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4e4i作者:叶文洁 张倍鑫 任重world.huanqiu.comarticle印度电视台:即使当年被打败,印度还总以为和中国差不多/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叶文洁 环球时报记者 张倍鑫 任重】从今年6月中旬至今,印军非法越界进入我国洞朗地区,已经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超过1个月。“浏览最近一个月以来关于中印对峙的新闻头条,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两个亚洲巨人正处于武装冲突的边缘。”21日,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内的外媒继续关注中印双方的“强硬姿态”。BBC说,印度有媒体称,中国警告称这场对峙“会升级为一场全面冲突”。《印度斯坦时报》《印度快报》《经济时报》等印度主流媒体21日都报道了《环球时报》21日发表的社评。报道称,这家中国媒体认为,印度外长在向本国议员撒谎,印度需要抛弃洞朗地区对峙长期化的幻想,中国也绝不会与它搞什么所谓“双撤军”。该社论“威胁”对新德里采取军事行动,说中方已向印度陈明道理,仁至义尽。 香港《亚洲周刊》7月30日(提前出版)的一篇文章称,1962年的中印之战,对中国来说只是一次通过武力争取和平的手段,但是对印度来说完全不是这样。印度人在起飞阶段被打败,他们因此认为中国阻挡了印度的大国梦,夺走了印度的国运,所以“一直想报一箭之仇”。印度新德里电视台21日评论说,新德里也有人担心平静被打破,问题是,印度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即使当年被中国打败,他们还是总以为和中国差不多。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钱峰21日对《环球时报》说,印度现属于“中间地带”国家,中印关系如果发展不好,印度给中国带来的安全威胁不低。“但另一方面,中印并非一定要做对手,两国没有根本上、必然敌对的历史基因。”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印度问题专家马加力2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中国的战略全局看,印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国家,并非是我们的主要敌人;但印度却对中国疑心很重,这中间存在认知偏差。在中印关系敏感时期,《今日印度》21日称,印度方面密切监视着中国大使的活动。报道说,巴基斯坦驻印度的高级专员阿卜杜勒·巴西特最近在两个不同场合分别与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和不丹驻印度大使会面,他们会晤的焦点话题是中印不三国交界之处的对峙问题。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环球TIME”客户端。15006779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杨阳环球时报150067794000011["9CaKrnK4cCS","9CaKrnK4cjf","9CaKrnK4bQt","9CaKrnK49rO","9CaKrnK49mt"]{"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叶文洁 环球时报记者 张倍鑫 任重】从今年6月中旬至今,印军非法越界进入我国洞朗地区,已经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超过1个月。“浏览最近一个月以来关于中印对峙的新闻头条,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两个亚洲巨人正处于武装冲突的边缘。”21日,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内的外媒继续关注中印双方的“强硬姿态”。BBC说,印度有媒体称,中国警告称这场对峙“会升级为一场全面冲突”。《印度斯坦时报》《印度快报》《经济时报》等印度主流媒体21日都报道了《环球时报》21日发表的社评。报道称,这家中国媒体认为,印度外长在向本国议员撒谎,印度需要抛弃洞朗地区对峙长期化的幻想,中国也绝不会与它搞什么所谓“双撤军”。该社论“威胁”对新德里采取军事行动,说中方已向印度陈明道理,仁至义尽。 香港《亚洲周刊》7月30日(提前出版)的一篇文章称,1962年的中印之战,对中国来说只是一次通过武力争取和平的手段,但是对印度来说完全不是这样。印度人在起飞阶段被打败,他们因此认为中国阻挡了印度的大国梦,夺走了印度的国运,所以“一直想报一箭之仇”。印度新德里电视台21日评论说,新德里也有人担心平静被打破,问题是,印度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即使当年被中国打败,他们还是总以为和中国差不多。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钱峰21日对《环球时报》说,印度现属于“中间地带”国家,中印关系如果发展不好,印度给中国带来的安全威胁不低。“但另一方面,中印并非一定要做对手,两国没有根本上、必然敌对的历史基因。”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印度问题专家马加力2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中国的战略全局看,印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国家,并非是我们的主要敌人;但印度却对中国疑心很重,这中间存在认知偏差。在中印关系敏感时期,《今日印度》21日称,印度方面密切监视着中国大使的活动。报道说,巴基斯坦驻印度的高级专员阿卜杜勒·巴西特最近在两个不同场合分别与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和不丹驻印度大使会面,他们会晤的焦点话题是中印不三国交界之处的对峙问题。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环球TIME”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