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kDrM article一位中国女子成就了李约瑟/e3pmh22ph/e3pmt8os0坐落在英国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著名的菩提树周围是一圈花台,台阶上左、中、右依次镶嵌着三块蓝色墓碑———中间是“李约瑟博士长眠于此(1900-1995)”,左边是“德萝西博士长眠于此(1896-1987)”,右边写着“鲁桂珍博士长眠于此(1904-1991)”。李约瑟,英文名为约瑟夫•尼达姆,因崇拜中国文化尤其是老子(李聃),所以取中文名李约瑟。他尽毕生精力发掘了东方科技文明的神秘世界,并以超乎常人的勤奋写出了鸿篇巨制———《中国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取得这个惊人成就,起因于他们夫妇俩跟一位中国女子的文化因缘。李约瑟的中国情结出生于伦敦的约瑟夫•尼达姆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医科,24岁获博士学位,同一年与大学同学德萝西•莫耳(后改中文名李大斐)结为伉俪,两人齐头并进,都成为享誉世界的胚胎生化学家,并双双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人到中年的尼达姆夫妇正处于婚姻美满、事业有成的巅峰状态。1939年,一个偶然的因缘,使李约瑟萌发了探求古中国科学文明的强烈冲动。这个关键性的激励,来自中国留学生鲁桂珍。她1937年进剑桥攻读营养学博士学位,导师就是德萝西•莫耳。 鲁桂珍生于1904年,祖籍湖北蕲春,父亲鲁茂庭经营药材。她早年在金陵女子大学攻读生理学,后在上海一家医学研究所进修生物化学。抗战期间,未婚夫马革裹尸。当时鲁桂珍年逾而立,遭此剧痛,遂断念于婚姻,成为“独身主义者”。她拟远赴欧洲留学,献身于科研,获得父亲的经济支持。这位中国女科学家身材娇小,聪慧活泼,个性鲜明,虽称不上美人,却也端庄慧秀,深得尼达姆夫妇的喜爱,经常被邀到家中,饮茶进餐聊天。不经意之间,竟然彻底改变了尼达姆的后半生。鲁桂珍向尼达姆介绍古中国科技的发明,激发了他的浓厚兴趣。由此,他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李约瑟回忆道:“命运使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皈依到中国文化价值和中国文明这方面来。”这位40岁的英国生化学家开始学习汉语。36岁的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为他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约瑟。二人密切合作,于1939年写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科技史处女作:《中国营养学史上的一个贡献》。此后,鲁桂珍奉派去美国从事医学研究,但仍与李约瑟书信往还。英中科技文化合作的使者1942年,粗通汉语的李约瑟出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以及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的使命,是为当时受日本封锁的中国科教界提供物资与沟通信息。他乘飞机经印度抵达昆明,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遍访了许多处于抗战大后方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后来又驾车遍访10多个省,进行实地考察。1945年他草成《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一稿,已勾画出了未来巨著的轮廓。为实现他的计划,李约瑟把远在美国的鲁桂珍召到重庆,协同商讨。二人足迹遍于上海、北平和南京,寻师访友,广泛收集文献和各种历史资料。1942年至1946年的战时中国之旅,使李约瑟加深了对中国文明的认识。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文化中科学、技术、医药的历史专书,我已别无所求”。12148720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佚名环球时报121487202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坐落在英国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著名的菩提树周围是一圈花台,台阶上左、中、右依次镶嵌着三块蓝色墓碑———中间是“李约瑟博士长眠于此(1900-1995)”,左边是“德萝西博士长眠于此(1896-1987)”,右边写着“鲁桂珍博士长眠于此(1904-1991)”。李约瑟,英文名为约瑟夫•尼达姆,因崇拜中国文化尤其是老子(李聃),所以取中文名李约瑟。他尽毕生精力发掘了东方科技文明的神秘世界,并以超乎常人的勤奋写出了鸿篇巨制———《中国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取得这个惊人成就,起因于他们夫妇俩跟一位中国女子的文化因缘。李约瑟的中国情结出生于伦敦的约瑟夫•尼达姆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医科,24岁获博士学位,同一年与大学同学德萝西•莫耳(后改中文名李大斐)结为伉俪,两人齐头并进,都成为享誉世界的胚胎生化学家,并双双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人到中年的尼达姆夫妇正处于婚姻美满、事业有成的巅峰状态。1939年,一个偶然的因缘,使李约瑟萌发了探求古中国科学文明的强烈冲动。这个关键性的激励,来自中国留学生鲁桂珍。她1937年进剑桥攻读营养学博士学位,导师就是德萝西•莫耳。 鲁桂珍生于1904年,祖籍湖北蕲春,父亲鲁茂庭经营药材。她早年在金陵女子大学攻读生理学,后在上海一家医学研究所进修生物化学。抗战期间,未婚夫马革裹尸。当时鲁桂珍年逾而立,遭此剧痛,遂断念于婚姻,成为“独身主义者”。她拟远赴欧洲留学,献身于科研,获得父亲的经济支持。这位中国女科学家身材娇小,聪慧活泼,个性鲜明,虽称不上美人,却也端庄慧秀,深得尼达姆夫妇的喜爱,经常被邀到家中,饮茶进餐聊天。不经意之间,竟然彻底改变了尼达姆的后半生。鲁桂珍向尼达姆介绍古中国科技的发明,激发了他的浓厚兴趣。由此,他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李约瑟回忆道:“命运使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皈依到中国文化价值和中国文明这方面来。”这位40岁的英国生化学家开始学习汉语。36岁的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为他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约瑟。二人密切合作,于1939年写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科技史处女作:《中国营养学史上的一个贡献》。此后,鲁桂珍奉派去美国从事医学研究,但仍与李约瑟书信往还。英中科技文化合作的使者1942年,粗通汉语的李约瑟出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以及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的使命,是为当时受日本封锁的中国科教界提供物资与沟通信息。他乘飞机经印度抵达昆明,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遍访了许多处于抗战大后方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后来又驾车遍访10多个省,进行实地考察。1945年他草成《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一稿,已勾画出了未来巨著的轮廓。为实现他的计划,李约瑟把远在美国的鲁桂珍召到重庆,协同商讨。二人足迹遍于上海、北平和南京,寻师访友,广泛收集文献和各种历史资料。1942年至1946年的战时中国之旅,使李约瑟加深了对中国文明的认识。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文化中科学、技术、医药的历史专书,我已别无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