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HAfH world.huanqiu.comarticle"三亲育子"技术:福音背后仍留隐忧?/e3pmh22ph/e3pn61ka0一、“一父两母”是啥概念?这项试管授精新技术延伸自传统试管授精技术,常被称作“三亲育子”技术,更科学的称呼是“线粒体替代法”。这项技术由英国研究人员于2010年首次公布,治疗基本原理是找到一位健康女性的卵子线粒体,替换掉有缺陷的母亲卵子线粒体。捐赠者的基因占新生儿基因总体的0.1%,因此在基因层面,新生儿有两位“母亲”、一位父亲。而法律意义上,孩子仍只有“一父一母”,不会被告知“第二位母亲”的身份。二、“设计”还是“拯救”?线粒体存在于人体每个细胞中,是独立于细胞核的细胞器,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它拥有自己的遗传物质,只通过母亲遗传。患病女性表面健康,但病情在子女身上显现。因此,有缺陷的线粒体会通过母亲传给婴儿,导致婴儿患脑损伤、肌肉萎缩、心脏病、失明等疾病。现有200多种疾病由线粒体DNA突变引起,但线粒体疾病目前没有治愈方法。世界上每6500个新生儿就有一个因线粒体缺陷患病,英国每年有125个新生儿患这类疾病。“设计婴儿”一般指人为地选择孩子的身高、体重、外貌等个体特征。出现这种担忧在技术上被证明是多余的,因为线粒体基因中没有决定个体构成的基础基因。第二个“母亲”的线粒体,只是确保新生儿免于罹患线粒体疾病。至于该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安全风险,英国政府部门首席医务官萨莉·戴维斯认为,改变细胞核基因的做法在国际上一直都是法律禁止的,未来这条基本原则也不应该改变。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疾病可被医治,但整合后的受精卵内,是否会产生其他问题还不可知。另外,从希望生育健康孩子的父母角度思考,应用此项技术合情合理,但并未考虑子女的感受。通过此技术出生的孩子们,当被告知真相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此项技术获得通过,乃至进一步临床推广后,将会出现卵子需求,卵子如何获得?购买,捐献?在精子库存在的情况下,尚有“精子荒”的问题,获得足够数量卵子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个市场不一定很大,且不排除衍生其他社会问题。此外,取卵对女性具有较大损伤。一年前英国卫生部公布的一项草案规定,她们应作为人体组织捐赠者被对待。与现有的精子、卵子捐献者一样,新生儿未来将无法获取线粒体提供者的身份等个人信息。三、谁在支持?谁在反对?几年前,英国即开始探讨此项技术实际应用的可行性。2013年,针对此项技术进行的公众咨询显示,大部分民众支持这项新技术进入临床实践阶段。此次下议院投票通过,将争论重新带回公众视野。英国政府支持“三亲育子”技术。首相卡梅伦在下院表决时投了赞成票,他认为这项技术并不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更像是器官捐献,因为不是做某种根本性改变”。卡梅伦的长子因脑瘫和严重癫痫于6岁时夭折,因而他“特别同情”那些有先天疾病孩子的父母。慈善机构和许多科学家也支持“三亲育子”技术,认为其合法化将给许多家庭带来“第一线希望”。教会认为这项技术破坏胚胎;一些人提出了单纯基于科学层面的担忧,认为这项技术的生理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而一些公共利益监督机构担心,由此开创基因改造创造婴儿的先例,或成为未来“人工设计婴儿”的开端。此外,需要明确的是,线粒体中所含遗传基因虽少,但这种基因改变毕竟是永久性的,将会世代相传。四、临床不易 风险犹在这次表决并不意味着当下就允许人们去做线粒体替代手术。上议院还没就此讨论和投票,虽然它不一定会否决下议院的决定。在上议院也通过后,新法律要到今年10月才能生效。临床上要想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向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管理局申请批准。而只有当存在严重疾病的“风险”时,才允许使用线粒体替代技术治疗。目前的研究未发现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不相容的问题,但到底会否出现类似风险仍需验证。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认为,在最终应用临床前最好还是先进行几次实验,但这并不足以成为放弃这项技术的理由。几年前,英国即开始探讨此项技术实际应用的可行性。2013年,针对此项技术进行的公众咨询显示,大部分民众支持这项新技术进入临床实践阶段。此次下议院投票通过,将争论重新带回公众视野。支持方:给家庭带来“第一线希望”英国政府支持“三亲育子”技术。首相卡梅伦在下院表决时投了赞成票,他认为这项技术并不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更像是器官捐献,因为不是做某种根本性改变”。卡梅伦的长子因脑瘫和严重癫痫于6岁时夭折,因而他“特别同情”那些有先天疾病孩子的父母。慈善机构和许多科学家也支持“三亲育子”技术,认为其合法化将给许多家庭带来“第一线希望”。反对方: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教会认为这项技术破坏胚胎;一些人提出了单纯基于科学层面的担忧,认为这项技术的生理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而一些公共利益监督机构担心,由此开创基因改造创造婴儿的先例,或成为未来“人工设计婴儿”的开端。此外,需要明确的是,线粒体中所含遗传基因虽少,但这种基因改变毕竟是永久性的,将会世代相传。四、临床不易 风险犹在投入实际医疗并非易事这次表决并不意味着当下就允许人们去做线粒体替代手术。上议院还没就此讨论和投票,虽然它不一定会否决下议院的决定。在上议院也通过后,新法律要到今年10月才能生效。临床上要想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向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管理局申请批准。而只有当存在严重疾病的“风险”时,才允许使用线粒体替代技术治疗。潜在风险犹存目前的研究未发现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不相容的问题,但到底会否出现类似风险仍需验证。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认为,在最终应用临床前最好还是先进行几次实验,但这并不足以成为放弃这项技术的理由。(综编:张天宇;文字来源:新华网、中国广播网、科技日报等)1423269281000责编:千帆新华国际1423269281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一、“一父两母”是啥概念?这项试管授精新技术延伸自传统试管授精技术,常被称作“三亲育子”技术,更科学的称呼是“线粒体替代法”。这项技术由英国研究人员于2010年首次公布,治疗基本原理是找到一位健康女性的卵子线粒体,替换掉有缺陷的母亲卵子线粒体。捐赠者的基因占新生儿基因总体的0.1%,因此在基因层面,新生儿有两位“母亲”、一位父亲。而法律意义上,孩子仍只有“一父一母”,不会被告知“第二位母亲”的身份。二、“设计”还是“拯救”?线粒体存在于人体每个细胞中,是独立于细胞核的细胞器,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它拥有自己的遗传物质,只通过母亲遗传。患病女性表面健康,但病情在子女身上显现。因此,有缺陷的线粒体会通过母亲传给婴儿,导致婴儿患脑损伤、肌肉萎缩、心脏病、失明等疾病。现有200多种疾病由线粒体DNA突变引起,但线粒体疾病目前没有治愈方法。世界上每6500个新生儿就有一个因线粒体缺陷患病,英国每年有125个新生儿患这类疾病。“设计婴儿”一般指人为地选择孩子的身高、体重、外貌等个体特征。出现这种担忧在技术上被证明是多余的,因为线粒体基因中没有决定个体构成的基础基因。第二个“母亲”的线粒体,只是确保新生儿免于罹患线粒体疾病。至于该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安全风险,英国政府部门首席医务官萨莉·戴维斯认为,改变细胞核基因的做法在国际上一直都是法律禁止的,未来这条基本原则也不应该改变。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疾病可被医治,但整合后的受精卵内,是否会产生其他问题还不可知。另外,从希望生育健康孩子的父母角度思考,应用此项技术合情合理,但并未考虑子女的感受。通过此技术出生的孩子们,当被告知真相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此项技术获得通过,乃至进一步临床推广后,将会出现卵子需求,卵子如何获得?购买,捐献?在精子库存在的情况下,尚有“精子荒”的问题,获得足够数量卵子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个市场不一定很大,且不排除衍生其他社会问题。此外,取卵对女性具有较大损伤。一年前英国卫生部公布的一项草案规定,她们应作为人体组织捐赠者被对待。与现有的精子、卵子捐献者一样,新生儿未来将无法获取线粒体提供者的身份等个人信息。三、谁在支持?谁在反对?几年前,英国即开始探讨此项技术实际应用的可行性。2013年,针对此项技术进行的公众咨询显示,大部分民众支持这项新技术进入临床实践阶段。此次下议院投票通过,将争论重新带回公众视野。英国政府支持“三亲育子”技术。首相卡梅伦在下院表决时投了赞成票,他认为这项技术并不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更像是器官捐献,因为不是做某种根本性改变”。卡梅伦的长子因脑瘫和严重癫痫于6岁时夭折,因而他“特别同情”那些有先天疾病孩子的父母。慈善机构和许多科学家也支持“三亲育子”技术,认为其合法化将给许多家庭带来“第一线希望”。教会认为这项技术破坏胚胎;一些人提出了单纯基于科学层面的担忧,认为这项技术的生理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而一些公共利益监督机构担心,由此开创基因改造创造婴儿的先例,或成为未来“人工设计婴儿”的开端。此外,需要明确的是,线粒体中所含遗传基因虽少,但这种基因改变毕竟是永久性的,将会世代相传。四、临床不易 风险犹在这次表决并不意味着当下就允许人们去做线粒体替代手术。上议院还没就此讨论和投票,虽然它不一定会否决下议院的决定。在上议院也通过后,新法律要到今年10月才能生效。临床上要想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向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管理局申请批准。而只有当存在严重疾病的“风险”时,才允许使用线粒体替代技术治疗。目前的研究未发现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不相容的问题,但到底会否出现类似风险仍需验证。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认为,在最终应用临床前最好还是先进行几次实验,但这并不足以成为放弃这项技术的理由。几年前,英国即开始探讨此项技术实际应用的可行性。2013年,针对此项技术进行的公众咨询显示,大部分民众支持这项新技术进入临床实践阶段。此次下议院投票通过,将争论重新带回公众视野。支持方:给家庭带来“第一线希望”英国政府支持“三亲育子”技术。首相卡梅伦在下院表决时投了赞成票,他认为这项技术并不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更像是器官捐献,因为不是做某种根本性改变”。卡梅伦的长子因脑瘫和严重癫痫于6岁时夭折,因而他“特别同情”那些有先天疾病孩子的父母。慈善机构和许多科学家也支持“三亲育子”技术,认为其合法化将给许多家庭带来“第一线希望”。反对方: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教会认为这项技术破坏胚胎;一些人提出了单纯基于科学层面的担忧,认为这项技术的生理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而一些公共利益监督机构担心,由此开创基因改造创造婴儿的先例,或成为未来“人工设计婴儿”的开端。此外,需要明确的是,线粒体中所含遗传基因虽少,但这种基因改变毕竟是永久性的,将会世代相传。四、临床不易 风险犹在投入实际医疗并非易事这次表决并不意味着当下就允许人们去做线粒体替代手术。上议院还没就此讨论和投票,虽然它不一定会否决下议院的决定。在上议院也通过后,新法律要到今年10月才能生效。临床上要想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向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管理局申请批准。而只有当存在严重疾病的“风险”时,才允许使用线粒体替代技术治疗。潜在风险犹存目前的研究未发现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不相容的问题,但到底会否出现类似风险仍需验证。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认为,在最终应用临床前最好还是先进行几次实验,但这并不足以成为放弃这项技术的理由。(综编:张天宇;文字来源:新华网、中国广播网、科技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