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VXaE作者:陈丽丹 纪双城 青木 刘洋 崔杰通world.huanqiu.comarticle奥巴马任内第四次“私会达赖” 一意孤行显示对华强硬/e3pmh22ph/e3pmh26vv白宫地图室资料图【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方如果安排会见,将向‘藏独’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损害中美互信与合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5日说,中国外交部已就奥巴马即将会见达赖向美国驻华使馆提出严正交涉,这是他连续第二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表达中方不满。在他表态数小时后,奥巴马在与前三次见达赖相同的地方(白宫地图室)用相同的方式(私人会见)“重蹈覆辙”,似乎是想显示,即将卸任的他可以“无视北京的怒火”,但避开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限制媒体对会面报道,以及坚持“闭门会谈”等做法,又让外界感觉,对于顾不顾忌中国的反应,奥巴马并没有看上去那般洒脱。从2010年任内首次“私会达赖”至今,两人每次“偷偷会面”激起的反应都相似,让人感觉新闻如同历史的重播。而6年中,达赖对华“牵制能力”的大幅下滑,已令更多国家的领导人清楚该如何选择。“私会”又在地图室地图室,美国白宫西翼一楼一间颇有历史的房间。二战期间,时任总统罗斯福在这里分析地图、研究战况,“地图室”由此得名。在白宫各个“室”中,地图室远没有总统接见外国元首使用的椭圆形办公室有名,奥巴马在这里见人,可被视做“低调”的选择。所以在2010年2月18日,当奥巴马决定不顾中方反对,任内第一次会见达赖时,“地图室”是一个“既能用来会面,又不那么刺激中国”的理想场所。而他2011年和2014年第二、第三次“私会”达赖,都被安排在这里进行。此外,白宫的诸多安排也凸显相同的“低调”——会见性质是私人会面,奥巴马从第二次起还摘掉了领带,所有会谈闭门进行,并且控制媒体对会见的报道。澳大利亚《先驱太阳报》2010年时说,白宫一丝不苟地安排会面的每个细节,目的是把中国的抗议声控制到最小。 “奥巴马将在白宫见达赖,藐视北京”,法新社14日以此为题推出报道,相似的剧情又一次开始。路透社说,这场“私人会面”安排在美东时间周三上午10时15分,此举势必激怒中国。美联社说,奥巴马原计划去威斯康星州为希拉里竞选站台,但突如其来的奥兰多枪击案令他推迟了行程,这使他的日程表出现了一个“洞”,白宫决定用“会见西藏精神领袖”来填补。报道还说,因会面很可能冒犯中国,白宫又一次不许媒体到场。“第十四世达赖经常打着宗教的幌子在国际上兜售他分裂中国的政治主张。我们要求任何国家、任何政府,不要给予他这样的活动空间和土壤,更不要做出可能导致13亿中国人民坚决反对的事情。”14日,预告“奥巴马即将见达赖”的三大西方通讯社都注意到陆慷当日在北京的表态,他被问及“达赖访问华盛顿”与“蔡英文过境美国”时提醒说,美国政府有过严肃承诺,就是坚持一个中国政策。15日,陆慷在例行记者会上再次强调此事涉及一个中国原则,并称针对奥巴马将在几小时后与达赖“私人会见”,中国外交部已向美国驻华使馆提出严正交涉,对美方准备作的有关安排表示坚决反对。中方敦促美方信守“承认西藏是中国一部分、反对西藏独立”的承诺,停止对“藏独”势力的任何支持。时间选择有玄机自1991年以来,美国每一位在任总统都曾会见达赖,在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这是政客们显示“政治正确”的一种常见做法。BBC曾刊文说,西方领导人不顾中国压力执意会见达赖的理由是,对那些对中国人权感到不舒服的人而言,这是一个激怒中国而又不会引发全面外交冲突的机会。报道援引一名专家的话说,“(见达赖)对他们来说是个理想契机,因为作为政治人物,达赖的要求很少,似乎非常乐于接受象征性姿态,诸如一杯茶或一张照片。中国越抗议,西方领导人会见他时看起来就越强硬和有原则”。即将卸任的奥巴马又为何赶在下台前再见一次达赖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15日对《环球时报》说,要说奥巴马这样做没有政治考量,显然是不可能的。他基本上就是在释放一种信号,不过这个信号主要是释放给国内看的,表现出自己关心宗教自由等等。而且现在奥巴马要下台了,一到下半年,美国政坛明星就是特朗普和希拉里了,到那时奥巴马见谁或者不见谁可能政治上都没多大效果了,所以趁着现在中美间没什么别的事,先把这事给办了,还能给民主党拉拉票。南京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说,奥巴马此次见达赖,正好是中美战略对话结束,G20峰会还没举行,美国应该是特意挑选时间点,希望避免冲击中美关系中的主要敏感事件,减少消极影响。在西方舆论中,奥巴马曾因“过多顾忌中国”而受到批评。法新社15日预告两人最新“私聊”时就曾翻奥巴马旧账。报道称,奥巴马2015年与达赖共同出现在全国祈祷早餐会上,是他与达赖最高调的一次共同露面,但他并未与达赖坐一张桌子。而在2010年2月第一次与达赖“私会”时,奥巴马就受到了批评,他当时让年过七旬的达赖从后门出入白宫,穿着僧袍和拖鞋的达赖只好从积雪和好几袋垃圾袋旁走过。“世界正抛弃达赖”萨科齐、默克尔、卡梅伦,他们三人除了都是欧洲大国领导人,还有另一个相同点——都曾在任内与达赖会面,并遭受中国“惩罚”。而萨科齐的继任者奥朗德上任后没有见达赖,结果是2013年奥朗德访华,卡梅伦却只能目睹前者走上北京的红毯,而他本人“求访华而不得”。英国《每日电讯报》当时说,卡梅伦与达赖“私人会晤”都过去一年了,英国依然被北京“扔进政治狗窝”。德国《南德意志报》15日则提起默克尔不久前对中国的第九次访问,文章说,默克尔2007年上任之初一意孤行见了达赖,但如今,她已不再可能做这种象征性姿态,见达赖或许可以帮她在国内得分,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选择经济利益还是选择道德”,西方媒体总说这是西方领导人纠结是否见达赖时考虑的问题,但伦敦大学欧洲现代政治研究学者克莱杰斯15日对《环球时报》说,现在欧洲领导人对这问题没有过去纠结了,一方面达赖所代表的力量在欧洲日趋“小众化”,另外,目睹默克尔与卡梅伦见达赖后德国、英国受到的经济损失,领导人们会更谨慎。“世界正抛弃达赖喇嘛”,2015年11月,曾任印度驻外大使的新德里防卫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彭楚克·施特丹发表以此为题的文章,认为全球政治大势朝着利于中国的方向发生惊人转变,当年那些为国内选举把达赖捧为“佛教超级巨星”的西方领导人,如今一个个地抛弃他。2001年,全世界有数十名领导人见过达赖,2005年至2008年有21人,而自2009年以来,数字急剧下降,在2013年,达赖只见过立陶宛与波兰两国领导人。文章说,如今,德法两国领导人都不会再刺激中国了,澳大利亚、荷兰和新西兰在2007年后也不再招待他,连丹麦、南非和挪威也都怠慢他,“当年,外国领导人把西藏当做阻止中国参与国际论坛的借口,如今,他们即使在与中国对话时,都不敢轻易提西藏。”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15日对《环球时报》说,奥巴马和达赖尽管多次会面,但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人们还记得2008年前后,西方政要每次会见达赖,都会让一些人欢呼,但现在这种景象已难看到,会见达赖对西方政治家来说在政治上的得分因素已减弱并将继续减弱,“对他们来说,达赖日益成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包袱”。【环球时报驻美、英、德特派特约记者 陈丽丹 纪双城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刘洋 崔杰通】14660197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lengchunyang环球时报146601978000011["9CaKrnJVW54","9CaKrnJHvw3","9CaKrnJHoJ0","9CaKrnJHmg8","9CaKrnJEm4p"]//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6/0616/03/44/20160616034451929.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白宫地图室资料图【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方如果安排会见,将向‘藏独’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损害中美互信与合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5日说,中国外交部已就奥巴马即将会见达赖向美国驻华使馆提出严正交涉,这是他连续第二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表达中方不满。在他表态数小时后,奥巴马在与前三次见达赖相同的地方(白宫地图室)用相同的方式(私人会见)“重蹈覆辙”,似乎是想显示,即将卸任的他可以“无视北京的怒火”,但避开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限制媒体对会面报道,以及坚持“闭门会谈”等做法,又让外界感觉,对于顾不顾忌中国的反应,奥巴马并没有看上去那般洒脱。从2010年任内首次“私会达赖”至今,两人每次“偷偷会面”激起的反应都相似,让人感觉新闻如同历史的重播。而6年中,达赖对华“牵制能力”的大幅下滑,已令更多国家的领导人清楚该如何选择。“私会”又在地图室地图室,美国白宫西翼一楼一间颇有历史的房间。二战期间,时任总统罗斯福在这里分析地图、研究战况,“地图室”由此得名。在白宫各个“室”中,地图室远没有总统接见外国元首使用的椭圆形办公室有名,奥巴马在这里见人,可被视做“低调”的选择。所以在2010年2月18日,当奥巴马决定不顾中方反对,任内第一次会见达赖时,“地图室”是一个“既能用来会面,又不那么刺激中国”的理想场所。而他2011年和2014年第二、第三次“私会”达赖,都被安排在这里进行。此外,白宫的诸多安排也凸显相同的“低调”——会见性质是私人会面,奥巴马从第二次起还摘掉了领带,所有会谈闭门进行,并且控制媒体对会见的报道。澳大利亚《先驱太阳报》2010年时说,白宫一丝不苟地安排会面的每个细节,目的是把中国的抗议声控制到最小。 “奥巴马将在白宫见达赖,藐视北京”,法新社14日以此为题推出报道,相似的剧情又一次开始。路透社说,这场“私人会面”安排在美东时间周三上午10时15分,此举势必激怒中国。美联社说,奥巴马原计划去威斯康星州为希拉里竞选站台,但突如其来的奥兰多枪击案令他推迟了行程,这使他的日程表出现了一个“洞”,白宫决定用“会见西藏精神领袖”来填补。报道还说,因会面很可能冒犯中国,白宫又一次不许媒体到场。“第十四世达赖经常打着宗教的幌子在国际上兜售他分裂中国的政治主张。我们要求任何国家、任何政府,不要给予他这样的活动空间和土壤,更不要做出可能导致13亿中国人民坚决反对的事情。”14日,预告“奥巴马即将见达赖”的三大西方通讯社都注意到陆慷当日在北京的表态,他被问及“达赖访问华盛顿”与“蔡英文过境美国”时提醒说,美国政府有过严肃承诺,就是坚持一个中国政策。15日,陆慷在例行记者会上再次强调此事涉及一个中国原则,并称针对奥巴马将在几小时后与达赖“私人会见”,中国外交部已向美国驻华使馆提出严正交涉,对美方准备作的有关安排表示坚决反对。中方敦促美方信守“承认西藏是中国一部分、反对西藏独立”的承诺,停止对“藏独”势力的任何支持。时间选择有玄机自1991年以来,美国每一位在任总统都曾会见达赖,在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这是政客们显示“政治正确”的一种常见做法。BBC曾刊文说,西方领导人不顾中国压力执意会见达赖的理由是,对那些对中国人权感到不舒服的人而言,这是一个激怒中国而又不会引发全面外交冲突的机会。报道援引一名专家的话说,“(见达赖)对他们来说是个理想契机,因为作为政治人物,达赖的要求很少,似乎非常乐于接受象征性姿态,诸如一杯茶或一张照片。中国越抗议,西方领导人会见他时看起来就越强硬和有原则”。即将卸任的奥巴马又为何赶在下台前再见一次达赖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15日对《环球时报》说,要说奥巴马这样做没有政治考量,显然是不可能的。他基本上就是在释放一种信号,不过这个信号主要是释放给国内看的,表现出自己关心宗教自由等等。而且现在奥巴马要下台了,一到下半年,美国政坛明星就是特朗普和希拉里了,到那时奥巴马见谁或者不见谁可能政治上都没多大效果了,所以趁着现在中美间没什么别的事,先把这事给办了,还能给民主党拉拉票。南京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说,奥巴马此次见达赖,正好是中美战略对话结束,G20峰会还没举行,美国应该是特意挑选时间点,希望避免冲击中美关系中的主要敏感事件,减少消极影响。在西方舆论中,奥巴马曾因“过多顾忌中国”而受到批评。法新社15日预告两人最新“私聊”时就曾翻奥巴马旧账。报道称,奥巴马2015年与达赖共同出现在全国祈祷早餐会上,是他与达赖最高调的一次共同露面,但他并未与达赖坐一张桌子。而在2010年2月第一次与达赖“私会”时,奥巴马就受到了批评,他当时让年过七旬的达赖从后门出入白宫,穿着僧袍和拖鞋的达赖只好从积雪和好几袋垃圾袋旁走过。“世界正抛弃达赖”萨科齐、默克尔、卡梅伦,他们三人除了都是欧洲大国领导人,还有另一个相同点——都曾在任内与达赖会面,并遭受中国“惩罚”。而萨科齐的继任者奥朗德上任后没有见达赖,结果是2013年奥朗德访华,卡梅伦却只能目睹前者走上北京的红毯,而他本人“求访华而不得”。英国《每日电讯报》当时说,卡梅伦与达赖“私人会晤”都过去一年了,英国依然被北京“扔进政治狗窝”。德国《南德意志报》15日则提起默克尔不久前对中国的第九次访问,文章说,默克尔2007年上任之初一意孤行见了达赖,但如今,她已不再可能做这种象征性姿态,见达赖或许可以帮她在国内得分,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选择经济利益还是选择道德”,西方媒体总说这是西方领导人纠结是否见达赖时考虑的问题,但伦敦大学欧洲现代政治研究学者克莱杰斯15日对《环球时报》说,现在欧洲领导人对这问题没有过去纠结了,一方面达赖所代表的力量在欧洲日趋“小众化”,另外,目睹默克尔与卡梅伦见达赖后德国、英国受到的经济损失,领导人们会更谨慎。“世界正抛弃达赖喇嘛”,2015年11月,曾任印度驻外大使的新德里防卫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彭楚克·施特丹发表以此为题的文章,认为全球政治大势朝着利于中国的方向发生惊人转变,当年那些为国内选举把达赖捧为“佛教超级巨星”的西方领导人,如今一个个地抛弃他。2001年,全世界有数十名领导人见过达赖,2005年至2008年有21人,而自2009年以来,数字急剧下降,在2013年,达赖只见过立陶宛与波兰两国领导人。文章说,如今,德法两国领导人都不会再刺激中国了,澳大利亚、荷兰和新西兰在2007年后也不再招待他,连丹麦、南非和挪威也都怠慢他,“当年,外国领导人把西藏当做阻止中国参与国际论坛的借口,如今,他们即使在与中国对话时,都不敢轻易提西藏。”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15日对《环球时报》说,奥巴马和达赖尽管多次会面,但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人们还记得2008年前后,西方政要每次会见达赖,都会让一些人欢呼,但现在这种景象已难看到,会见达赖对西方政治家来说在政治上的得分因素已减弱并将继续减弱,“对他们来说,达赖日益成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包袱”。【环球时报驻美、英、德特派特约记者 陈丽丹 纪双城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刘洋 崔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