的戏剧,每次换几个主角,而剧本、情节、场景基本不变。2000年大选的投票日,笔者参加了美国大使馆在长城饭店举办的活动,其中特别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在场的中国人做一次模拟投票,结果是70%支持民主党候选人戈尔,30%支持共和党的布什。2004年大选,据媒体调查,中国人的多数还是倾向民主党,美国媒体评论说民主党真应该来中国竞选。对多数中国人而言,远在万里之遥、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大选只是一场很热闹的“大戏”而已,那些直接受中美关系波动影响的沿海出口企业的打工仔、打工妹们不会在乎美国总统到底是谁。通过媒体以及美国使馆模拟投票反映出来的主要是中国精英阶层对美国政党和选举的看法。中国的精英阶层恐怕与美国的精英阶层没有太大的区别,基本上都生活在一个被全球化了的世界上,从事相互有联系的工作、过着相似的生活、欣赏相同的文化。他们经常出国旅行,不过基本上都在钢筋玻璃幕墙林立的国际性大都市,提着拉杠箱住进不同城市的相同的“希尔顿饭店”。实际上,他们只了解一个全球化了的世界,而并非世界的全部,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更多部分的地区和人并没有进入全球化的潮流。因此过去的两次大选的结果都与中国媒体和精英的多数倾向相反,共和党获得了胜利。 笔者在2000年就给布什投了一“票”,理由有二:第一、民主党克林顿政府的八年在中美关系上干得不怎么样,波波折折受国内政治干扰太大,换个党试试吧;第二、戈尔接替克林顿没什么新意,换个党上台,我们搞美国研究的学者有饭吃。笔者的一位美国朋友也半开玩笑地对北大学生说:“美国大选,全世界人民都应该有投票权,因为美国的国际影响力,谁当美国总统都会对全世界各国人民产生影响。”玩笑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正视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的周期性影响。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几乎每次都多多少少地会出现一些“中国问题综合症”,反对党候选人总会把前任的对华政策献上政党政治的祭坛,通过指责对手“姑息中国”、“对华软弱”来树立自己的强硬形象。在发生政党轮替后,往往会带来一个竞选效应发酵的阶段,受新总统强硬政策的冲击,中美关系的曲线下滑到谷底。不过,这条曲线总会回升,通常在总统执政的中后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1981年从卡特到里根、1993年从老布什到克林顿,除了里根到老布什共和党内的相对平稳过渡之外,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的“大周期”律相当明显。2001年从克林顿到小布什,中美关系的发展曲线很不幸地再一次应验了“大周期”的规律。现在回头看看我当年的投票记录,布什执政下的中美关系号称“历史最好时期”,在经历了南海撞机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朝核危机和陈水扁捣乱之后,中美关系的战略底线变得相当清晰,国内政治和利益集团的干扰基本被排除。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到目前为止,这一局面已经持续了将近八年。当然,这条理由被证实多少有点侥幸,因为有“9•11”事件、有中国崛起等更加重大的因素在起作用。面对持续至今的中美超常“稳定”现象,学者也有不同的解读。乐观看法的学者认为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了渗透到双边社会的相互依赖结构,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关系已经走出“周期律”,“步入新阶段”。持疑虑看法的学者则认为困扰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根本没有解决,只是因为美国战略重心向反恐和中东地区转移而无暇顾及中国,这种稳定是战术性的,而非战略性的。2008年,中美将迎来建交30周年。与此同时,美国在反恐和中东的战略面临调整,中美的经贸关系也面临挑战。在这个时间点上,美国大选成为检验中美成熟度的一块试金石。如果中美关系能够在这一轮的“周期”中超越政党政治的干扰,实现平稳过渡和发展,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对已近而立的之年的双边关系已经真正走向了成熟。这恐怕就是本届大选对中国人的最大看点。▲(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新著《谁将主宰白宫:2008年美国大选的台前幕后》即将出版。)12197962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佚名环球时报121979628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随着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美国总统大选开始渐入佳境。这个选举四年一度、两党轮替、周而复始,就像一部在规定时间、规定场合上演的戏剧,每次换几个主角,而剧本、情节、场景基本不变。2000年大选的投票日,笔者参加了美国大使馆在长城饭店举办的活动,其中特别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在场的中国人做一次模拟投票,结果是70%支持民主党候选人戈尔,30%支持共和党的布什。2004年大选,据媒体调查,中国人的多数还是倾向民主党,美国媒体评论说民主党真应该来中国竞选。对多数中国人而言,远在万里之遥、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大选只是一场很热闹的“大戏”而已,那些直接受中美关系波动影响的沿海出口企业的打工仔、打工妹们不会在乎美国总统到底是谁。通过媒体以及美国使馆模拟投票反映出来的主要是中国精英阶层对美国政党和选举的看法。中国的精英阶层恐怕与美国的精英阶层没有太大的区别,基本上都生活在一个被全球化了的世界上,从事相互有联系的工作、过着相似的生活、欣赏相同的文化。他们经常出国旅行,不过基本上都在钢筋玻璃幕墙林立的国际性大都市,提着拉杠箱住进不同城市的相同的“希尔顿饭店”。实际上,他们只了解一个全球化了的世界,而并非世界的全部,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更多部分的地区和人并没有进入全球化的潮流。因此过去的两次大选的结果都与中国媒体和精英的多数倾向相反,共和党获得了胜利。 笔者在2000年就给布什投了一“票”,理由有二:第一、民主党克林顿政府的八年在中美关系上干得不怎么样,波波折折受国内政治干扰太大,换个党试试吧;第二、戈尔接替克林顿没什么新意,换个党上台,我们搞美国研究的学者有饭吃。笔者的一位美国朋友也半开玩笑地对北大学生说:“美国大选,全世界人民都应该有投票权,因为美国的国际影响力,谁当美国总统都会对全世界各国人民产生影响。”玩笑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正视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的周期性影响。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几乎每次都多多少少地会出现一些“中国问题综合症”,反对党候选人总会把前任的对华政策献上政党政治的祭坛,通过指责对手“姑息中国”、“对华软弱”来树立自己的强硬形象。在发生政党轮替后,往往会带来一个竞选效应发酵的阶段,受新总统强硬政策的冲击,中美关系的曲线下滑到谷底。不过,这条曲线总会回升,通常在总统执政的中后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1981年从卡特到里根、1993年从老布什到克林顿,除了里根到老布什共和党内的相对平稳过渡之外,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的“大周期”律相当明显。2001年从克林顿到小布什,中美关系的发展曲线很不幸地再一次应验了“大周期”的规律。现在回头看看我当年的投票记录,布什执政下的中美关系号称“历史最好时期”,在经历了南海撞机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朝核危机和陈水扁捣乱之后,中美关系的战略底线变得相当清晰,国内政治和利益集团的干扰基本被排除。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到目前为止,这一局面已经持续了将近八年。当然,这条理由被证实多少有点侥幸,因为有“9•11”事件、有中国崛起等更加重大的因素在起作用。面对持续至今的中美超常“稳定”现象,学者也有不同的解读。乐观看法的学者认为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了渗透到双边社会的相互依赖结构,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关系已经走出“周期律”,“步入新阶段”。持疑虑看法的学者则认为困扰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根本没有解决,只是因为美国战略重心向反恐和中东地区转移而无暇顾及中国,这种稳定是战术性的,而非战略性的。2008年,中美将迎来建交30周年。与此同时,美国在反恐和中东的战略面临调整,中美的经贸关系也面临挑战。在这个时间点上,美国大选成为检验中美成熟度的一块试金石。如果中美关系能够在这一轮的“周期”中超越政党政治的干扰,实现平稳过渡和发展,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对已近而立的之年的双边关系已经真正走向了成熟。这恐怕就是本届大选对中国人的最大看点。▲(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新著《谁将主宰白宫:2008年美国大选的台前幕后》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