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ShzP作者:胡雪梅 谭利娅world.huanqiu.comarticle印尼首都郊外垃圾问题严重 贫民在恶臭中拾荒/e3pmh22ph/e3pmh26vv【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14日报道,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垃圾问题严重,该市的垃圾几乎都送往郊外勿加泗(Bekasi)的垃圾弃置场。由于雅加达没有推行垃圾再循环计划,加上这1000万人口都市缺乏环保意识,垃圾场的垃圾堆积量以每天6500吨的速率增长。据法新社报道,位于雅加达一小时车程外的勿加泗垃圾弃置场面积有120个足球场那么大,那里有多达6000名员工为一座座垃圾山进行分类工作,当中还包括许多年幼孩童。为了讨生活,他们不但得忍受垃圾发出的恶臭,还得时时避开重型机器,冒着可能感染疾病的风险在干活。11岁的阿贡说:“我放学后就过来这里。”他的父亲在该垃圾弃置场工作,母亲则在附近一个贫民窟做塑料分类的工作。 据报道,该垃圾弃置场附近唯一一所学校的好多学生也在那里工作,他们大部分因此患有支气管、皮肤感染、以及肠内寄生虫等问题。该校校长纳斯鲁丁受访时表示,他非常担心这些学生的安全,“他们还是小孩,无论是心理上或体力上都还不足以承担这类工作。”纳斯鲁丁在该校工作了20年,他指出,学校的收生率随着垃圾堆的增加而不断上升。据报道,垃圾堆的增加也“吸引”了不少家庭举家迁移到垃圾弃置场附近,以方便他们来这里拾荒,寻找塑料和玻璃等任何可以卖的东西来赚钱。拾荒者帕伊诺说:“基本上,我们得要糊口。”他原本是在一个稻田工作,但一场旱灾迫使他和家人必须到其他地方另寻工作。“谁知道,可能我们现在赚的钱比在稻田工作还要多。”他每天可赚大约7.5万印尼盾(约34.4元人民币)。据了解,住在该垃圾弃置场10公里以内的居民有将近85万人。由于垃圾弃置场发出的臭味,以及每天24小时不断有载满垃圾的大卡车经过居住区,而且一路上还有垃圾溢出,不少居民因此极为不满。11月,一群愤怒的居民阻挡了前往垃圾弃置场的道路好几天,导致雅加达的垃圾收集站很快就达到了顶限。后来,雅加达首长只好下令警察护送垃圾车前往垃圾弃置场。为了解决问题,雅加达公共卫生局负责人阿德吉指出,当局已计划兴建几座世界级的垃圾处理设施。他表示,懂得“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当地人目前仍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实习编辑:胡雪梅 审核:谭利娅)14500615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renmeizi环球网145006158000011["9CaKrnJF46o","9CaKrnJN6lT","9CaKrnJFVy3","9CaKrnJBMbi","9CaKrnJF46o"]{"email":"renmeizi@huanqiu.com","name":"renmeizi"}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14日报道,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垃圾问题严重,该市的垃圾几乎都送往郊外勿加泗(Bekasi)的垃圾弃置场。由于雅加达没有推行垃圾再循环计划,加上这1000万人口都市缺乏环保意识,垃圾场的垃圾堆积量以每天6500吨的速率增长。据法新社报道,位于雅加达一小时车程外的勿加泗垃圾弃置场面积有120个足球场那么大,那里有多达6000名员工为一座座垃圾山进行分类工作,当中还包括许多年幼孩童。为了讨生活,他们不但得忍受垃圾发出的恶臭,还得时时避开重型机器,冒着可能感染疾病的风险在干活。11岁的阿贡说:“我放学后就过来这里。”他的父亲在该垃圾弃置场工作,母亲则在附近一个贫民窟做塑料分类的工作。 据报道,该垃圾弃置场附近唯一一所学校的好多学生也在那里工作,他们大部分因此患有支气管、皮肤感染、以及肠内寄生虫等问题。该校校长纳斯鲁丁受访时表示,他非常担心这些学生的安全,“他们还是小孩,无论是心理上或体力上都还不足以承担这类工作。”纳斯鲁丁在该校工作了20年,他指出,学校的收生率随着垃圾堆的增加而不断上升。据报道,垃圾堆的增加也“吸引”了不少家庭举家迁移到垃圾弃置场附近,以方便他们来这里拾荒,寻找塑料和玻璃等任何可以卖的东西来赚钱。拾荒者帕伊诺说:“基本上,我们得要糊口。”他原本是在一个稻田工作,但一场旱灾迫使他和家人必须到其他地方另寻工作。“谁知道,可能我们现在赚的钱比在稻田工作还要多。”他每天可赚大约7.5万印尼盾(约34.4元人民币)。据了解,住在该垃圾弃置场10公里以内的居民有将近85万人。由于垃圾弃置场发出的臭味,以及每天24小时不断有载满垃圾的大卡车经过居住区,而且一路上还有垃圾溢出,不少居民因此极为不满。11月,一群愤怒的居民阻挡了前往垃圾弃置场的道路好几天,导致雅加达的垃圾收集站很快就达到了顶限。后来,雅加达首长只好下令警察护送垃圾车前往垃圾弃置场。为了解决问题,雅加达公共卫生局负责人阿德吉指出,当局已计划兴建几座世界级的垃圾处理设施。他表示,懂得“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当地人目前仍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实习编辑:胡雪梅 审核:谭利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