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3qRY world.huanqiu.comarticle国际舞台的“NO 先生”? 俄罗斯外交官最近麻烦有点多/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按:在波谲云诡的国际舞台上,俄罗斯外交官历来都让人无法忽视,但最近他们格外“火”。在联合国,俄使团负责人怒怼英国代表,让世界看到了非同寻常的外交画风;在美国,年迈的俄大使突然成了“不可接触之人”,在连续上演的“通俄门”剧情里,他的身影相当扎眼。最近,俄外交官被驱逐的事又发生了,这么干的不是美国,而是两个俄罗斯曾经的“兄弟”。还有一个“离奇”巧合——半年多来,数名俄罗斯外交官死亡,引发外界诸多联想。俄罗斯外交官何以“麻烦”如此之多?很多人认为俄罗斯外交官风格强硬,真实情况是什么?俄外交官是如何培养出来的?怒怼西方搅动美国集中死亡连遭驱逐这个群体最近麻烦有点多“你害怕了……看着我的眼睛,不要走神!”“你往哪儿看呢?”“你再敢侮辱俄罗斯试试!”4月12日,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萨夫龙科夫一战成名,他在安理会会议上严词呵斥英国代表的视频广为传播。不少西方媒体称,即使按照流行的外交标准,萨夫龙科夫的发言也是非同寻常的,如果去听他的俄语原声,会感到更强烈的对抗氛围。争议也不小,即便是在一向“爱国”的俄罗斯舆论中。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一方面,多家俄主流媒体对萨夫龙科夫给予正面评价,俄总统新闻秘书也表态称“其言论有理,不带有侮辱性”。另一方面,一些人表达了不同意见。俄电视台专门组织讨论,专家们支持萨夫龙科夫讲话的内容和激情,但认为他的言论超越了外交礼仪;俄议会上院议长马特维延科提出批评,称“已向外长表明意见,他同意我的看法”。“萨夫龙科夫此前一直默默无闻,媒体上对他的报道很少。”俄罗斯“生活”网称,今年2月俄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猝死后,萨夫龙科夫继承他的传统,在联合国更强硬地捍卫俄罗斯的利益。“如果说丘尔金是俄罗斯在联合国的灵魂,那么萨夫龙科夫就是俄罗斯在联合国的榔头”,有人评价说。在联合国,“强硬”是外界对俄外交官一贯的印象。像丘尔金,西方外交官对他的描述很多,其中有“性子暴烈”等。一个例子是他跟美国原常驻联合国代表鲍尔的口水仗:因在叙利亚问题上立场不同,鲍尔斥责丘尔金——“你真的感觉不到羞耻吗?”后者随即尖刻揶揄道:“你以为自己是特雷莎修女。”另一个突然“成名”的外交官是俄驻美大使基斯利亚克。66岁的基斯利亚克此前非常低调,但在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后,这位大使突然成了“毒药”。一家美国媒体形容说:“与基斯利亚克交谈等同于‘死亡之吻’。”因为他,特朗普的爱将、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弗林被迫闪电辞职,“第一女婿”库什纳深陷争议,司法部长塞申斯不得不在调查中退避三舍——由于“通俄门”仍在继续,塞申斯6月10日同意出席参议院的听证会……如果说以上争议尚可理解,过去一段时间俄外交官接连死亡则让人吃惊。美国媒体“Axios”2月底总结了一个清单:驻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在安卡拉被枪杀(去年12月19日);外交部拉美事务资深官员波力什科夫在家中被枪杀(去年12月19日);驻雅典领事马拉宁在公寓死亡(2017年1月9日);驻印度大使卡达金死于“短暂疾病”(2017年1月27日);驻联合国大使丘尔金因心脏病在纽约去世(2017年2月20日)。此外,还有去年美国大选日当天昏迷于驻纽约领馆之后死亡的俄外交官克里沃夫。这么多人短期集中死亡,引发不少阴谋论。美国《华盛顿邮报》曾称,很难证实那些阴谋论者是错的,“如果你是一名为外交部工作过的俄罗斯人,尽力不要随意死亡,否则你的家人将不得不花费数年时间解释你‘并非被谋杀’”。美国“思想者”网站则称,阴谋论者并无凭据。俄罗斯人平均寿命本就较短,对于素以庞大著称的俄外交部来说,总会有一些因自然状况导致的死亡出现。对俄罗斯而言,外交官个人引发的争议也许很快就会消逝,但外交官被驱逐却是数十年来无法避开的烦恼。5月26日,爱沙尼亚驱逐两名俄外交人员;29日,摩尔多瓦宣布5名俄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去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离任前授权驱逐35名俄外交官。是苏联时期外交风格延续吗“在2017年之前,美国人最有可能邂逅所谓‘俄国外交官’是在电影《007》中。”《华盛顿邮报》3月份的一篇文章称,看到“俄国外交官”,人们脑海中会勾勒出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体格魁伟、手拿公文包、戴着大裘皮帽的家伙,匆匆钻进一辆黑色林肯轿车里——俨然某些国际性复杂案件的关键人物。说起俄罗斯外交官,许多西方媒体总是会把他们与“间谍”联系在一起。德国亦然。在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年度报告上,俄外交官几乎年年“上榜”。今年5月,德国总检察院称,过去10年,27名俄间谍被德国调查,为各国之首。德国人的这种固有印象与普京有一定关系。1984年,普京作为“外交官”被派驻德累斯顿,实则为克格勃工作。“普京故事”在德国家喻户晓。这些背景使得眼下的驱逐事件并不显得多扎眼。要知道,1971年,英国曾驱逐105名苏联使馆人员;1983年,法国驱逐近50名苏联外交官;1986年,美国一次驱逐了80人。曾在俄罗斯常驻的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王海运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俄外交官有情报部门背景的相对多些,但外交官都负有了解驻在国情况的任务,只是需要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信息。“我接触过的美国外交官有时就不那么守规矩,俄罗斯大概有类似情况。最主要的还是国家间关系一旦出现问题,容易拿外交官说事。”俄外交官卷入的争议及风格,都让人想起苏联时代。2月下旬,俄卫星通讯社刊文称,瑞典记者格尼拉曾对俄外长拉夫罗夫进行过生动描述,称其不妥协的风格曾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等人险些崩溃。如今,外国政客常以“NO先生”称呼他,这是他对莫洛托夫和葛罗米柯衣钵的继承。莫洛托夫是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外长、斯大林时期的二号人物,他是斯大林外交政策的坚定执行者。葛罗米柯任苏联外长近30年,由于苏联屡屡在安理会动用否决权,他获得“摇头先生”的绰号。“拉夫罗夫首先是靠苏联伟大传统的乳汁培育出来的,他所出自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培养出俄对外政策最优秀的人才。时至今日,该学院的学生们每年吟诵由部长谱曲向学院致敬的诗作。”法国《费加罗报》称。实际上,很多俄外交官都是从苏联时期走来的,包括丘尔金、基斯利亚克等。被称作“让飞机掉头的外交官”的已故俄前外长、总理普里马科夫,同样如此。1999年3月,普里马科夫赴美访问,使命是争取贷款援助。飞行途中,普里马科夫接到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的电话,得知北约即将空袭南斯拉夫,随后他作出决定——飞机掉头,取消访问。据当事人回忆,当时机舱内的俄商界大亨纷纷报以掌声,情景“令人动容”。“俄罗斯外交官的风格和苏联时期有联系,但还可追溯更远。”中国外交学院教授高飞对《环球时报》记者说,17世纪曾发生过外交礼仪之争,当时教皇使节坐最中间,之后是各国国王代表,但俄、法大使在座次上发生争吵,俄国大使曾冲到前面,一把将法国大使提起来,自己坐下。他们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数名专家多认同,俄罗斯外交官的行事风格很有特点,他们敢说敢干,自主性较强,但从来不离谱。莫斯科大学外籍教授王晓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俄罗斯外交风格的形成主要源于民族特性、政府重视外交及国家国际地位的变迁。在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罗斯就重视外交工作,比大部分国家要早。从彼得大帝时期到20世纪,外交为其开疆拓土和提升国家地位做出很大贡献;苏联时期,作为超级大国,需要更强的外交。这两点造就了比较强势的外交官风格。高飞说,整个外交舞台近代以来形成一种共同风格——法式风格,强调说话委婉、讲求礼仪等。俄罗斯作为“战斗民族”,确实有一些地方与众不同,但这并非导致其独特外交风格的主要原因。仔细观察,俄外交真正出现问题,基本上是在和西方对手及波罗的海国家之间发生。据了解,在外交官的培养上,俄罗斯两所学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所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它的外语和国际关系领域研究都很好,尤其是它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另一所是俄罗斯外交学院,它更多的是职业外交官的培训项目。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在俄罗斯是当之无愧的“外交官摇篮”,像拉夫罗夫、俄驻德大使格里宁等都毕业于该学院。《环球时报》记者2015年曾受邀前往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据记者观察,该校学生普遍语言水平较高。不少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到该校读书就是为了进入俄外交部门。高飞说,俄罗斯外交官的水平一般提升较快,很年轻时就被允许独当一面。另一方面,俄罗斯的外交队伍比较稳定,外交官在俄是一个值得自豪的职业,经常会做一辈子。俄外交部在国家层面的决策地位也较高,拉夫罗夫在领导层能排到第四位。王晓伟表示,他曾在俄罗斯看到不少孩子在冰天雪地中玩耍,父母不担心他们被冻伤。俄外交官机制中有残酷的淘汰制度,同其教育有类似之处。他们会从中学时期开始物色人才,真正进行外交官录用时又会有很高的淘汰率。俄罗斯外交官也有明显污点——酗酒。4月9日,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当地警方拦下一辆醉酒驾车的俄外交官车辆;今年2月,俄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一秘普霍夫因醉驾酿成严重车祸……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苏联外交官阿尔卡季·舍甫琴柯,1978年叛逃美国后被苏联方面指责“酗酒、好色”。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曾说,“俄罗斯没有创造中性文化的天赋。”不少人认为,俄外交理念有同样特点,中庸没有地位。但不能一概而论。“全球力量平衡发生变化,俄罗斯外交官的理念与苏联时期的主要任务都是实现相互理解,找到一些妥协,但风格在逐渐改变。”柏林俄罗斯问题学者迪平豪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苏联外交官的培训方式让人想到克格勃培训模式,现在更多属于“学院派”。“近年来,俄罗斯外交官越来越显示出‘混合外交’风格。”迪平豪斯说,现在他们常通过社交媒体发表看法,并借用音乐、诗歌等软实力。只是这种“混合外交”被西方媒体批评为“欺骗、迷惑”。【环球时报驻俄罗斯、德国、联合国记者 水六 青木 李秉新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 柳玉鹏】14973094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丁洁芸环球时报149730948000011["9CaKrnK3qgE","9CaKrnK3pZJ","9CaKrnK3pj3","9CaKrnK3mN6","9CaKrnK3kn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7/0613/07/19/20170613071934324.jpg{"email":"dingjieyun@huanqiu.com","name":"丁洁芸"}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按:在波谲云诡的国际舞台上,俄罗斯外交官历来都让人无法忽视,但最近他们格外“火”。在联合国,俄使团负责人怒怼英国代表,让世界看到了非同寻常的外交画风;在美国,年迈的俄大使突然成了“不可接触之人”,在连续上演的“通俄门”剧情里,他的身影相当扎眼。最近,俄外交官被驱逐的事又发生了,这么干的不是美国,而是两个俄罗斯曾经的“兄弟”。还有一个“离奇”巧合——半年多来,数名俄罗斯外交官死亡,引发外界诸多联想。俄罗斯外交官何以“麻烦”如此之多?很多人认为俄罗斯外交官风格强硬,真实情况是什么?俄外交官是如何培养出来的?怒怼西方搅动美国集中死亡连遭驱逐这个群体最近麻烦有点多“你害怕了……看着我的眼睛,不要走神!”“你往哪儿看呢?”“你再敢侮辱俄罗斯试试!”4月12日,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萨夫龙科夫一战成名,他在安理会会议上严词呵斥英国代表的视频广为传播。不少西方媒体称,即使按照流行的外交标准,萨夫龙科夫的发言也是非同寻常的,如果去听他的俄语原声,会感到更强烈的对抗氛围。争议也不小,即便是在一向“爱国”的俄罗斯舆论中。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一方面,多家俄主流媒体对萨夫龙科夫给予正面评价,俄总统新闻秘书也表态称“其言论有理,不带有侮辱性”。另一方面,一些人表达了不同意见。俄电视台专门组织讨论,专家们支持萨夫龙科夫讲话的内容和激情,但认为他的言论超越了外交礼仪;俄议会上院议长马特维延科提出批评,称“已向外长表明意见,他同意我的看法”。“萨夫龙科夫此前一直默默无闻,媒体上对他的报道很少。”俄罗斯“生活”网称,今年2月俄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猝死后,萨夫龙科夫继承他的传统,在联合国更强硬地捍卫俄罗斯的利益。“如果说丘尔金是俄罗斯在联合国的灵魂,那么萨夫龙科夫就是俄罗斯在联合国的榔头”,有人评价说。在联合国,“强硬”是外界对俄外交官一贯的印象。像丘尔金,西方外交官对他的描述很多,其中有“性子暴烈”等。一个例子是他跟美国原常驻联合国代表鲍尔的口水仗:因在叙利亚问题上立场不同,鲍尔斥责丘尔金——“你真的感觉不到羞耻吗?”后者随即尖刻揶揄道:“你以为自己是特雷莎修女。”另一个突然“成名”的外交官是俄驻美大使基斯利亚克。66岁的基斯利亚克此前非常低调,但在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后,这位大使突然成了“毒药”。一家美国媒体形容说:“与基斯利亚克交谈等同于‘死亡之吻’。”因为他,特朗普的爱将、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弗林被迫闪电辞职,“第一女婿”库什纳深陷争议,司法部长塞申斯不得不在调查中退避三舍——由于“通俄门”仍在继续,塞申斯6月10日同意出席参议院的听证会……如果说以上争议尚可理解,过去一段时间俄外交官接连死亡则让人吃惊。美国媒体“Axios”2月底总结了一个清单:驻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在安卡拉被枪杀(去年12月19日);外交部拉美事务资深官员波力什科夫在家中被枪杀(去年12月19日);驻雅典领事马拉宁在公寓死亡(2017年1月9日);驻印度大使卡达金死于“短暂疾病”(2017年1月27日);驻联合国大使丘尔金因心脏病在纽约去世(2017年2月20日)。此外,还有去年美国大选日当天昏迷于驻纽约领馆之后死亡的俄外交官克里沃夫。这么多人短期集中死亡,引发不少阴谋论。美国《华盛顿邮报》曾称,很难证实那些阴谋论者是错的,“如果你是一名为外交部工作过的俄罗斯人,尽力不要随意死亡,否则你的家人将不得不花费数年时间解释你‘并非被谋杀’”。美国“思想者”网站则称,阴谋论者并无凭据。俄罗斯人平均寿命本就较短,对于素以庞大著称的俄外交部来说,总会有一些因自然状况导致的死亡出现。对俄罗斯而言,外交官个人引发的争议也许很快就会消逝,但外交官被驱逐却是数十年来无法避开的烦恼。5月26日,爱沙尼亚驱逐两名俄外交人员;29日,摩尔多瓦宣布5名俄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去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离任前授权驱逐35名俄外交官。是苏联时期外交风格延续吗“在2017年之前,美国人最有可能邂逅所谓‘俄国外交官’是在电影《007》中。”《华盛顿邮报》3月份的一篇文章称,看到“俄国外交官”,人们脑海中会勾勒出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体格魁伟、手拿公文包、戴着大裘皮帽的家伙,匆匆钻进一辆黑色林肯轿车里——俨然某些国际性复杂案件的关键人物。说起俄罗斯外交官,许多西方媒体总是会把他们与“间谍”联系在一起。德国亦然。在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年度报告上,俄外交官几乎年年“上榜”。今年5月,德国总检察院称,过去10年,27名俄间谍被德国调查,为各国之首。德国人的这种固有印象与普京有一定关系。1984年,普京作为“外交官”被派驻德累斯顿,实则为克格勃工作。“普京故事”在德国家喻户晓。这些背景使得眼下的驱逐事件并不显得多扎眼。要知道,1971年,英国曾驱逐105名苏联使馆人员;1983年,法国驱逐近50名苏联外交官;1986年,美国一次驱逐了80人。曾在俄罗斯常驻的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王海运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俄外交官有情报部门背景的相对多些,但外交官都负有了解驻在国情况的任务,只是需要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信息。“我接触过的美国外交官有时就不那么守规矩,俄罗斯大概有类似情况。最主要的还是国家间关系一旦出现问题,容易拿外交官说事。”俄外交官卷入的争议及风格,都让人想起苏联时代。2月下旬,俄卫星通讯社刊文称,瑞典记者格尼拉曾对俄外长拉夫罗夫进行过生动描述,称其不妥协的风格曾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等人险些崩溃。如今,外国政客常以“NO先生”称呼他,这是他对莫洛托夫和葛罗米柯衣钵的继承。莫洛托夫是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外长、斯大林时期的二号人物,他是斯大林外交政策的坚定执行者。葛罗米柯任苏联外长近30年,由于苏联屡屡在安理会动用否决权,他获得“摇头先生”的绰号。“拉夫罗夫首先是靠苏联伟大传统的乳汁培育出来的,他所出自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培养出俄对外政策最优秀的人才。时至今日,该学院的学生们每年吟诵由部长谱曲向学院致敬的诗作。”法国《费加罗报》称。实际上,很多俄外交官都是从苏联时期走来的,包括丘尔金、基斯利亚克等。被称作“让飞机掉头的外交官”的已故俄前外长、总理普里马科夫,同样如此。1999年3月,普里马科夫赴美访问,使命是争取贷款援助。飞行途中,普里马科夫接到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的电话,得知北约即将空袭南斯拉夫,随后他作出决定——飞机掉头,取消访问。据当事人回忆,当时机舱内的俄商界大亨纷纷报以掌声,情景“令人动容”。“俄罗斯外交官的风格和苏联时期有联系,但还可追溯更远。”中国外交学院教授高飞对《环球时报》记者说,17世纪曾发生过外交礼仪之争,当时教皇使节坐最中间,之后是各国国王代表,但俄、法大使在座次上发生争吵,俄国大使曾冲到前面,一把将法国大使提起来,自己坐下。他们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数名专家多认同,俄罗斯外交官的行事风格很有特点,他们敢说敢干,自主性较强,但从来不离谱。莫斯科大学外籍教授王晓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俄罗斯外交风格的形成主要源于民族特性、政府重视外交及国家国际地位的变迁。在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罗斯就重视外交工作,比大部分国家要早。从彼得大帝时期到20世纪,外交为其开疆拓土和提升国家地位做出很大贡献;苏联时期,作为超级大国,需要更强的外交。这两点造就了比较强势的外交官风格。高飞说,整个外交舞台近代以来形成一种共同风格——法式风格,强调说话委婉、讲求礼仪等。俄罗斯作为“战斗民族”,确实有一些地方与众不同,但这并非导致其独特外交风格的主要原因。仔细观察,俄外交真正出现问题,基本上是在和西方对手及波罗的海国家之间发生。据了解,在外交官的培养上,俄罗斯两所学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所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它的外语和国际关系领域研究都很好,尤其是它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另一所是俄罗斯外交学院,它更多的是职业外交官的培训项目。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在俄罗斯是当之无愧的“外交官摇篮”,像拉夫罗夫、俄驻德大使格里宁等都毕业于该学院。《环球时报》记者2015年曾受邀前往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据记者观察,该校学生普遍语言水平较高。不少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到该校读书就是为了进入俄外交部门。高飞说,俄罗斯外交官的水平一般提升较快,很年轻时就被允许独当一面。另一方面,俄罗斯的外交队伍比较稳定,外交官在俄是一个值得自豪的职业,经常会做一辈子。俄外交部在国家层面的决策地位也较高,拉夫罗夫在领导层能排到第四位。王晓伟表示,他曾在俄罗斯看到不少孩子在冰天雪地中玩耍,父母不担心他们被冻伤。俄外交官机制中有残酷的淘汰制度,同其教育有类似之处。他们会从中学时期开始物色人才,真正进行外交官录用时又会有很高的淘汰率。俄罗斯外交官也有明显污点——酗酒。4月9日,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当地警方拦下一辆醉酒驾车的俄外交官车辆;今年2月,俄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一秘普霍夫因醉驾酿成严重车祸……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苏联外交官阿尔卡季·舍甫琴柯,1978年叛逃美国后被苏联方面指责“酗酒、好色”。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曾说,“俄罗斯没有创造中性文化的天赋。”不少人认为,俄外交理念有同样特点,中庸没有地位。但不能一概而论。“全球力量平衡发生变化,俄罗斯外交官的理念与苏联时期的主要任务都是实现相互理解,找到一些妥协,但风格在逐渐改变。”柏林俄罗斯问题学者迪平豪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苏联外交官的培训方式让人想到克格勃培训模式,现在更多属于“学院派”。“近年来,俄罗斯外交官越来越显示出‘混合外交’风格。”迪平豪斯说,现在他们常通过社交媒体发表看法,并借用音乐、诗歌等软实力。只是这种“混合外交”被西方媒体批评为“欺骗、迷惑”。【环球时报驻俄罗斯、德国、联合国记者 水六 青木 李秉新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 柳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