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2xCY作者:白云怡world.huanqiu.comarticle菲律宾想搭“丝路快车”重塑荣光 想让香蕉与东星斑上中国餐桌/e3pmh22ph/e3pmh26vv编者按:自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去年10月访华以来,“中菲关系发生重大改变”一直是国际舆论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些“重大改变”中,除了政治与外交关系回暖,就属经贸关系加强最为抢眼。如今,这层合作关系或进一步加固——不到一年,杜特尔特将再访中国,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倡议对菲律宾意味着什么?近日,《环球时报》记者深入菲首都马尼拉、杜特尔特家乡达沃等地采访发现,在这个“香蕉大国”,在这个基础设施亟须改善的国家,“一带一路”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开始被赋予更多期待与想象,甚至有菲律宾媒体人畅想能够借此“重塑马尼拉大帆船时代的荣光”。虚惊:菲律宾没被纳入“一带一路”?张兴万是菲律宾GNN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他一直很关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不过几个月前,他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图没有包含菲律宾?“我没有具体统计,但大概每20份地图里,只有一份包含菲律宾。不只我一个人,很多关注‘一带一路’的菲律宾人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张兴万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张兴万有些忐忑,他本来期待“一带一路”能为菲律宾带来更多机会。为了搞清楚菲到底有没有被中国政府纳入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专门跑去询问中国驻菲律宾大使赵鉴华。“那时大概是杜特尔特总统首次访问中国前一个月,赵大使半开玩笑似地对我说,‘我个人向你保证,这些地图会修改的’。” 后来,张兴万发现他的顾虑只是“虚惊一场”。中国政府数次强调,“一带一路”是开放的,不排除任何一个愿意搭乘这趟“丝路快车”的国家和地区。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还受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张兴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大多数菲律宾普通人对“一带一路”的了解是“模糊而有限”的。不过,该国学界正日渐关注这个或许会改变世界经济政治版图的计划。就在4月底的一个晚上,菲学者、知华派知识分子和媒体记者就在一场有关“一带一路”的活动上进行热烈的讨论,地点在菲律宾大学迪里曼图书俱乐部里。张兴万去参加了这场讨论会。据他介绍,其间,一位名叫艾尔文·菲尔梅萨的经济学家表达了一些顾虑。他认为,倘若中国可以重构通往欧洲的陆上丝路,并大力发展在巴基斯坦瓜达尔和缅甸的港口,那么南海和菲律宾作为通往中国海上航路的重要性将大为降低。另有学者表示,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菲律宾可能拥有更大的地缘政治重要性,这意味着,菲甚至可能成为“战争与和平的战略支点”,更容易卷入国际和地区冲突之中。这种观点也包含着某种顾虑。上述学者的看法更多的是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义角度出发。从经济领域看,在菲律宾北部投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项目的青岛恒顺众昇集团董事长卢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菲律宾确实存在一部分人不愿与中国走得太近,他们或是对中国产品、技术和施工能力等存在偏见,或是怀疑中国企图通过经济渗透来控制菲律宾政治,实现中国的领土主张。不过卢民认为,绝大多数菲律宾官员、经济界人士和民众还是非常希望抓住“海上丝绸之路”的机会,利用中国资金和技术推动本国发展。正如卢民所言,《环球时报》记者在菲律宾接触大多数各界人士时,都能感受到他们希望“一带一路”为菲中两国带来更多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兴奋:想上中国餐桌的香蕉与东星斑5月的达沃,骄阳似火,大片郁郁葱葱的香蕉林一直蔓延至看不见的远方。在硕大的绿叶下,一串串香蕉透出令人喜悦的青色。它们的主人是蔡天保,菲律宾赫赫有名的“香蕉大王”。当《环球时报》记者与他见面时,他的心情相当不错,因为这片农场“每周都能向中国出口四五十个集装箱的香蕉”。菲律宾是全世界第二大香蕉出产国,供应了整个亚洲市场上95%的香蕉。其中,中国是其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而且菲律宾香蕉是中国市场价格最贵的一款,当地香蕉农和出口商对中国的看重不言而喻。蔡天保如今的好心情来得并不容易。2012年中菲关系因南海问题迅速降温后,中国以检验检疫为由,暂停了菲30家香蕉企业和2家菠萝企业对华出口水果资格,这对于菲律宾这样一个农业在其经济份额中占1/10的国家来说,不啻为一个巨大打击。蔡天保回忆当时的情景说:“2012年开始,我发往中国的香蕉减少很多,一周只有二三十个集装箱,只能看着很多香蕉在田里烂掉。2012年到2013年上半年是最紧张的时候,我销毁了很多香蕉,损失恐怕得有800多万元人民币。”这样的局面直到2016年才有所改变。去年10月,菲总统杜特尔特访华期间,中国宣布解除菲律宾香蕉、菠萝等农林水产品的进口禁令。不仅如此,中国还决定对菲律宾开放芒果、椰子市场。“我们香蕉出口商协会和种植协会都特别高兴。”蔡天保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香蕉是达沃一带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一户普通居民只要有几公顷的香蕉田就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以前大家都不敢种,禁令解除后,哎呀,抢都抢不过来,大家都想把香蕉卖到中国去。”想上中国餐桌的不仅是菲律宾香蕉。4月26日,一场名为中菲渔业联席会议的洽谈会在马尼拉低调召开。菲律宾巴拉望的渔业养殖企业家程志远和来自中国广东省深圳深水网箱科技有限公司的冯会明相谈甚欢,他们计划签署东星斑、罗非鱼和龙虾养殖等3个协议。“我想和中国同行合资做东星斑的孵化养殖,搞一个‘前店后厂’的一条龙,中国大陆是店,菲律宾是厂。菲律宾的气候和水土条件特别适合养殖东星斑,而东星斑很受中国人欢迎,市场潜力很大。”程志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打算为这个项目投资一个亿,“希望能在‘一带一路’的大计划下,开辟一条养殖出口海鱼的‘绿色通道’”。冯会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菲律宾的罗非鱼养殖技术相对落后,25公顷的鱼塘一年的产量才5吨。以后用中国的技术,一公顷一年就可以产5吨甚至更多。我们的项目采用的是公司养殖基地带动农户的形式,估计会有1万户菲律宾家庭参与进来。现在他们这儿普通养殖户一个月的收入也就一两万菲律宾比索,相当于人民币两三千元。要是单位产量能有这么大提升,他们的收入得提高多少倍?”“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正在来临。”程志远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说。期盼:中企能来投资建冷库吗?马尼拉街头,《环球时报》记者正在一辆出租车上焦急地等待着,前方是无数汽车排成的长龙。司机不停地将头伸出窗口,探看前方的路况。这样的拥堵场景,每天都在马尼拉发生。记者在那里采访期间,乘坐的车辆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每小时10公里至20公里的速度在“蠕动”。这并不奇怪,马尼拉的道路和其他交通基础设施早已跟不上人口的迅速增长和汽车的普及。首都尚且如此,其他落后省份的基建情况可想而知。据统计,菲律宾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列全球第95位。就连当地人也常常抱怨:“我们的机场、港口、道路都是东盟国家里最破的。”正因为如此,菲政府改善基础设施的渴望特别强烈。不久前,菲正式推出名为“大建特建”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拟在未来6年内用8.4万亿菲律宾比索(1比索约合0.14元人民币)在全国搞基建。其资金除了来自税收,还有一部分来自外国政府的开发援助。这为中菲两国进一步合作创造了机会。青岛恒顺众昇集团是第一批到菲律宾“吃螃蟹”的中国企业之一。今年3月,他们投资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在菲律宾北部的北伊罗柯斯省正式开工。恒顺众昇集团董事长卢民向《环球时报》介绍说,这个电站建好后,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4.4亿度,可满足菲律宾几十万人的用电需求,并降低菲律宾目前高昂的电价。此外,其施工和后期运营将为当地解决不少就业岗位。“菲律宾的电力供应缺口一直比较大。2016年,菲律宾总人口达到1.05亿,但总装机容量只有21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只有940亿度。这是个什么概念?菲律宾的人口约是中国的7%,但装机总量和发电量只有中国的1.4%和1.7%。”卢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记者在当地了解到,对很多菲居民而言,停电和限电措施仍然是家常便饭,一些边远的农村地区甚至还没有电力供应。而菲律宾第三大城市达沃只有两座冷库用于存放水果和生鲜食品,这对于气候炎热的菲律宾来说完全不够用。或许是源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卢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接触到的菲政府官员、议员和企业家基本都非常支持中国投资菲律宾的能源类基础设施项目。“在达沃办仪式时,有当地官员听说我们要建电站,就立刻问我们,是否有兴趣在达沃投资建冷库。菲律宾国家新能源公司总裁约翰先生当时就表示很希望和我们合作。那是个星期六,公司都不上班,但他立刻要派人去公司拿来多个项目资料给我们看。”“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现在都有意愿投资菲律宾的基建项目,但中国有独特的优势。”《菲律宾星报》评论员李天荣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充裕的资本、企业运营项目的超强效率以及政府支持的强大推动力都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会比美国、日本更了解菲律宾的状况,项目建议会更切合实际,价格也会更合适。”“目前,中国对菲的投资存量仍然比较小,但从发展阶段和产业梯度转移来看,两国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卢民认为,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农业及渔业深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合作前景,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合作潜力也很大。今年2月,蚂蚁金服刚注资了菲律宾最大数字金融公司Mynt。据了解,菲律宾86%的人口没有银行账户。菲律宾非常希望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来弥补传统金融服务覆盖率低的现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船越驶越近,在GNN电视台主持人张兴万和他的学者朋友眼中,这个曾经“模糊的概念”开始被赋予更多期待与想象。“我的一个退休军人朋友告诉我,他打算建议菲律宾和中国协商,令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让中国与印尼、文莱等东南亚国家,甚至遥远的美洲都能在这里对接。还有一位专栏作者建议,马尼拉可以借此机会,利用自己地处菲律宾东西海岸最狭窄通道的优势,一举成为通往太平洋的新枢纽。”张兴万兴致勃勃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讲述道。“如果菲律宾能够把握好这个机会,那重塑马尼拉大帆船时代的荣光或许将不再仅仅是梦想。”张兴万如是说。(环球时报赴菲律宾特派记者 白云怡)14941981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yupengfei环球时报149419812000011["9CaKrnK2sIy","9CaKrnK2sIm","9CaKrnK2mvD","9CaKrnK2mvC","9CaKrnK2hfT"]{"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编者按:自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去年10月访华以来,“中菲关系发生重大改变”一直是国际舆论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些“重大改变”中,除了政治与外交关系回暖,就属经贸关系加强最为抢眼。如今,这层合作关系或进一步加固——不到一年,杜特尔特将再访中国,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倡议对菲律宾意味着什么?近日,《环球时报》记者深入菲首都马尼拉、杜特尔特家乡达沃等地采访发现,在这个“香蕉大国”,在这个基础设施亟须改善的国家,“一带一路”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开始被赋予更多期待与想象,甚至有菲律宾媒体人畅想能够借此“重塑马尼拉大帆船时代的荣光”。虚惊:菲律宾没被纳入“一带一路”?张兴万是菲律宾GNN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他一直很关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不过几个月前,他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图没有包含菲律宾?“我没有具体统计,但大概每20份地图里,只有一份包含菲律宾。不只我一个人,很多关注‘一带一路’的菲律宾人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张兴万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张兴万有些忐忑,他本来期待“一带一路”能为菲律宾带来更多机会。为了搞清楚菲到底有没有被中国政府纳入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专门跑去询问中国驻菲律宾大使赵鉴华。“那时大概是杜特尔特总统首次访问中国前一个月,赵大使半开玩笑似地对我说,‘我个人向你保证,这些地图会修改的’。” 后来,张兴万发现他的顾虑只是“虚惊一场”。中国政府数次强调,“一带一路”是开放的,不排除任何一个愿意搭乘这趟“丝路快车”的国家和地区。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还受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张兴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大多数菲律宾普通人对“一带一路”的了解是“模糊而有限”的。不过,该国学界正日渐关注这个或许会改变世界经济政治版图的计划。就在4月底的一个晚上,菲学者、知华派知识分子和媒体记者就在一场有关“一带一路”的活动上进行热烈的讨论,地点在菲律宾大学迪里曼图书俱乐部里。张兴万去参加了这场讨论会。据他介绍,其间,一位名叫艾尔文·菲尔梅萨的经济学家表达了一些顾虑。他认为,倘若中国可以重构通往欧洲的陆上丝路,并大力发展在巴基斯坦瓜达尔和缅甸的港口,那么南海和菲律宾作为通往中国海上航路的重要性将大为降低。另有学者表示,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菲律宾可能拥有更大的地缘政治重要性,这意味着,菲甚至可能成为“战争与和平的战略支点”,更容易卷入国际和地区冲突之中。这种观点也包含着某种顾虑。上述学者的看法更多的是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义角度出发。从经济领域看,在菲律宾北部投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项目的青岛恒顺众昇集团董事长卢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菲律宾确实存在一部分人不愿与中国走得太近,他们或是对中国产品、技术和施工能力等存在偏见,或是怀疑中国企图通过经济渗透来控制菲律宾政治,实现中国的领土主张。不过卢民认为,绝大多数菲律宾官员、经济界人士和民众还是非常希望抓住“海上丝绸之路”的机会,利用中国资金和技术推动本国发展。正如卢民所言,《环球时报》记者在菲律宾接触大多数各界人士时,都能感受到他们希望“一带一路”为菲中两国带来更多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兴奋:想上中国餐桌的香蕉与东星斑5月的达沃,骄阳似火,大片郁郁葱葱的香蕉林一直蔓延至看不见的远方。在硕大的绿叶下,一串串香蕉透出令人喜悦的青色。它们的主人是蔡天保,菲律宾赫赫有名的“香蕉大王”。当《环球时报》记者与他见面时,他的心情相当不错,因为这片农场“每周都能向中国出口四五十个集装箱的香蕉”。菲律宾是全世界第二大香蕉出产国,供应了整个亚洲市场上95%的香蕉。其中,中国是其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而且菲律宾香蕉是中国市场价格最贵的一款,当地香蕉农和出口商对中国的看重不言而喻。蔡天保如今的好心情来得并不容易。2012年中菲关系因南海问题迅速降温后,中国以检验检疫为由,暂停了菲30家香蕉企业和2家菠萝企业对华出口水果资格,这对于菲律宾这样一个农业在其经济份额中占1/10的国家来说,不啻为一个巨大打击。蔡天保回忆当时的情景说:“2012年开始,我发往中国的香蕉减少很多,一周只有二三十个集装箱,只能看着很多香蕉在田里烂掉。2012年到2013年上半年是最紧张的时候,我销毁了很多香蕉,损失恐怕得有800多万元人民币。”这样的局面直到2016年才有所改变。去年10月,菲总统杜特尔特访华期间,中国宣布解除菲律宾香蕉、菠萝等农林水产品的进口禁令。不仅如此,中国还决定对菲律宾开放芒果、椰子市场。“我们香蕉出口商协会和种植协会都特别高兴。”蔡天保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香蕉是达沃一带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一户普通居民只要有几公顷的香蕉田就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以前大家都不敢种,禁令解除后,哎呀,抢都抢不过来,大家都想把香蕉卖到中国去。”想上中国餐桌的不仅是菲律宾香蕉。4月26日,一场名为中菲渔业联席会议的洽谈会在马尼拉低调召开。菲律宾巴拉望的渔业养殖企业家程志远和来自中国广东省深圳深水网箱科技有限公司的冯会明相谈甚欢,他们计划签署东星斑、罗非鱼和龙虾养殖等3个协议。“我想和中国同行合资做东星斑的孵化养殖,搞一个‘前店后厂’的一条龙,中国大陆是店,菲律宾是厂。菲律宾的气候和水土条件特别适合养殖东星斑,而东星斑很受中国人欢迎,市场潜力很大。”程志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打算为这个项目投资一个亿,“希望能在‘一带一路’的大计划下,开辟一条养殖出口海鱼的‘绿色通道’”。冯会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菲律宾的罗非鱼养殖技术相对落后,25公顷的鱼塘一年的产量才5吨。以后用中国的技术,一公顷一年就可以产5吨甚至更多。我们的项目采用的是公司养殖基地带动农户的形式,估计会有1万户菲律宾家庭参与进来。现在他们这儿普通养殖户一个月的收入也就一两万菲律宾比索,相当于人民币两三千元。要是单位产量能有这么大提升,他们的收入得提高多少倍?”“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正在来临。”程志远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说。期盼:中企能来投资建冷库吗?马尼拉街头,《环球时报》记者正在一辆出租车上焦急地等待着,前方是无数汽车排成的长龙。司机不停地将头伸出窗口,探看前方的路况。这样的拥堵场景,每天都在马尼拉发生。记者在那里采访期间,乘坐的车辆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每小时10公里至20公里的速度在“蠕动”。这并不奇怪,马尼拉的道路和其他交通基础设施早已跟不上人口的迅速增长和汽车的普及。首都尚且如此,其他落后省份的基建情况可想而知。据统计,菲律宾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列全球第95位。就连当地人也常常抱怨:“我们的机场、港口、道路都是东盟国家里最破的。”正因为如此,菲政府改善基础设施的渴望特别强烈。不久前,菲正式推出名为“大建特建”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拟在未来6年内用8.4万亿菲律宾比索(1比索约合0.14元人民币)在全国搞基建。其资金除了来自税收,还有一部分来自外国政府的开发援助。这为中菲两国进一步合作创造了机会。青岛恒顺众昇集团是第一批到菲律宾“吃螃蟹”的中国企业之一。今年3月,他们投资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在菲律宾北部的北伊罗柯斯省正式开工。恒顺众昇集团董事长卢民向《环球时报》介绍说,这个电站建好后,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4.4亿度,可满足菲律宾几十万人的用电需求,并降低菲律宾目前高昂的电价。此外,其施工和后期运营将为当地解决不少就业岗位。“菲律宾的电力供应缺口一直比较大。2016年,菲律宾总人口达到1.05亿,但总装机容量只有21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只有940亿度。这是个什么概念?菲律宾的人口约是中国的7%,但装机总量和发电量只有中国的1.4%和1.7%。”卢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记者在当地了解到,对很多菲居民而言,停电和限电措施仍然是家常便饭,一些边远的农村地区甚至还没有电力供应。而菲律宾第三大城市达沃只有两座冷库用于存放水果和生鲜食品,这对于气候炎热的菲律宾来说完全不够用。或许是源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卢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接触到的菲政府官员、议员和企业家基本都非常支持中国投资菲律宾的能源类基础设施项目。“在达沃办仪式时,有当地官员听说我们要建电站,就立刻问我们,是否有兴趣在达沃投资建冷库。菲律宾国家新能源公司总裁约翰先生当时就表示很希望和我们合作。那是个星期六,公司都不上班,但他立刻要派人去公司拿来多个项目资料给我们看。”“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现在都有意愿投资菲律宾的基建项目,但中国有独特的优势。”《菲律宾星报》评论员李天荣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充裕的资本、企业运营项目的超强效率以及政府支持的强大推动力都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会比美国、日本更了解菲律宾的状况,项目建议会更切合实际,价格也会更合适。”“目前,中国对菲的投资存量仍然比较小,但从发展阶段和产业梯度转移来看,两国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卢民认为,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农业及渔业深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合作前景,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合作潜力也很大。今年2月,蚂蚁金服刚注资了菲律宾最大数字金融公司Mynt。据了解,菲律宾86%的人口没有银行账户。菲律宾非常希望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来弥补传统金融服务覆盖率低的现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船越驶越近,在GNN电视台主持人张兴万和他的学者朋友眼中,这个曾经“模糊的概念”开始被赋予更多期待与想象。“我的一个退休军人朋友告诉我,他打算建议菲律宾和中国协商,令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让中国与印尼、文莱等东南亚国家,甚至遥远的美洲都能在这里对接。还有一位专栏作者建议,马尼拉可以借此机会,利用自己地处菲律宾东西海岸最狭窄通道的优势,一举成为通往太平洋的新枢纽。”张兴万兴致勃勃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讲述道。“如果菲律宾能够把握好这个机会,那重塑马尼拉大帆船时代的荣光或许将不再仅仅是梦想。”张兴万如是说。(环球时报赴菲律宾特派记者 白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