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3GnK world.huanqiu.comarticle亚信25年:回顾与展望/e3pmh22ph/e3pmh26vv提 要当前,亚洲安全形势呈现明显的复杂化和多元化特征,传统安全威胁仍未得到有效管控,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升级,地区安全形势的动荡已经构成对亚洲国家的共同威胁。但由于亚洲各国在民族结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以及地缘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域内外大国推动的各种次区域安全机制安排相互掣肘,直接阻碍了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建立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的新的地区安全机制,并以此协调各次区域安全机制,成为当前亚洲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亚信理念诞生于1992年。经过7年的努力,第一次亚信外长会议于在1999年成功举行。2002年,亚信首次峰会在阿拉木图举行。在两次会议上通过了各种纲领性文件,构成亚信的法律基础。2006年,亚信在哈萨克斯坦设立秘书处,并于2010年第一次实现主席国交接,土耳其成为亚信第二任主席国,标志着亚信机制化框架的基本确立。2014年的亚信上海峰会是亚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得到了亚洲各国的广泛认同。亚信的组成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区域内国家的安全对话与民间交流搭建了较为完整的沟通平台。 截至目前,亚信拥有26个成员国和14个观察员,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多边安全对话平台,在亚太安全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亚信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多边安全机制,能够最广泛地凝聚亚洲国家的安全共识,为解决区域内各种安全问题提供有效的协商对话平台。其次,亚信能够承载亚洲国家的安全诉求,确保共享安全利益,通过充分互动满足各国在本地区的安全期望。最后,亚信能够为未来亚洲安全架构提供基础框架,能够使亚洲安全架构建设少走很多弯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亚信在未来建设中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利用卓有成效的文明对话与经贸合作,在亚洲范围内培养命运共同体意识。第二,继续加强自身能力和制度结构的建设,提升在亚洲安全环境中的行动力和影响力,进而为新的安全架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充分发挥自己在聆听中小国家意见方面的优势,将各种不同的意见整合为共同愿景,利用地区中小国家的创造力,为增强亚信框架形成合力。第四,应该积极开拓亚信框架内的二轨对话机制,通过讨论凝聚共识,为亚信的发展提供意见与建议。亚信25年:回顾与展望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以下简称“亚信”)创立于1992年,经历25年的曲折发展,现已成为亚洲地区安全问题的重要对话与磋商论坛。在当前复杂的地区安全环境中,亚信会议通过多边互信措施及协调合作机制的创建,为维护亚洲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和域内众多热点安全议题的挑战,亚信需要对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进行机制建设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划。一、亚洲安全形势的挑战冷战结束后,亚洲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传统安全威胁仍未得到有效管控,在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也门和朝鲜半岛,军事紧张局势仍在延续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同时,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流行性疾病、难民潮、毒品贸易,水和粮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在不断升级,并对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美国在亚太地区推动“再平衡”战略之后,亚太地区进入了大国之间的力量重新排列组合的调整期,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和俄罗斯等全球和地区大国都卷入其中。叙利亚战火延绵数年,反恐战争旷日持久,南海局势仍不明朗,萨德系统的部署又加剧了地区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安全形势的动荡已经构成对亚洲国家的共同威胁,对于全球安全形势也造成了严重影响。虽然面临共同的安全威胁和安全挑战,但由于各国在民族结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以及地缘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亚洲国家不仅缺乏共同的亚洲身份认同,而且在具体的地区安全问题的认知与规划方面也存在明显分歧。在不同安全理念的引导下,域内外大国推动了多项次区域安全机制的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各种安全机制叠床架屋,造成了战略资源的严重浪费。更因为各种机制之间存在明显的战略竞争关系,使得机制安排相互掣肘,直接阻碍了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因此,建立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的新的地区安全机制,并以此协调各次区域安全机制,已经成为当前亚洲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新的地区安全架构需要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能够容纳绝大部分地区大国,并为其提供合理的战略空间,又需要有能力应对主要地区安全问题加以管控,协调国家间分歧,并对亚洲安全未来做出长远规划。二、亚信发展历程与安全框架建设的尝试1992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联合国大会上首先提出了亚信设想。1993年3月,在哈萨克斯坦的推动下,亚信第一次专家级和官员会晤在阿拉木图举行,开始就亚信的理念与机制安排进行沟通协调,从此拉开了亚信建设的序幕。1992-1999年,经过7年的对话和沟通,亚信第一次例行外长会议于在1999年成功举行,并且通过了亚信会议的第一个基础性文件——《亚信成员国相互关系原则宣言》。2002年,亚信首次峰会在阿拉木图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木图文件》 和《关于消除恐怖主义和促进文明对话的宣言》,构成了亚信重要的纲领性文件。2004年,亚信第二次例行外长会议成功举办,通过了《亚信信任措施目录》和《亚信程序规则》,确定了成员国之间应该建立的信任措施清单。2006年,亚信在哈萨克斯坦设立秘书处,并且在2010年第一次顺利实现主席国交接,土耳其成为亚信第二任主席国,标志着亚信机制化框架的基本确立。2014年的亚信上海峰会是亚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担任亚信主席国后,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亚信进程,亚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中国通过提出新的安全理念和扩大组织规模等方式提升亚信的国际影响力。在亚信上海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得到了亚洲各国的普遍认同。在新安全理念的吸引下,孟加拉国和卡塔尔顺利升级为亚信成员国,白俄罗斯、老挝、国际移民组织则成为新的亚信观察员。亚信的组织规模进一步扩大,理念倡议得到更广泛认同,国际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中方积极推动亚信框架内多领域合作进程的拓展,将亚信内部合作做实做强。中国就任亚信主席国后,在亚信框架内推动成立了亚信青年委员会、亚信实业家委员会,举办了“亚信日”大型主题活动,在北京召开了亚信非政府论坛的首次年会,在上海举办了五届亚信国际智库圆桌会议,并且支持亚信成员国在亚信框架内举办多项培训与专家论坛活动,为区域内国家的安全对话与民间交流搭建了较为完整的沟通平台。通过历任主席国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亚信已拥有26个成员国和14个观察员(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并发展成为亚洲地区最具包容性的多边安全对话平台。作为泛亚洲安全论坛,亚信在核心理念与机制建设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在未来亚太安全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首先,亚信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多边安全机制。它不仅没有为成员国的加入设立门槛,反而尽可能多地邀请亚洲国家成为组织的成员国,并且邀请了很多深度介入地区安全事务的域内外国家作为观察员国参与活动。这赋予了亚信高度包容性和代表性,使得亚信能够最广泛地凝聚亚洲国家的安全共识。其所秉持的安全理念体现了当前亚洲各国的安全需求,并且能够为解决区域内各种安全问题提供有效的协商对话平台。其次,亚信能够承载亚洲国家的安全诉求。很多亚洲国家对于新的地区安全体系建设都拥有各自观点,但多数现有安全机制兼容性有限,无法满足亚洲国家实现共同安全的愿望。作为亚洲覆盖范围最广的安全机制,亚信既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地区大国,也容纳了亚洲可以在安全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的大部分中等国家。过去的25年中,多数亚信成员国都保持了经济增长的势头,国家能力显著提升,愿意为地区安全和稳定承担更多责任。在亚信框架内,各国拥有较大的协商空间,可以通过灵活的机制性安排共同承担地区安全的义务,共享安全利益,通过充分互动满足各国在本地区的安全期望,承载各国合理的安全诉求。最后,亚信能够为未来亚洲安全架构提供基础框架。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最近十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亚信已经初步建成了由亚信峰会、亚信外长会议、亚信高官会及不同领域的协调对话机制组成的完整机制网络,同时制定了关于其任务、愿景、运行机制和架构的基本文件,并与上海合作组织等本地区重要的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当前亚信机制建设不仅满足了地区安全协商的现实需要,也为今后逐步升级发展铺平了道路,有条件为亚洲安全架构建设提供基础框架。利用现有机制,能够使亚洲安全架构建设少走很多弯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亚信近年来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毋庸讳言的是,迄今为止,亚信在亚洲安全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仍比较有限。其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是,亚洲国家尚未形成共同的“亚洲意识”或者“亚洲认同”。亚洲安全环境在性质上非常复杂,而具体的安全问题往往又非常敏感。如果说欧洲各国是因为文化、历史与宗教上的相似而被视为一个统一的地理空间的话,那么亚洲则是一个被强大的西方话语人为建构的共同空间。事实上,在亚洲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各国在地缘环境、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历史发展上千差万别,亚洲国家在历史上从未建构起共同的身份认同。在现代亚洲格局中,次区域空间仍是亚洲国家主要政治活动区域,碎片化仍是亚洲政治空间的基本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亚洲更多体现出一种地域上的概念,很难形成共同的身份认同。这是推进共同体建设面临的一大障碍。三、亚信发展前景展望经过25年的发展,亚信已经成为当前亚洲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具有较大包容性和广泛性的安全对话机制平台。为推动亚信的提升与发展,更好地满足成员国的安全期待,担任主席国的中国积极推动机制建设,兑现亚信峰会上的各项承诺,激发亚信活力,先后创立亚信非政府论坛、亚信智库圆桌会议和亚信青年委员会等机制。相关活动的成功举办丰富了亚信框架内的合作内容,有助于扩大亚信的知名度与认可度。目前亚信对于亚洲安全议程的整体影响力仍有广泛提升空间,要实现最初设计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亚洲特殊的安全环境需要一个更活跃的亚信,而亚信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制度,使其在亚洲安全体系中的独特作用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了保持亚信良好的发展势头,应该注意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亚洲范围内增进命运共同体意识。亚洲地区共同意识和身份认同的缺失是影响亚洲安全机制推广的重要障碍,亚信需要为建立这样一种凝聚亚洲各国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而努力。亚洲在地理、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分散性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克服,但对于经济繁荣和地区稳定的追求是亚洲国家的共同愿望,基于和平和繁荣的共同理想可以成为凝聚亚洲各国的粘合剂。在亚信平台上,应着力培养命运共同体意识,利用卓有成效的文明对话与经贸合作,推动亚洲共同意识的形成。第二,继续加强自身能力和制度结构的建设。当前,亚信在机制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缺陷,直接制约了亚信的持续稳定发展。亚信秘书处应当是经费稳定和人员充足的机构,应当赋予亚信秘书处督促“信任措施合作”落实的职权。亚信还需要增加工作会议和专家会议的频度,并设立更多高级别会议机制,比如国防部长会议、公安部长会议和其他涉及国内与国际安全议题的会议机制。为了提高成员国应对和解决亚洲安全问题的能力,亚信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制度安排建立一个多层次和多领域的网络。应该认真考虑建立地区分会和支点国家等意见。为了更好应对地区风险,亚信还应该尝试建立危机管理与处理机制。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机制建设提升亚信在亚洲安全环境中的行动力和影响力,进而为新的安全架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充分考虑中小国家的地区安全愿景。亚信在推进完善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关注大国的作用和责任,也应当充分考虑中小国家的愿景和舒适度。创立伊始,亚信就承载着保护亚洲中小国家稳定安全发展的使命,理想中的亚信是成为能促进中小国家最大程度发挥其比较优势的国际机制。亚洲中小国家对于地区安全有其特殊的诉求,他们在理念和机制建设方面的很多设想和创造力,能够为大国增强亚信影响力的努力增益。因此,亚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听取吸收中小国家意见方面的优势,应当将各种不同的意见整合为共同的愿景,利用地区中小国家的创造力,为增强亚信框架形成合力。最后,二轨对话机制在亚信发展过程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所有亚洲安全机制一样,亚信内部各成员国在亚信未来的发展目标与任务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分歧和争议。各成员国之间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充分的对话与沟通,对于亚信的发展甚为关键。因此,亚信应该积极开拓亚信框架内的二轨对话机制,将亚信发展方向、亚洲安全共识等重要问题首先在二轨层面进行讨论,凝聚共识,并且为亚信的发展提供意见与建议。各成员国的智库和研究机构因其多年来的学术积累,往往对于亚信所肩负的任务与责任的理解更为深刻,也能够为促进亚洲的和平与繁荣贡献更多的理念与研究成果。应充分发挥相关研究机构的建设性作用,推动亚信框架内的智库合作网络建设,并进一步加强与域外智库的合作,以促进亚洲范围内的安全合作进程。亚信应加强二轨对话机制建设,并且加强亚信秘书处与各种亚信二轨机制之间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各国智库机构为亚信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亚信非政府论坛第二次会议委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撰写2017年6月14981847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查希环球网149818470000011["9CaKrnJEZe6","9CaKrnJV49t","9CaKrnJEZdT","9CaKrnJEYQE","9CaKrnJEYL7"]{"email":"zhaxi@huaqiu.com","name":"查希"}
提 要当前,亚洲安全形势呈现明显的复杂化和多元化特征,传统安全威胁仍未得到有效管控,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升级,地区安全形势的动荡已经构成对亚洲国家的共同威胁。但由于亚洲各国在民族结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以及地缘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域内外大国推动的各种次区域安全机制安排相互掣肘,直接阻碍了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建立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的新的地区安全机制,并以此协调各次区域安全机制,成为当前亚洲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亚信理念诞生于1992年。经过7年的努力,第一次亚信外长会议于在1999年成功举行。2002年,亚信首次峰会在阿拉木图举行。在两次会议上通过了各种纲领性文件,构成亚信的法律基础。2006年,亚信在哈萨克斯坦设立秘书处,并于2010年第一次实现主席国交接,土耳其成为亚信第二任主席国,标志着亚信机制化框架的基本确立。2014年的亚信上海峰会是亚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得到了亚洲各国的广泛认同。亚信的组成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区域内国家的安全对话与民间交流搭建了较为完整的沟通平台。 截至目前,亚信拥有26个成员国和14个观察员,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多边安全对话平台,在亚太安全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亚信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多边安全机制,能够最广泛地凝聚亚洲国家的安全共识,为解决区域内各种安全问题提供有效的协商对话平台。其次,亚信能够承载亚洲国家的安全诉求,确保共享安全利益,通过充分互动满足各国在本地区的安全期望。最后,亚信能够为未来亚洲安全架构提供基础框架,能够使亚洲安全架构建设少走很多弯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亚信在未来建设中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利用卓有成效的文明对话与经贸合作,在亚洲范围内培养命运共同体意识。第二,继续加强自身能力和制度结构的建设,提升在亚洲安全环境中的行动力和影响力,进而为新的安全架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充分发挥自己在聆听中小国家意见方面的优势,将各种不同的意见整合为共同愿景,利用地区中小国家的创造力,为增强亚信框架形成合力。第四,应该积极开拓亚信框架内的二轨对话机制,通过讨论凝聚共识,为亚信的发展提供意见与建议。亚信25年:回顾与展望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以下简称“亚信”)创立于1992年,经历25年的曲折发展,现已成为亚洲地区安全问题的重要对话与磋商论坛。在当前复杂的地区安全环境中,亚信会议通过多边互信措施及协调合作机制的创建,为维护亚洲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和域内众多热点安全议题的挑战,亚信需要对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进行机制建设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划。一、亚洲安全形势的挑战冷战结束后,亚洲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传统安全威胁仍未得到有效管控,在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也门和朝鲜半岛,军事紧张局势仍在延续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同时,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流行性疾病、难民潮、毒品贸易,水和粮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在不断升级,并对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美国在亚太地区推动“再平衡”战略之后,亚太地区进入了大国之间的力量重新排列组合的调整期,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和俄罗斯等全球和地区大国都卷入其中。叙利亚战火延绵数年,反恐战争旷日持久,南海局势仍不明朗,萨德系统的部署又加剧了地区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安全形势的动荡已经构成对亚洲国家的共同威胁,对于全球安全形势也造成了严重影响。虽然面临共同的安全威胁和安全挑战,但由于各国在民族结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以及地缘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亚洲国家不仅缺乏共同的亚洲身份认同,而且在具体的地区安全问题的认知与规划方面也存在明显分歧。在不同安全理念的引导下,域内外大国推动了多项次区域安全机制的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各种安全机制叠床架屋,造成了战略资源的严重浪费。更因为各种机制之间存在明显的战略竞争关系,使得机制安排相互掣肘,直接阻碍了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因此,建立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的新的地区安全机制,并以此协调各次区域安全机制,已经成为当前亚洲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新的地区安全架构需要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能够容纳绝大部分地区大国,并为其提供合理的战略空间,又需要有能力应对主要地区安全问题加以管控,协调国家间分歧,并对亚洲安全未来做出长远规划。二、亚信发展历程与安全框架建设的尝试1992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联合国大会上首先提出了亚信设想。1993年3月,在哈萨克斯坦的推动下,亚信第一次专家级和官员会晤在阿拉木图举行,开始就亚信的理念与机制安排进行沟通协调,从此拉开了亚信建设的序幕。1992-1999年,经过7年的对话和沟通,亚信第一次例行外长会议于在1999年成功举行,并且通过了亚信会议的第一个基础性文件——《亚信成员国相互关系原则宣言》。2002年,亚信首次峰会在阿拉木图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木图文件》 和《关于消除恐怖主义和促进文明对话的宣言》,构成了亚信重要的纲领性文件。2004年,亚信第二次例行外长会议成功举办,通过了《亚信信任措施目录》和《亚信程序规则》,确定了成员国之间应该建立的信任措施清单。2006年,亚信在哈萨克斯坦设立秘书处,并且在2010年第一次顺利实现主席国交接,土耳其成为亚信第二任主席国,标志着亚信机制化框架的基本确立。2014年的亚信上海峰会是亚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担任亚信主席国后,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亚信进程,亚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中国通过提出新的安全理念和扩大组织规模等方式提升亚信的国际影响力。在亚信上海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得到了亚洲各国的普遍认同。在新安全理念的吸引下,孟加拉国和卡塔尔顺利升级为亚信成员国,白俄罗斯、老挝、国际移民组织则成为新的亚信观察员。亚信的组织规模进一步扩大,理念倡议得到更广泛认同,国际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中方积极推动亚信框架内多领域合作进程的拓展,将亚信内部合作做实做强。中国就任亚信主席国后,在亚信框架内推动成立了亚信青年委员会、亚信实业家委员会,举办了“亚信日”大型主题活动,在北京召开了亚信非政府论坛的首次年会,在上海举办了五届亚信国际智库圆桌会议,并且支持亚信成员国在亚信框架内举办多项培训与专家论坛活动,为区域内国家的安全对话与民间交流搭建了较为完整的沟通平台。通过历任主席国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亚信已拥有26个成员国和14个观察员(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并发展成为亚洲地区最具包容性的多边安全对话平台。作为泛亚洲安全论坛,亚信在核心理念与机制建设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在未来亚太安全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首先,亚信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多边安全机制。它不仅没有为成员国的加入设立门槛,反而尽可能多地邀请亚洲国家成为组织的成员国,并且邀请了很多深度介入地区安全事务的域内外国家作为观察员国参与活动。这赋予了亚信高度包容性和代表性,使得亚信能够最广泛地凝聚亚洲国家的安全共识。其所秉持的安全理念体现了当前亚洲各国的安全需求,并且能够为解决区域内各种安全问题提供有效的协商对话平台。其次,亚信能够承载亚洲国家的安全诉求。很多亚洲国家对于新的地区安全体系建设都拥有各自观点,但多数现有安全机制兼容性有限,无法满足亚洲国家实现共同安全的愿望。作为亚洲覆盖范围最广的安全机制,亚信既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地区大国,也容纳了亚洲可以在安全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的大部分中等国家。过去的25年中,多数亚信成员国都保持了经济增长的势头,国家能力显著提升,愿意为地区安全和稳定承担更多责任。在亚信框架内,各国拥有较大的协商空间,可以通过灵活的机制性安排共同承担地区安全的义务,共享安全利益,通过充分互动满足各国在本地区的安全期望,承载各国合理的安全诉求。最后,亚信能够为未来亚洲安全架构提供基础框架。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最近十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亚信已经初步建成了由亚信峰会、亚信外长会议、亚信高官会及不同领域的协调对话机制组成的完整机制网络,同时制定了关于其任务、愿景、运行机制和架构的基本文件,并与上海合作组织等本地区重要的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当前亚信机制建设不仅满足了地区安全协商的现实需要,也为今后逐步升级发展铺平了道路,有条件为亚洲安全架构建设提供基础框架。利用现有机制,能够使亚洲安全架构建设少走很多弯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亚信近年来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毋庸讳言的是,迄今为止,亚信在亚洲安全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仍比较有限。其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是,亚洲国家尚未形成共同的“亚洲意识”或者“亚洲认同”。亚洲安全环境在性质上非常复杂,而具体的安全问题往往又非常敏感。如果说欧洲各国是因为文化、历史与宗教上的相似而被视为一个统一的地理空间的话,那么亚洲则是一个被强大的西方话语人为建构的共同空间。事实上,在亚洲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各国在地缘环境、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历史发展上千差万别,亚洲国家在历史上从未建构起共同的身份认同。在现代亚洲格局中,次区域空间仍是亚洲国家主要政治活动区域,碎片化仍是亚洲政治空间的基本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亚洲更多体现出一种地域上的概念,很难形成共同的身份认同。这是推进共同体建设面临的一大障碍。三、亚信发展前景展望经过25年的发展,亚信已经成为当前亚洲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具有较大包容性和广泛性的安全对话机制平台。为推动亚信的提升与发展,更好地满足成员国的安全期待,担任主席国的中国积极推动机制建设,兑现亚信峰会上的各项承诺,激发亚信活力,先后创立亚信非政府论坛、亚信智库圆桌会议和亚信青年委员会等机制。相关活动的成功举办丰富了亚信框架内的合作内容,有助于扩大亚信的知名度与认可度。目前亚信对于亚洲安全议程的整体影响力仍有广泛提升空间,要实现最初设计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亚洲特殊的安全环境需要一个更活跃的亚信,而亚信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制度,使其在亚洲安全体系中的独特作用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了保持亚信良好的发展势头,应该注意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亚洲范围内增进命运共同体意识。亚洲地区共同意识和身份认同的缺失是影响亚洲安全机制推广的重要障碍,亚信需要为建立这样一种凝聚亚洲各国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而努力。亚洲在地理、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分散性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克服,但对于经济繁荣和地区稳定的追求是亚洲国家的共同愿望,基于和平和繁荣的共同理想可以成为凝聚亚洲各国的粘合剂。在亚信平台上,应着力培养命运共同体意识,利用卓有成效的文明对话与经贸合作,推动亚洲共同意识的形成。第二,继续加强自身能力和制度结构的建设。当前,亚信在机制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缺陷,直接制约了亚信的持续稳定发展。亚信秘书处应当是经费稳定和人员充足的机构,应当赋予亚信秘书处督促“信任措施合作”落实的职权。亚信还需要增加工作会议和专家会议的频度,并设立更多高级别会议机制,比如国防部长会议、公安部长会议和其他涉及国内与国际安全议题的会议机制。为了提高成员国应对和解决亚洲安全问题的能力,亚信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制度安排建立一个多层次和多领域的网络。应该认真考虑建立地区分会和支点国家等意见。为了更好应对地区风险,亚信还应该尝试建立危机管理与处理机制。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机制建设提升亚信在亚洲安全环境中的行动力和影响力,进而为新的安全架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充分考虑中小国家的地区安全愿景。亚信在推进完善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关注大国的作用和责任,也应当充分考虑中小国家的愿景和舒适度。创立伊始,亚信就承载着保护亚洲中小国家稳定安全发展的使命,理想中的亚信是成为能促进中小国家最大程度发挥其比较优势的国际机制。亚洲中小国家对于地区安全有其特殊的诉求,他们在理念和机制建设方面的很多设想和创造力,能够为大国增强亚信影响力的努力增益。因此,亚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听取吸收中小国家意见方面的优势,应当将各种不同的意见整合为共同的愿景,利用地区中小国家的创造力,为增强亚信框架形成合力。最后,二轨对话机制在亚信发展过程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所有亚洲安全机制一样,亚信内部各成员国在亚信未来的发展目标与任务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分歧和争议。各成员国之间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充分的对话与沟通,对于亚信的发展甚为关键。因此,亚信应该积极开拓亚信框架内的二轨对话机制,将亚信发展方向、亚洲安全共识等重要问题首先在二轨层面进行讨论,凝聚共识,并且为亚信的发展提供意见与建议。各成员国的智库和研究机构因其多年来的学术积累,往往对于亚信所肩负的任务与责任的理解更为深刻,也能够为促进亚洲的和平与繁荣贡献更多的理念与研究成果。应充分发挥相关研究机构的建设性作用,推动亚信框架内的智库合作网络建设,并进一步加强与域外智库的合作,以促进亚洲范围内的安全合作进程。亚信应加强二轨对话机制建设,并且加强亚信秘书处与各种亚信二轨机制之间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各国智库机构为亚信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亚信非政府论坛第二次会议委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撰写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