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Mnq8 world.huanqiu.comarticle校园暴力令多国如临大敌 美日等国加强反欺凌保障/e3pmh22ph/e3pmh26vv编者的话:最近,未成年人施暴事件一桩接一桩,相关视频在互联网快速传播,其内容触目惊心。一名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校园欺凌极端案件每隔一段时间就集中暴发,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对待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上,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司法远未形成共识和合力。国外的情况怎么样呢?《环球时报》记者在4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做了调查,希望能对我们起到参考借鉴作用。日本:设24小时热线反欺凌【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蒋丰】除了自杀、AV,“校园欺凌”也是日本颇具特色的“标签”。校园欺凌在日本比较普遍,近年来还有了新花样,是令人头痛的社会顽疾。日本政府6月初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愈演愈烈,长期的跟踪调查显示,近九成学生曾遭欺凌。白皮书称,校园欺凌多种多样,既有肉体欺凌,又有精神欺凌;既有暴力折磨,也有网络围攻。从2007年度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欺凌,12.7%从未欺负他人。 今年2月20日,川崎市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警方在一条河附近发现13岁男孩上村辽太的尸体。调查发现,上村曾多次表示被高年级学生欺负,他尝试和他们保持距离,却因此导致对方更暴力。最后,3名高年级学生模仿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手法,将上村杀害。因为此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接受了议员质询。安倍称:“我感到十分震惊。必须就学校、教委、警察及儿童问题咨询中心的合作是否完善等展开仔细验证,同时切实思考防止此类情况再次发生的措施。”恶性校园欺凌案件需要首相出来向公众解释,可见社会的重视。社交媒体的普及让校园欺凌呈现出新形式,一些学生利用社交工具对同学进行“网络围剿”。据日本《信使周刊》报道,“LINE”(相当于中国的微信)已超越通信工具范畴,在中小学生中衍生很多“潜规则”。比如,收到信息不立刻回复的人被称作“KS”,即“另类”;群里最弱的叫“小豆子”;好几天不发言的叫“羔羊”。这些“异端”会遭到其他人围攻,欺凌也最终从“网络”走向“现实”。由于不少学校将“LINE”作为发布消息的平台,“小豆子”甚至被分成“班级小豆子”“年级小豆子”“校级小豆子”。面对泛滥的校园欺凌,2013年6月,日本6大政党共同提出《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在参议院正式会议上获得一致通过。法案规定,学生因遭受欺凌受伤或长期缺课,学校有义务调查,并告知学生监护人。当欺凌行为被认定有可能对学生身体或财产造成重大侵害时,学校有义务报警。对于网络欺凌,国家及地方必须采取监控等对策,校园欺凌案件的相关责任人,将被追究监控不力的法律责任。除了立法,日本还实行从上到下的联动机制,中小学生遭欺凌时可拨打24小时咨询热线,社工会辅导受害学生,教师要时刻注意情况,学校定期开展对学生的相关教育等。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日本的校园欺凌现象有所改观,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尾木直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相关部门失察、学校的成果主义及IT社会迅猛发展,是产生校园欺凌的诱因。日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及评价体系上存在的问题,是产生校园欺凌的根源。日本学校封闭性很强,日本民族重视集团主义及一致性,导致排除“异类”的校园欺凌屡屡发生。名古屋大学教授今津孝次郎认为,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消费社会”,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早已养成消费习惯的青少年,感觉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开始变得焦躁,出现强烈进攻性和掠夺性,这种现象反映在校园里就是越来越严重的欺凌问题。从日本校园欺凌发展到极端的斩首行为可以看出,全球化时代,欺凌方式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近年来,日本漫画及影视作品中大量描述校园暴力的内容,已深刻影响到邻国,像韩国,也已成为校园欺凌的“新兴国”。美国:不断完善反欺凌法【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孙卫赤】2013年3月,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名少年对当地学区提起诉讼,缘由是学区未能制止他从4年级到高中期间在校园内受到欺凌。《今日美国报》在报道这起案件时提到,一名律师在两年内曾代理过60到70起校园欺凌诉讼案。根据美国欺凌统计网提供的数据,校园欺凌是美国学校系统的巨大问题。调查显示,6年级到10年级的学生最有可能参与欺凌活动。不过,美国有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和计划,很多公益性组织和专家也参与其中。与此同时,有关欺凌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过了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这些“反欺凌”法是为了保障学校安全、降低逃学率及减少校园暴力。它要求学校创建可以预防欺凌以及进行相应培训和执法的举措。违反者将被停学、开除以及受到民事罚款或刑事处罚,学校和学区也会面临大额民事赔偿金。根据美国教育部门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报告,发生在12-18岁孩子身上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减少,2013年大约有22%的学生被欺凌,是2005年开始收集这类数据以来首次显著下降。一名独立于该调查的欺凌预防专家称,学校进行的各种反欺凌项目和努力收到了效果。不过,随着诸如脸谱和推特等社交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成为一个难题。和传统欺凌一样,网络欺凌的受害者主要也是女生。美国一中学董事会成员说,过去,欺凌的做法常常是把某个孩子堵在卫生间门口,“现在,由于社交媒体,欺凌伴随着受害者,直至他们上床睡觉。”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一些校园欺凌带有种族、宗教色彩。近年引起轰动的一起校园欺凌案,是俄亥俄州13岁华裔女孩艾米丽自杀事件。她从5年级开始受到同学欺凌,部分是针对她的华裔身份。加州华裔集中的天普学区家长Sue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她每天送8岁孩子上学,没听说过欺凌事件。不过,一名华裔学区教委说,他们的学区有欺凌事件发生,当涉及不同族裔时,在处理上很谨慎。一名常居纽约的美国家长表示,中学校园里的欺凌现象的确不少,特别是经济相对差的地区。但他不担心在私立学校读书的儿子,因为学校管理严格,学生多来自富裕家庭。这类家庭比较关心孩子的教育,家庭内部矛盾偏少,不会导致孩子受影响或模仿家长的不当行为。印度巴西:教育失衡加剧校园暴力【环球时报驻印度、巴西记者 余双双 王海林】“空洞的脑袋是魔鬼的家。”这句印度谚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印度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失衡。尽管印度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颇有名气,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数据,印度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4年,6-14周岁学童能够上到小学四年级的人数比例不到60%。同时,印度基础教育的投入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不仅多数学校校舍简陋,文具奇缺,而且平均一个老师要管教约70名学生。上述情况表明,印度不少地方中小学适龄儿童缺少教育、疏于管理,这给校园暴力创造了条件。据印度教育部一份统计显示,去年仅印度西孟加拉邦一个邦的校园暴力事件报案数就达600多起,其中多数发生在学校周边,少数族裔学生成为受侵害的重点。而且,相当比例的欺凌事件发生在寄宿制学校。“为什么女生不敢上学?”《印度斯坦时报》曾分析称,印度女学生能完成初中教育的比例在很多邦还不到50%,其中原因也包括校园欺凌,哪怕是在女校,校园“大姐大”的存在也很普遍。德里大学教授阿西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缺少教育与管束的青少年在哪里都一样,青春期的冲动往往会令他们做出出格的事。近些年来印度各界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不少严厉惩罚措施,收效还是很明显的。阿西说,社会流动性增大是当代印度区别于以前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给大城市带来挑战。不少从偏远落后地区来的学生,要么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要么成为加害者。印度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加之固有的地域、种姓、族群等偏见,歧视现象随处可见,处于社会化初期的中小学生更易受到影响。教育失衡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校园欺凌发生的一大背景。据移居巴西多年的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教授邢玉涛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在巴西,中小学教育有公立和私立学校之分,公立学校教育质量较高的不多,学生也不太容易考进去。而教育质量较差的公立学校内的学生,多来自贫民窟,校园欺凌现象明显严重。相对来讲,中产阶级多选择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这里学校管理比较严格,欺凌现象也容易杜绝。不只巴西,经合组织近期发布的报告称,整个拉美地区校园欺凌现象严重,墨西哥尤甚。为解决这一问题,非政府组织“欺凌无国界”将拉美作为解决校园欺凌的主要试点,该组织主要对教育界权威、教师及家长等进行专业培训,以让他们辨别什么是学生间的正常冲突,什么是校园欺凌。14351873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lideyi环球时报143518734000011["9CaKrnJLoKQ","9CaKrnJKMVy","9CaKrnJKEKF","9CaKrnJJwKD","9CaKrnJIVLF"]{"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编者的话:最近,未成年人施暴事件一桩接一桩,相关视频在互联网快速传播,其内容触目惊心。一名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校园欺凌极端案件每隔一段时间就集中暴发,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对待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上,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司法远未形成共识和合力。国外的情况怎么样呢?《环球时报》记者在4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做了调查,希望能对我们起到参考借鉴作用。日本:设24小时热线反欺凌【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蒋丰】除了自杀、AV,“校园欺凌”也是日本颇具特色的“标签”。校园欺凌在日本比较普遍,近年来还有了新花样,是令人头痛的社会顽疾。日本政府6月初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愈演愈烈,长期的跟踪调查显示,近九成学生曾遭欺凌。白皮书称,校园欺凌多种多样,既有肉体欺凌,又有精神欺凌;既有暴力折磨,也有网络围攻。从2007年度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欺凌,12.7%从未欺负他人。 今年2月20日,川崎市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警方在一条河附近发现13岁男孩上村辽太的尸体。调查发现,上村曾多次表示被高年级学生欺负,他尝试和他们保持距离,却因此导致对方更暴力。最后,3名高年级学生模仿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手法,将上村杀害。因为此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接受了议员质询。安倍称:“我感到十分震惊。必须就学校、教委、警察及儿童问题咨询中心的合作是否完善等展开仔细验证,同时切实思考防止此类情况再次发生的措施。”恶性校园欺凌案件需要首相出来向公众解释,可见社会的重视。社交媒体的普及让校园欺凌呈现出新形式,一些学生利用社交工具对同学进行“网络围剿”。据日本《信使周刊》报道,“LINE”(相当于中国的微信)已超越通信工具范畴,在中小学生中衍生很多“潜规则”。比如,收到信息不立刻回复的人被称作“KS”,即“另类”;群里最弱的叫“小豆子”;好几天不发言的叫“羔羊”。这些“异端”会遭到其他人围攻,欺凌也最终从“网络”走向“现实”。由于不少学校将“LINE”作为发布消息的平台,“小豆子”甚至被分成“班级小豆子”“年级小豆子”“校级小豆子”。面对泛滥的校园欺凌,2013年6月,日本6大政党共同提出《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在参议院正式会议上获得一致通过。法案规定,学生因遭受欺凌受伤或长期缺课,学校有义务调查,并告知学生监护人。当欺凌行为被认定有可能对学生身体或财产造成重大侵害时,学校有义务报警。对于网络欺凌,国家及地方必须采取监控等对策,校园欺凌案件的相关责任人,将被追究监控不力的法律责任。除了立法,日本还实行从上到下的联动机制,中小学生遭欺凌时可拨打24小时咨询热线,社工会辅导受害学生,教师要时刻注意情况,学校定期开展对学生的相关教育等。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日本的校园欺凌现象有所改观,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尾木直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相关部门失察、学校的成果主义及IT社会迅猛发展,是产生校园欺凌的诱因。日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及评价体系上存在的问题,是产生校园欺凌的根源。日本学校封闭性很强,日本民族重视集团主义及一致性,导致排除“异类”的校园欺凌屡屡发生。名古屋大学教授今津孝次郎认为,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消费社会”,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早已养成消费习惯的青少年,感觉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开始变得焦躁,出现强烈进攻性和掠夺性,这种现象反映在校园里就是越来越严重的欺凌问题。从日本校园欺凌发展到极端的斩首行为可以看出,全球化时代,欺凌方式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近年来,日本漫画及影视作品中大量描述校园暴力的内容,已深刻影响到邻国,像韩国,也已成为校园欺凌的“新兴国”。美国:不断完善反欺凌法【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孙卫赤】2013年3月,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名少年对当地学区提起诉讼,缘由是学区未能制止他从4年级到高中期间在校园内受到欺凌。《今日美国报》在报道这起案件时提到,一名律师在两年内曾代理过60到70起校园欺凌诉讼案。根据美国欺凌统计网提供的数据,校园欺凌是美国学校系统的巨大问题。调查显示,6年级到10年级的学生最有可能参与欺凌活动。不过,美国有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和计划,很多公益性组织和专家也参与其中。与此同时,有关欺凌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过了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这些“反欺凌”法是为了保障学校安全、降低逃学率及减少校园暴力。它要求学校创建可以预防欺凌以及进行相应培训和执法的举措。违反者将被停学、开除以及受到民事罚款或刑事处罚,学校和学区也会面临大额民事赔偿金。根据美国教育部门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报告,发生在12-18岁孩子身上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减少,2013年大约有22%的学生被欺凌,是2005年开始收集这类数据以来首次显著下降。一名独立于该调查的欺凌预防专家称,学校进行的各种反欺凌项目和努力收到了效果。不过,随着诸如脸谱和推特等社交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成为一个难题。和传统欺凌一样,网络欺凌的受害者主要也是女生。美国一中学董事会成员说,过去,欺凌的做法常常是把某个孩子堵在卫生间门口,“现在,由于社交媒体,欺凌伴随着受害者,直至他们上床睡觉。”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一些校园欺凌带有种族、宗教色彩。近年引起轰动的一起校园欺凌案,是俄亥俄州13岁华裔女孩艾米丽自杀事件。她从5年级开始受到同学欺凌,部分是针对她的华裔身份。加州华裔集中的天普学区家长Sue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她每天送8岁孩子上学,没听说过欺凌事件。不过,一名华裔学区教委说,他们的学区有欺凌事件发生,当涉及不同族裔时,在处理上很谨慎。一名常居纽约的美国家长表示,中学校园里的欺凌现象的确不少,特别是经济相对差的地区。但他不担心在私立学校读书的儿子,因为学校管理严格,学生多来自富裕家庭。这类家庭比较关心孩子的教育,家庭内部矛盾偏少,不会导致孩子受影响或模仿家长的不当行为。印度巴西:教育失衡加剧校园暴力【环球时报驻印度、巴西记者 余双双 王海林】“空洞的脑袋是魔鬼的家。”这句印度谚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印度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失衡。尽管印度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颇有名气,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数据,印度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4年,6-14周岁学童能够上到小学四年级的人数比例不到60%。同时,印度基础教育的投入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不仅多数学校校舍简陋,文具奇缺,而且平均一个老师要管教约70名学生。上述情况表明,印度不少地方中小学适龄儿童缺少教育、疏于管理,这给校园暴力创造了条件。据印度教育部一份统计显示,去年仅印度西孟加拉邦一个邦的校园暴力事件报案数就达600多起,其中多数发生在学校周边,少数族裔学生成为受侵害的重点。而且,相当比例的欺凌事件发生在寄宿制学校。“为什么女生不敢上学?”《印度斯坦时报》曾分析称,印度女学生能完成初中教育的比例在很多邦还不到50%,其中原因也包括校园欺凌,哪怕是在女校,校园“大姐大”的存在也很普遍。德里大学教授阿西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缺少教育与管束的青少年在哪里都一样,青春期的冲动往往会令他们做出出格的事。近些年来印度各界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不少严厉惩罚措施,收效还是很明显的。阿西说,社会流动性增大是当代印度区别于以前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给大城市带来挑战。不少从偏远落后地区来的学生,要么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要么成为加害者。印度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加之固有的地域、种姓、族群等偏见,歧视现象随处可见,处于社会化初期的中小学生更易受到影响。教育失衡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校园欺凌发生的一大背景。据移居巴西多年的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教授邢玉涛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在巴西,中小学教育有公立和私立学校之分,公立学校教育质量较高的不多,学生也不太容易考进去。而教育质量较差的公立学校内的学生,多来自贫民窟,校园欺凌现象明显严重。相对来讲,中产阶级多选择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这里学校管理比较严格,欺凌现象也容易杜绝。不只巴西,经合组织近期发布的报告称,整个拉美地区校园欺凌现象严重,墨西哥尤甚。为解决这一问题,非政府组织“欺凌无国界”将拉美作为解决校园欺凌的主要试点,该组织主要对教育界权威、教师及家长等进行专业培训,以让他们辨别什么是学生间的正常冲突,什么是校园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