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aWGj作者:邢晓婧world.huanqiu.comarticle他是“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为何他却要说“我对不起历史”?/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赴成都特派记者 邢晓婧】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之际,电影《大寒》复映首映礼将在四川建川博物馆中国老兵手印广场举行。届时影片将带领观众穿梭回那段苦难和屈辱的历史时刻,回到那被迫发出最后吼声的时刻。距离复映首映礼不足48小时,7月31日凌晨2时33分,电影《大寒》官方微博发布沉痛信息:2018年7月24日上午10时许,曹黑毛老人在山西盂县家中病逝,享年96岁,于2018年7月30日下午出殡。至此,张双兵35年间寻找、调查的127位“慰安妇”受害老人全部离世。曹黑毛老人留给后人的最后一段影像停留在电影《大寒》里,她说,“娃子们,以后把咱家的门可得看住了,再不能让人家说踢开就踢开,说进来就进来。”31日下午,张双兵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依然沉浸在悲痛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曹黑毛老人的离开意味着“慰安妇”证人越来越少,获得日本政府道歉和赔偿的难度系数越来越高。对张双兵而言则意味着,他彻底没有妈妈了。张双兵原本是山西农村的一名小学老师,1982年,他偶然看见一位跪在地上割麦子的老人,打听后得知她叫侯冬娥。年轻时长得漂亮,被人唤作“盖山西”,后来两次被日军抓去做“慰安妇”,虽然侥幸保住性命,身体却每况愈下。侯冬娥告诉他,她和很多姐妹在日军侵华期间被强行抓到“慰安所”,遭到惨绝人寰的践踏和蹂躏。因为羞于启齿,几十年来第一次向人倾诉。张双兵震惊了,他没想到自己身边生活着这样一群战争受害者,她们饱受伤痛,无处言说,还要忍受旁人的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为了帮助这些可怜的老人,保留鲜活的历史证据,此后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张双兵开始独自寻找“慰安妇”,搜集、整理一手资料。35年来,记不清跑烂了多少双鞋,骑坏了多少辆自行车,张双兵找到了约300名疑似“慰安妇”的老人,亲口承认并详细阐述历史经过的有130余人,其中127人的故事成为电影《大寒》的创作素材。逢年过节就往外跑,张双兵顾不上照顾家中的老母亲,老母亲常常揶揄他说,“那127位‘慰安妇’老人才是你的妈妈呢。”张双兵含泪向《环球时报》记者回忆起此情此景时,他的母亲已经离开快100天了。随着曹黑毛老人的离世,张双兵彻底没有妈妈了。外界为表达对张双兵的肯定和敬意,送给他“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的称号。他却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只做了个开头,还有很多地方没做好,我对不起历史。”实际上,张双兵不仅无愧这一称号,这些年又默默承担起了另一个角色——“送葬人”。每一位“慰安妇”老人离世,张双兵都会在追悼会上致悼词,这在农村葬礼习俗中,足以说明故人对他的信任。张双兵却常常觉得愧对这份信任,因为直到生命尽头,他也没能帮这些老人讨回公道,而这又往往是多数“慰安妇”老人的临终遗愿。资料照片中意气风发、奋笔疾书的张双兵,和眼前这位满头白发、皱纹纵横的张双兵判若两人。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本政府太顽固,太不人道,他们对待‘慰安妇’问题的态度恰恰说明了他们没能正确认识历史。”65岁的张双兵表示要继续抗争下去,哪怕还将花费很长时间。35年过去了,住的还是从前的窑洞,种的还是从前的几亩地。老母亲走了,妻子疯了,孩子没上大学,“慰安妇”老人撒手人寰……日本政府没道歉、没赔偿、没表态……值吗?《环球时报》记者无法免俗的问。“我不知道,或许是命运选中了我。”张双兵说。15330614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53306144000011["9CaKrnKaWiC","9CaKrnKaWb9","9CaKrnKaW7I","9CaKrnKaW7s","9CaKrnKaW3F"]//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801/03/21/20180801032140273.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环球时报赴成都特派记者 邢晓婧】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之际,电影《大寒》复映首映礼将在四川建川博物馆中国老兵手印广场举行。届时影片将带领观众穿梭回那段苦难和屈辱的历史时刻,回到那被迫发出最后吼声的时刻。距离复映首映礼不足48小时,7月31日凌晨2时33分,电影《大寒》官方微博发布沉痛信息:2018年7月24日上午10时许,曹黑毛老人在山西盂县家中病逝,享年96岁,于2018年7月30日下午出殡。至此,张双兵35年间寻找、调查的127位“慰安妇”受害老人全部离世。曹黑毛老人留给后人的最后一段影像停留在电影《大寒》里,她说,“娃子们,以后把咱家的门可得看住了,再不能让人家说踢开就踢开,说进来就进来。”31日下午,张双兵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依然沉浸在悲痛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曹黑毛老人的离开意味着“慰安妇”证人越来越少,获得日本政府道歉和赔偿的难度系数越来越高。对张双兵而言则意味着,他彻底没有妈妈了。张双兵原本是山西农村的一名小学老师,1982年,他偶然看见一位跪在地上割麦子的老人,打听后得知她叫侯冬娥。年轻时长得漂亮,被人唤作“盖山西”,后来两次被日军抓去做“慰安妇”,虽然侥幸保住性命,身体却每况愈下。侯冬娥告诉他,她和很多姐妹在日军侵华期间被强行抓到“慰安所”,遭到惨绝人寰的践踏和蹂躏。因为羞于启齿,几十年来第一次向人倾诉。张双兵震惊了,他没想到自己身边生活着这样一群战争受害者,她们饱受伤痛,无处言说,还要忍受旁人的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为了帮助这些可怜的老人,保留鲜活的历史证据,此后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张双兵开始独自寻找“慰安妇”,搜集、整理一手资料。35年来,记不清跑烂了多少双鞋,骑坏了多少辆自行车,张双兵找到了约300名疑似“慰安妇”的老人,亲口承认并详细阐述历史经过的有130余人,其中127人的故事成为电影《大寒》的创作素材。逢年过节就往外跑,张双兵顾不上照顾家中的老母亲,老母亲常常揶揄他说,“那127位‘慰安妇’老人才是你的妈妈呢。”张双兵含泪向《环球时报》记者回忆起此情此景时,他的母亲已经离开快100天了。随着曹黑毛老人的离世,张双兵彻底没有妈妈了。外界为表达对张双兵的肯定和敬意,送给他“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的称号。他却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只做了个开头,还有很多地方没做好,我对不起历史。”实际上,张双兵不仅无愧这一称号,这些年又默默承担起了另一个角色——“送葬人”。每一位“慰安妇”老人离世,张双兵都会在追悼会上致悼词,这在农村葬礼习俗中,足以说明故人对他的信任。张双兵却常常觉得愧对这份信任,因为直到生命尽头,他也没能帮这些老人讨回公道,而这又往往是多数“慰安妇”老人的临终遗愿。资料照片中意气风发、奋笔疾书的张双兵,和眼前这位满头白发、皱纹纵横的张双兵判若两人。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本政府太顽固,太不人道,他们对待‘慰安妇’问题的态度恰恰说明了他们没能正确认识历史。”65岁的张双兵表示要继续抗争下去,哪怕还将花费很长时间。35年过去了,住的还是从前的窑洞,种的还是从前的几亩地。老母亲走了,妻子疯了,孩子没上大学,“慰安妇”老人撒手人寰……日本政府没道歉、没赔偿、没表态……值吗?《环球时报》记者无法免俗的问。“我不知道,或许是命运选中了我。”张双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