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S1Op world.huanqiu.comarticle快听,中国“蓝盔”的前线故事/e3pmh22ph/e3pmh26vv故事①士官夏辉在维和战场上的使命担当不久前,在中国第十一批赴苏丹维和部队的专业技能展演上,四级军士长夏辉表演的“穿针引线”节目赢得了场下嘉宾的阵阵喝彩。只见他操作装载机,丝毫不差地将一根铁丝穿过了直径不到1厘米的螺母。惊险刺激的画面让场下观众神经紧绷,生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场上的操作。随着一阵清脆的“咚”的声音,三个螺丝全部被装载机给挑到罐子里。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驻达尔富尔特派团(联非达团)总司令保罗•梅拉中将向夏辉竖起了大拇指,并称赞:“你的出色技能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直径不到一厘米的螺母,想要练就这样的绝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眼到、手到、心到、感觉到;方向感、平衡感、心态感、操作感,这才是一名合格的装载机操作手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走下装载机,夏辉淡淡地说道。维和任务期间,中国工兵分队经常要执行物资装载、装填网箱等任务,而联非达团南战区民事工程处的艾萨穆工程师以检查工程质量严谨出了名,丝毫的误差都会让工程返工。新的环境遇到了新的挑战。由于任务区的装载机同单位的装备型号不同,配置相异,一切都要重新学习。为了练就过硬本领,夏辉整天泡在车场,从强化基本功做起,把装载机作为自己的“战友”。经过近一个月的强化训练,他也更加熟悉这位钢铁“战士”,只要它“哼”一下,夏辉就能立刻判断出故障点。艾尔富森小学是当地唯一的一所小学,校舍年久失修。校长找到中国维和部队的指挥官,希望能够修缮学校的校舍。为了能够尽快完成援建任务,让孩子们早日上课,夏辉每天工作都会操作装载机超过十个小时。为了节约时间,中午加班加点施工,一包饼干,一瓶白开水就是夏辉的午餐。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施工,夏辉和他战友一起完成了小学的施工任务。“感谢你们帮我们修缮校园!”施工结束的那一天,小学校长将夏辉等中国维和军人的名字刻在了学校门前的石碑上。陆路运输是营区物资补充的主要途径,然而当地进入雨季以后,荒漠里的简易道路积水时常使得联合国的车辆陷入泥潭。在今年7月初的一天,一个满载给养物资的车队沿着往常的路线前进,然而前几天的一场暴雨让昔日的道路变成了一片泥泽,车队被困在了半路上。夏辉接到命令后,立即驾驶车辆去救援。泥泞的道路,让车轮一个劲地往下陷。不凑巧又遇上一场暴雨,道路变得更加泥泞。为了早点让车辆冲出泥潭,夏辉制定了三步走的方法,通过持续加速、平衡用力,加上咬合钢索、加大油门,最后稳步前进、步步紧逼,最终将一辆辆车拖出了险境。看着被困车辆从水沟里出来,联合国人员不住地称赞道“Xia,you are NO.1!”(夏,你是最棒的!)饱含汗水的付出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从军十五载,夏辉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并在2012年被集团军表彰为集团军十大人物,2013年被军区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在今年的维和战场上,夏辉因出色的工作成绩被授予了维和勋章,并获得战区司令的表彰。故事②中国军事观察员在刚果(金)亲历实战钟新海曾任联合国驻刚果(金)军事观察员。他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讲述了2013年1月他亲历的维和部队与刚果(金)反政府武装作战的详细经过。刚果(金)位于非洲的中南部,地大物博,但由于这一地区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起来非常困难。联合国也在这个任务区的兵力部署规模日渐增大,且总兵力的86%以上主要部署在这个国家的东部以及东北地区。2013年1月5日晚上10时,联合国驻刚果(金)稳定特派团(以下简称联刚团)接到巡逻任务。6日早上,编队做好准备后出发。一路上就看到三三两两的摩托车载着逃亡的难民,经向难民打听,原来是反政府武装发起进攻并把当地一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占领了。下午,当联刚团抵达曼迪马村的时候,枪声已经是震人心魄的响。几梭子子弹向车队方向扫射过来,子弹擦着黄土路面飞过的弹迹一清二楚。钟新海回忆说:“当时,那一瞬间是被打懵了,当时我下意识地把身子一缩,头盔往前一顶,以最大程度地增大自己的防护面积,那个时候才知道联合国发的头盔和防弹衣对战场上的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公路边一个大土堆下面隐蔽起来之后,钟新海开始同孟加拉国指挥长还有军事观察员队友一起协商应对办法。从武器装备方面,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悬殊,政府军及维和部队还是占有很大优势,因为孟加拉国维和部队执行维和任务的主要装备都是从中国进口,包括装甲输送车,以及12.7毫米的机枪,还有五六式冲锋枪以及半自动步枪。作战物资补给后勤,旁边就有一个联合国的直升机起降场,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战区司令部以及任务区司令部的物资补给。从作战企图来看,这支反政府武装主要目的还是抢一些粮食和物资,从短期内,它在政治上图谋更大发展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孟加拉国的指挥长增选了4名士兵到第一辆装甲输送车当中,就往城里开进去了。与政府军取得联系以后,他们直接向反政府武装集结的主要地域发动进攻。这个时候充分体现了中国生产的装甲输送车的强大威力,在城里作战所向披靡。经过几个回合的射击后,很快就把反政府武装的防线给冲垮了。反政府武装的主力向西逃窜,少部分武装分子向南北方向溃逃。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作战,联刚团和政府军基本控制了城镇。17时,指挥长让维和部队开始进城参加防御作战。从6日晚上8时开始,一直到8日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也就是防御驱歼阶段。防御分为内线防御与外线防御。内线防御由维和部队担负,外线防御由政府军负责,同时政府军还负责执行抓捕反政府武装残余人员。1月8日下午,伊突里旅战区司令与同期赶到的政府军陆军司令一起,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清剿行动。9日以后,作战进入到追剿阶段,并一直持续到6月份。整个作战行动,一共击毙反政府武装7人,俘虏20多人,政府军也有4名士兵被打死,17人受重伤。幸运的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及军事观察员没有人员伤亡。这一胜利,使当地民众对联刚团的看法发生了很大改变,联合国人员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他们由衷地伸出大拇指,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欢呼声、喝彩声。故事③“维和团长”在非洲的“维和十年”“(步话机声)03!车队左前方发现武装分子,迅速组织车队成员展开防卫!”“(排长下令)03收到!各组注意!左前方发现不明身份武装分子,各组按预案展开!”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市郊,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枪械声打破了中国维和部队驻地的平静。指挥员一声令下,30名中国维和战士依托车辆,迅速呈战斗队形展开,抢占有利位置,持枪瞄准,与不明身份武装分子形成对峙……因为快速有效的反应,中国第十七批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运输分队这次模拟车队遇袭的实兵演练胜利结束。而对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指挥长贺龙和他的战友们来说,这样接近实战的演练称得上是家常便饭。自2003年9月,联合国在利比里亚展开维和行动以来,中国至今已累计派出18批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分为运输、工兵和医疗三个分队,分别部署在首都蒙罗维亚和绥德鲁方向。贺龙指挥长介绍说,十年内战之后,利比里亚政局和安全局势极度复杂,刚刚抵达任务区的时候,中国维和部队驻地外围甚至经常能听到零星的枪声,在这样的环境中执行任务,惊险时常不期而至。“在非洲战乱国家执行维和任务,首先从安全上存在危险。2006年国内文化指导组到维和部队访问,回国的时候从营区到机场机动过程中,走到一半,对面来了两辆皮卡车,全是武装人员,见到我们的时候对天鸣枪,当时局势非常危险,好在没有发生更严重的后果。”除了时刻要警惕的安全威胁,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还要克服很多常人没办法想象的困难。贺龙表示:“没来过任务区体会不到这里的苦,这里旱季酷热,雨季的时候又极度潮湿,很多同志出现皮肤溃烂,现在世界上最典型的26种传染病这里样样俱全。有的时候联合国给养供应不上,我们只有吃从国内带来的方便面,煮方便面,炒方便面……就这么变着法地填饱肚子,有苦处和难处只能面对,而且要有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直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来。”在考验与挑战交织的十年中,贺龙所在的运输团直接参与并见证了利比里亚的国家重建,执行了像运输大选选票、拉运难民、负责民间武器收集等艰苦重要的任务,足迹遍布利比里亚全境。2007年联合国特别代表曾经感叹道,利比里亚的重建、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维和行动,是在中国维和部队的车轮推动下进行的。同时,作为在十年中多次参与维和行动的“蓝盔老兵”,现任北京军区某部运输团团长的贺龙已经从十年前的维和运输分队中队长,成为目前整个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的指挥长。回顾自己走过的十年,这个“维和团长”充满了感概:“我2006年第一次来维和的时候军职是副营,后来到正营,到现在已经是正团了,我在多年维和过程中一步一步成长和锻炼。令人欣慰的是,这十来年,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境外,我们都经受了艰苦环境和复杂形势的挑战,可以说,我们中国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强大,我们军队的强大。”2007年2月1日,时任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访问利比里亚期间专程视察检阅了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并欣然题词:“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贺龙说,这段特殊的经历是他近30年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也是他无怨无悔的最大动力。未来,贺龙的维和生涯也许还要继续,还有更多的辉煌等待着贺龙和他的维和战友们去创造。(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张梦旭编辑整理,资料来源:人民网、军报记者、CRI行走非洲)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1449279000000责编:chuxiaohui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144927900000011["9CaKrnJRX3d","9CaKrnJRWzX","9CaKrnJRF5j","9CaKrnJRCA3","9CaKrnJRq8m"]//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1205/09/32/20151205093220724.pn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故事①士官夏辉在维和战场上的使命担当不久前,在中国第十一批赴苏丹维和部队的专业技能展演上,四级军士长夏辉表演的“穿针引线”节目赢得了场下嘉宾的阵阵喝彩。只见他操作装载机,丝毫不差地将一根铁丝穿过了直径不到1厘米的螺母。惊险刺激的画面让场下观众神经紧绷,生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场上的操作。随着一阵清脆的“咚”的声音,三个螺丝全部被装载机给挑到罐子里。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驻达尔富尔特派团(联非达团)总司令保罗•梅拉中将向夏辉竖起了大拇指,并称赞:“你的出色技能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直径不到一厘米的螺母,想要练就这样的绝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眼到、手到、心到、感觉到;方向感、平衡感、心态感、操作感,这才是一名合格的装载机操作手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走下装载机,夏辉淡淡地说道。维和任务期间,中国工兵分队经常要执行物资装载、装填网箱等任务,而联非达团南战区民事工程处的艾萨穆工程师以检查工程质量严谨出了名,丝毫的误差都会让工程返工。新的环境遇到了新的挑战。由于任务区的装载机同单位的装备型号不同,配置相异,一切都要重新学习。为了练就过硬本领,夏辉整天泡在车场,从强化基本功做起,把装载机作为自己的“战友”。经过近一个月的强化训练,他也更加熟悉这位钢铁“战士”,只要它“哼”一下,夏辉就能立刻判断出故障点。艾尔富森小学是当地唯一的一所小学,校舍年久失修。校长找到中国维和部队的指挥官,希望能够修缮学校的校舍。为了能够尽快完成援建任务,让孩子们早日上课,夏辉每天工作都会操作装载机超过十个小时。为了节约时间,中午加班加点施工,一包饼干,一瓶白开水就是夏辉的午餐。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施工,夏辉和他战友一起完成了小学的施工任务。“感谢你们帮我们修缮校园!”施工结束的那一天,小学校长将夏辉等中国维和军人的名字刻在了学校门前的石碑上。陆路运输是营区物资补充的主要途径,然而当地进入雨季以后,荒漠里的简易道路积水时常使得联合国的车辆陷入泥潭。在今年7月初的一天,一个满载给养物资的车队沿着往常的路线前进,然而前几天的一场暴雨让昔日的道路变成了一片泥泽,车队被困在了半路上。夏辉接到命令后,立即驾驶车辆去救援。泥泞的道路,让车轮一个劲地往下陷。不凑巧又遇上一场暴雨,道路变得更加泥泞。为了早点让车辆冲出泥潭,夏辉制定了三步走的方法,通过持续加速、平衡用力,加上咬合钢索、加大油门,最后稳步前进、步步紧逼,最终将一辆辆车拖出了险境。看着被困车辆从水沟里出来,联合国人员不住地称赞道“Xia,you are NO.1!”(夏,你是最棒的!)饱含汗水的付出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从军十五载,夏辉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并在2012年被集团军表彰为集团军十大人物,2013年被军区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在今年的维和战场上,夏辉因出色的工作成绩被授予了维和勋章,并获得战区司令的表彰。故事②中国军事观察员在刚果(金)亲历实战钟新海曾任联合国驻刚果(金)军事观察员。他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讲述了2013年1月他亲历的维和部队与刚果(金)反政府武装作战的详细经过。刚果(金)位于非洲的中南部,地大物博,但由于这一地区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起来非常困难。联合国也在这个任务区的兵力部署规模日渐增大,且总兵力的86%以上主要部署在这个国家的东部以及东北地区。2013年1月5日晚上10时,联合国驻刚果(金)稳定特派团(以下简称联刚团)接到巡逻任务。6日早上,编队做好准备后出发。一路上就看到三三两两的摩托车载着逃亡的难民,经向难民打听,原来是反政府武装发起进攻并把当地一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占领了。下午,当联刚团抵达曼迪马村的时候,枪声已经是震人心魄的响。几梭子子弹向车队方向扫射过来,子弹擦着黄土路面飞过的弹迹一清二楚。钟新海回忆说:“当时,那一瞬间是被打懵了,当时我下意识地把身子一缩,头盔往前一顶,以最大程度地增大自己的防护面积,那个时候才知道联合国发的头盔和防弹衣对战场上的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公路边一个大土堆下面隐蔽起来之后,钟新海开始同孟加拉国指挥长还有军事观察员队友一起协商应对办法。从武器装备方面,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悬殊,政府军及维和部队还是占有很大优势,因为孟加拉国维和部队执行维和任务的主要装备都是从中国进口,包括装甲输送车,以及12.7毫米的机枪,还有五六式冲锋枪以及半自动步枪。作战物资补给后勤,旁边就有一个联合国的直升机起降场,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战区司令部以及任务区司令部的物资补给。从作战企图来看,这支反政府武装主要目的还是抢一些粮食和物资,从短期内,它在政治上图谋更大发展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孟加拉国的指挥长增选了4名士兵到第一辆装甲输送车当中,就往城里开进去了。与政府军取得联系以后,他们直接向反政府武装集结的主要地域发动进攻。这个时候充分体现了中国生产的装甲输送车的强大威力,在城里作战所向披靡。经过几个回合的射击后,很快就把反政府武装的防线给冲垮了。反政府武装的主力向西逃窜,少部分武装分子向南北方向溃逃。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作战,联刚团和政府军基本控制了城镇。17时,指挥长让维和部队开始进城参加防御作战。从6日晚上8时开始,一直到8日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也就是防御驱歼阶段。防御分为内线防御与外线防御。内线防御由维和部队担负,外线防御由政府军负责,同时政府军还负责执行抓捕反政府武装残余人员。1月8日下午,伊突里旅战区司令与同期赶到的政府军陆军司令一起,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清剿行动。9日以后,作战进入到追剿阶段,并一直持续到6月份。整个作战行动,一共击毙反政府武装7人,俘虏20多人,政府军也有4名士兵被打死,17人受重伤。幸运的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及军事观察员没有人员伤亡。这一胜利,使当地民众对联刚团的看法发生了很大改变,联合国人员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他们由衷地伸出大拇指,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欢呼声、喝彩声。故事③“维和团长”在非洲的“维和十年”“(步话机声)03!车队左前方发现武装分子,迅速组织车队成员展开防卫!”“(排长下令)03收到!各组注意!左前方发现不明身份武装分子,各组按预案展开!”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市郊,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枪械声打破了中国维和部队驻地的平静。指挥员一声令下,30名中国维和战士依托车辆,迅速呈战斗队形展开,抢占有利位置,持枪瞄准,与不明身份武装分子形成对峙……因为快速有效的反应,中国第十七批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运输分队这次模拟车队遇袭的实兵演练胜利结束。而对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指挥长贺龙和他的战友们来说,这样接近实战的演练称得上是家常便饭。自2003年9月,联合国在利比里亚展开维和行动以来,中国至今已累计派出18批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分为运输、工兵和医疗三个分队,分别部署在首都蒙罗维亚和绥德鲁方向。贺龙指挥长介绍说,十年内战之后,利比里亚政局和安全局势极度复杂,刚刚抵达任务区的时候,中国维和部队驻地外围甚至经常能听到零星的枪声,在这样的环境中执行任务,惊险时常不期而至。“在非洲战乱国家执行维和任务,首先从安全上存在危险。2006年国内文化指导组到维和部队访问,回国的时候从营区到机场机动过程中,走到一半,对面来了两辆皮卡车,全是武装人员,见到我们的时候对天鸣枪,当时局势非常危险,好在没有发生更严重的后果。”除了时刻要警惕的安全威胁,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还要克服很多常人没办法想象的困难。贺龙表示:“没来过任务区体会不到这里的苦,这里旱季酷热,雨季的时候又极度潮湿,很多同志出现皮肤溃烂,现在世界上最典型的26种传染病这里样样俱全。有的时候联合国给养供应不上,我们只有吃从国内带来的方便面,煮方便面,炒方便面……就这么变着法地填饱肚子,有苦处和难处只能面对,而且要有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直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来。”在考验与挑战交织的十年中,贺龙所在的运输团直接参与并见证了利比里亚的国家重建,执行了像运输大选选票、拉运难民、负责民间武器收集等艰苦重要的任务,足迹遍布利比里亚全境。2007年联合国特别代表曾经感叹道,利比里亚的重建、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维和行动,是在中国维和部队的车轮推动下进行的。同时,作为在十年中多次参与维和行动的“蓝盔老兵”,现任北京军区某部运输团团长的贺龙已经从十年前的维和运输分队中队长,成为目前整个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的指挥长。回顾自己走过的十年,这个“维和团长”充满了感概:“我2006年第一次来维和的时候军职是副营,后来到正营,到现在已经是正团了,我在多年维和过程中一步一步成长和锻炼。令人欣慰的是,这十来年,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境外,我们都经受了艰苦环境和复杂形势的挑战,可以说,我们中国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强大,我们军队的强大。”2007年2月1日,时任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访问利比里亚期间专程视察检阅了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并欣然题词:“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贺龙说,这段特殊的经历是他近30年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也是他无怨无悔的最大动力。未来,贺龙的维和生涯也许还要继续,还有更多的辉煌等待着贺龙和他的维和战友们去创造。(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张梦旭编辑整理,资料来源:人民网、军报记者、CRI行走非洲)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