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X4dY作者:宫本雄二world.huanqiu.comarticle前日本驻华大使投书环球网怀念吴建民:他是“知己”和“畏友”/e3pmh22ph/e3pmh26vv编者按:前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近日投书环球网,回忆了其与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前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之间的交往,称后者为自己的“知己”和“畏友”。宫本雄二从与吴建民大使的个人友谊,谈到中日关系,称“日本必须和中国建立稳定、可预测的合作关系”,表示这是“最合理的选择”。宫本雄二1946年7月出生于日本九州福冈县。1969年,宫本从京都大学法律系毕业,同年进入日本外务省工作。曾担任中国驻华大使,现为日中关系学会会长。宫本雄二与中国渊源颇深,曾与周恩来一起吃过饭。担任大使期间,修补因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而受损的中日关系,致力于中日友好关系发展。宫本雄二在中国期间,几乎走遍了各地,并参与了很多日本对中国的无偿援助计划。2006年底,日本新上任首相安倍晋三访华,中日紧张的坚冰被打破,之后,在宫本雄二任大使的几年,中日关系缓和回温不少。以下为文章全文:为什么我把吴建民大使视为知己?宫本雄二汉语和日语中都有“知己”、“畏友”这样的词语。对我来说,不久前去世的吴建民大使就是我的“知己”和“畏友”,我十分欣赏他的见识和风度。 我和吴大使认识的时间并不长,只是在大使任内吃过几次饭,在席间交谈过几句。我佩服的是吴大使的博学和见地,认为他担得起中国驻法大使和外交学院院长的重任。最令我敬佩的,是他作为大使的使命感和将这种使命感付诸实践的能力。吴大使在世时为日中关系发挥了积极贡献,我至今都心存感激。为什么我和吴建民大使相识不长,却把他视为知己呢?因为同为职业外交官,我们具有许多相同点。职业外交官通常要以广阔的视野、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周边事物。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外交官必须保持公平、客观的态度,并深刻理解和学习一些特定的问题。同时,作为外交官还要学习历史。不仅要学习本国近代百余年间的历史,还要对漫长的人类历史有所了解。对历史的强烈兴趣是作为优秀外交官的必备条件。正因为有这些共同点,我和吴大使才能十分自然、愉快地对话。我在缅甸担任大使时,也曾碰到过可以如此畅谈的好友。在美国、英国也有这样的人。他们就是所谓的“有识之士”。而判定一个人是否是“有识之士”的标准很明确,比如,当与对方有不同意见时,是否能认真倾听,找出双方存异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叫嚣自己的观点,硬要分出个胜负。认真倾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当发现对方比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理解更深、见识更广时,应该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么做在逻辑和伦理上都是明智之选。作为“有识之士”,必须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外交官的使命在于,在诸多内外条件下,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但“本国利益”的概念十分宽泛。即有国防安全上的利益、也有经济上的利益、国民的尊严和国家形象等,更有领土主权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这些利益很多时候相互对立。同时,根据不同的“内外条件”,需要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必须对症下药。总而言之,外交官必须让本国最根本的利益实现最大化。我曾反复思考,符合日本根本利益的日中关系到底是什么样?许多次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那就是,日本必须和中国建立稳定、可预测的合作关系。现在这个结论已经升华为我的信念。而且我相信,中国也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这是最合理的选择。有人说,日本是“小国”,当然要和“大国”中国保持这样的合作关系,但中国没必要这么做。然而根据我的判断,这样的想法不仅错误,甚至还会损害中国的根本利益。在现代社会中,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如果大国间发生冲突将带来什么?必然是世界经济的崩溃。不仅日本的经济会崩溃,中国的经济也会崩溃。二战后,通过军事武力达成政治目的的成功案例几乎不存在。虽然军事的重要性仍不容小觑,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军事的作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0年夏天,我卸任了日本驻中国大使,从日本外务省退休,作为民间人士参加了“东京-北京论坛”。这个论坛是2005年为提供民间对话平台而创建的(日方的言论NPO、中方的中国日报,从2015年起,中国国际出版集团)。自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后,日中关系进入大步后退的时期。按常理来说,当一件事进展顺利时,会有越来越多人参与,而一旦进展不顺,参加者就会变少。但“东京-北京论坛”正是在日中关系最困难的时候,决定参与到其中来,这让我对其十分有信心,深受鼓舞。而支撑我以民间人士的身份长期参加这个论坛的动力,正是这个论坛不问国籍,广纳人才的特点,论坛中的嘉宾们都抱有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改善日中关系才是对两国最好的选择。在这个论坛里,中方的重要嘉宾之一就是吴建民大使,他在论坛上多次发表过他的真知灼见。在2012年日中两国交流多次中断的不利背景下,这个论坛依然召开,进行了珍贵的意见沟通,从民间的角度向两国政府提出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方法。我认为,越是困难的问题,越是严峻的关系,更要强化意见沟通、增进相互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打开局面。这也是比政府更为自由的民间人士应该做的事。通过在该论坛里的交流,我开始钦佩吴大使“作为外交官的使命感和将其付诸行动的能力”,同时感到他是我的“值得尊敬的朋友”和“畏友”。听到吴大使去世的消息,我倍感失落,因为我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知己”。但为了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我们依然任重道远。我深深感到,传承吴大使生前的宏愿,才是生者应该担当的责任。(作者是日本日中关系学会会长、日本前驻华大使)14712559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zhoujiying环球网147125598000011[]{"email":"zhoujiying@huanqiu.com","name":"zhoujiying"}
编者按:前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近日投书环球网,回忆了其与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前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之间的交往,称后者为自己的“知己”和“畏友”。宫本雄二从与吴建民大使的个人友谊,谈到中日关系,称“日本必须和中国建立稳定、可预测的合作关系”,表示这是“最合理的选择”。宫本雄二1946年7月出生于日本九州福冈县。1969年,宫本从京都大学法律系毕业,同年进入日本外务省工作。曾担任中国驻华大使,现为日中关系学会会长。宫本雄二与中国渊源颇深,曾与周恩来一起吃过饭。担任大使期间,修补因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而受损的中日关系,致力于中日友好关系发展。宫本雄二在中国期间,几乎走遍了各地,并参与了很多日本对中国的无偿援助计划。2006年底,日本新上任首相安倍晋三访华,中日紧张的坚冰被打破,之后,在宫本雄二任大使的几年,中日关系缓和回温不少。以下为文章全文:为什么我把吴建民大使视为知己?宫本雄二汉语和日语中都有“知己”、“畏友”这样的词语。对我来说,不久前去世的吴建民大使就是我的“知己”和“畏友”,我十分欣赏他的见识和风度。 我和吴大使认识的时间并不长,只是在大使任内吃过几次饭,在席间交谈过几句。我佩服的是吴大使的博学和见地,认为他担得起中国驻法大使和外交学院院长的重任。最令我敬佩的,是他作为大使的使命感和将这种使命感付诸实践的能力。吴大使在世时为日中关系发挥了积极贡献,我至今都心存感激。为什么我和吴建民大使相识不长,却把他视为知己呢?因为同为职业外交官,我们具有许多相同点。职业外交官通常要以广阔的视野、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周边事物。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外交官必须保持公平、客观的态度,并深刻理解和学习一些特定的问题。同时,作为外交官还要学习历史。不仅要学习本国近代百余年间的历史,还要对漫长的人类历史有所了解。对历史的强烈兴趣是作为优秀外交官的必备条件。正因为有这些共同点,我和吴大使才能十分自然、愉快地对话。我在缅甸担任大使时,也曾碰到过可以如此畅谈的好友。在美国、英国也有这样的人。他们就是所谓的“有识之士”。而判定一个人是否是“有识之士”的标准很明确,比如,当与对方有不同意见时,是否能认真倾听,找出双方存异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叫嚣自己的观点,硬要分出个胜负。认真倾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当发现对方比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理解更深、见识更广时,应该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么做在逻辑和伦理上都是明智之选。作为“有识之士”,必须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外交官的使命在于,在诸多内外条件下,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但“本国利益”的概念十分宽泛。即有国防安全上的利益、也有经济上的利益、国民的尊严和国家形象等,更有领土主权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这些利益很多时候相互对立。同时,根据不同的“内外条件”,需要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必须对症下药。总而言之,外交官必须让本国最根本的利益实现最大化。我曾反复思考,符合日本根本利益的日中关系到底是什么样?许多次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那就是,日本必须和中国建立稳定、可预测的合作关系。现在这个结论已经升华为我的信念。而且我相信,中国也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这是最合理的选择。有人说,日本是“小国”,当然要和“大国”中国保持这样的合作关系,但中国没必要这么做。然而根据我的判断,这样的想法不仅错误,甚至还会损害中国的根本利益。在现代社会中,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如果大国间发生冲突将带来什么?必然是世界经济的崩溃。不仅日本的经济会崩溃,中国的经济也会崩溃。二战后,通过军事武力达成政治目的的成功案例几乎不存在。虽然军事的重要性仍不容小觑,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军事的作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0年夏天,我卸任了日本驻中国大使,从日本外务省退休,作为民间人士参加了“东京-北京论坛”。这个论坛是2005年为提供民间对话平台而创建的(日方的言论NPO、中方的中国日报,从2015年起,中国国际出版集团)。自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后,日中关系进入大步后退的时期。按常理来说,当一件事进展顺利时,会有越来越多人参与,而一旦进展不顺,参加者就会变少。但“东京-北京论坛”正是在日中关系最困难的时候,决定参与到其中来,这让我对其十分有信心,深受鼓舞。而支撑我以民间人士的身份长期参加这个论坛的动力,正是这个论坛不问国籍,广纳人才的特点,论坛中的嘉宾们都抱有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改善日中关系才是对两国最好的选择。在这个论坛里,中方的重要嘉宾之一就是吴建民大使,他在论坛上多次发表过他的真知灼见。在2012年日中两国交流多次中断的不利背景下,这个论坛依然召开,进行了珍贵的意见沟通,从民间的角度向两国政府提出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方法。我认为,越是困难的问题,越是严峻的关系,更要强化意见沟通、增进相互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打开局面。这也是比政府更为自由的民间人士应该做的事。通过在该论坛里的交流,我开始钦佩吴大使“作为外交官的使命感和将其付诸行动的能力”,同时感到他是我的“值得尊敬的朋友”和“畏友”。听到吴大使去世的消息,我倍感失落,因为我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知己”。但为了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我们依然任重道远。我深深感到,传承吴大使生前的宏愿,才是生者应该担当的责任。(作者是日本日中关系学会会长、日本前驻华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