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EK13 world.huanqiu.comarticle“史无前例”微笑握手 习近平11天拉近中欧关系/e3pmh22ph/e3pmh26vv3月3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布鲁塞尔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左)、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天将在比利时欧洲学院发表演讲,为欧洲之行画上句号。11天近90场活动,世界力图从中国如此密集的“魅力攻势”中解读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最大经济组织碰出怎样的火花。外界的突出感受是中欧关系热络:受访国政府“倾其所有”,呼应习近平带来多个“第一次”:担任国家主席以来首次访问欧盟国家、中荷建交后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荷兰、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欧盟总部。普通欧洲人则从不久前刚租给布鲁塞尔的一对大熊猫,找到“欧中合作令人信服的证据”。不过,欧洲政客自然不会放过“给中国上课”的机会:人权、贸易保护等敏感问题这几天一个个被端上会议桌,尽管他们深知自己“大病初愈”仍迫切需要中国拉一把。中国的诚意能否打动欧洲?中国学者冯仲平表示,看重经贸关系的欧洲如今不再俯视中国,开始承认中国的成功,但还没接受中国。在中国国际关系问题专家金灿荣看来,既有利益共同点,又有很多矛盾,这是以后中国所面临的大国关系常态。“看熊猫,看欧盟”“史无前例的微笑和握手。”《今日俄罗斯》电视台3月31日报道说,欧盟领导人当天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访。布鲁塞尔接待习近平的热情重演了几天前在巴黎的一幕。欧盟领导人此举是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在欧盟与俄关系恶化的背景下,欧洲担心对俄制裁会影响自己的经济发展,希望借此进一步拉近与中国的关系。法国《回声报》称,与上周奥巴马访问时欧盟总部周围戒备森严如临大敌相比,对习近平来访的安保措施显得亲民。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分析说,习近平成为首位正式访问欧盟总部的中国国家元首,凸显中欧战略合作关系确立10年之后,欧盟日益重视中国的外交分量。习近平与欧盟领导人举行了总共近五小时的会晤。习近平在会谈时表示,中国对欧洲政策是一贯的,不仅乐于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他还表示希望欧方扩大对华高技术贸易。 30日上午抵达比利时布鲁塞尔访问的习近平夫妇,下午就和比利时国王共同主持大熊猫园开园仪式。“习近平将熊猫外交带到布鲁塞尔”。香港《南华早报》3月31日以此为题报道说,两只名叫“好好”和“星徽”的熊猫于上月租借给比利时,此举继承了中国用熊猫在全球促进友好关系的传统做法。习近平用“熊猫外交”实现破冰,软化欧盟方面对中欧自贸的反对,也能帮助习近平解决从人权到乌克兰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德国之声”以“看欧盟,看熊猫”为题称,欧盟视中国为战略合作伙伴,但双方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和谐,尤其是在贸易以及地区热点问题上存在分歧。法新社认为,习近平此行旨在在政治和经济层面发起“魅力攻势”。法国欧洲新闻电视台报道称,习近平此行的最大目的,是说服欧盟和中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此举阻力很大,但一旦实现价值很高。欧洲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认为,陪同习近平来访的包括200多名中国企业界领导人,一些企业与欧洲企业签下购买飞机、汽车的巨额协议。欧盟则希望说服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中欧首轮投资谈判1月举行,中方推进谈判的热情要大得多。文章援引英国学者切纳德的话表示,中国改革目标包括扩大对境外投资开放的领域,外界预计中国203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投资者在此进程中会有很多收获。不少西方媒体在报道时都提到,习近平此访是在中国深化政治经济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评论称,改革后市场经济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这将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创造有利条件,而中欧加强经济合作是一种双赢。路透社称,在担任国家主席后几个月,中国启动了近30年来最重要的改革。习近平对推进政治经济改革的愿望和亲民的作风,让欧盟进一步认为他是“可以打交道的人”。欧盟对中国改革期待很高,在乌克兰问题上也需中国支持。“中国也需要欧洲”。《柏林晨邮报》31日以此为题评论称,欧洲经济的成败也会影响中国,而不仅仅是中国的繁荣带动欧洲。中国不希望其崛起在西方被认为威胁,需要一个强大的欧洲作为合作伙伴。德国《波恩总汇报》31日称,中国希望欧洲尽早走出欧债危机,这对中国也是一个福音。德国新闻电视台评论说,中国是世界声音的倾听者,同时也希望世界倾听中国发出的声音。欧洲也试着理解中国。韩国《亚洲经济》3月31日报道说,此次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所到之处都受到各国热烈欢迎。比利时采用最高国宾礼遇,首相迪吕波还亲自到机场迎接,菲利普国王则陪同习近平出席所有公开活动。此前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自己的官邸招待习近平夫妇,这也是她再次担任总理以来首次在私宅招待外宾。法国为了招待习近平,在凡尔赛宫上演古典歌剧,连8条车道的香榭丽舍大街也一整天封闭。欧洲之所以如此重视习近平此次访问,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扩大与中国经贸合作和吸引中国资本投资以解决各国面临的财政危机。“只言商,莫谈政”韩国《文化日报》3月31日用“一路顺风”来总结习近平此次欧洲之行。文章说,从22日开始的习近平欧洲之旅,自开始就非常顺畅。中法签署180亿欧元的经贸大单,而法国也竭尽所能尽力款待。在德国,习近平公开谈及侵华日军杀害30万中国军民的罪行,直接批评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此次习近平欧洲之行,中国无论是在经济合作还是中日相争中都大致确保了欧洲国家对本国的支持,中国元首此行总体上达到预期目的。此次出访欧洲的第一夫人彭丽媛,其举动也备受瞩目。韩国《亚细亚经济》报道称。就连彭丽媛29日在德国进行拍照的手机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不少中国网民对第一夫人使用国产品牌好评如潮。引发网民热议的还有默克尔赠送给中国领导人的一幅地图。香港大公网31日一篇署名文章称,按照默克尔的说法,“这是一张中国地图。是1735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文章认为,这幅地图所描绘的中国局部地形和行政区划分应该是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主要地区,当时中国实力逐步壮大、影响力也日益国际化。这也是法国、德国等当时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纷纷将目光瞄准东方,描绘中国地图的重要背景,更是理解这幅“地图礼物”的重要依据。“现在到了将中欧关系提升到全新高度的时候了”。比利时“欧盟观察”网站3月31日以此为题强调近300年后中欧合作的迫切性。文章说,中欧双边投资情况落在了后面,中欧双方在投资谈判中都面临难题。中欧投资谈判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目前双方走上了正轨,但仍面临挑战性问题。在西方媒体看来,中欧交往的障碍并不只存在于经济层面。德国《图片报》警告说,事实似乎势不可挡: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多地依赖中国投资和市场。这也是事实。但我们不得不害怕中国吗?不!我们应该从中国那儿学习自信,因为我们也有很多东西,中国也需要我们的市场、知识和稳定的欧元。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在中国面前“弯腰”。德国《威斯特法伦邮报》称,欧洲对华关系不要忘了价值观,经济关系仅是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中欧要百分百的友谊,欧洲必须在人权和法制等主题上向中国施压。美国CNBC网站文章称,“只言商,莫谈政”是习近平对欧洲发出的消息。文章说,在涉及商业和金融事务上,习近平的注意力明显加强,讨论的问题也非常具体。显然,习近平是在努力告诉他们:“我是来购物的,我要买中国推进经济改革、促进产业现代化所需的东西。”德国希望将双边关系的重点放在政治事务上,而中国领导人却“在安全距离以外报以微笑”。法国《新观察家报》认为,在国际争端方面,中国同欧盟利益对立,每次都强调“不干涉原则”以及对领土完整的尊重。文章称,双方在许多议题上的紧张关系反复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人民币升值、人权问题、西藏问题、欧盟实施的武器禁售政策。文章称,中国从未真正将欧盟视为主要政治伙伴,中国将继续用经济实力说话,尽管有对立,但他们认为华盛顿才是中国唯一真正的对话者和对手。“北京很远,但又如此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1月31日对《环球时报》表示,未来几年,中国力量会继续增强,而欧洲则是大病康复的状态,中国能够为欧洲提供帮助的力度越来越大,这决定了中欧关系会越来越紧密。对于有西方舆论抱怨欧盟被中国视做次要外交角色,金灿荣认为这也是真实情况的反映。对中国来说,首先是要把同两个大国(美俄)的关系处理好,然后是周边,之后才排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西班牙《国家报》报道称,一年前习近平刚刚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选择的是俄罗斯和非洲国家,显示了中国对中俄关系和对能源提供地的重视。而一年后,习近平选择访问欧盟国家。中国正寻求在亚洲这一传统势力范围外扩大影响力,中国认为欧洲没有像美国那样值得怀疑。“北京很远,但又如此近”,德国《斯图加特日报》如此感叹中国领导人此次“欧洲之旅”。文章说,欧洲的外交政策目前显而易见,俄罗斯因为克里米亚危机,已经被疏远;中国虽然遥远,但关系却越来越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31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欧洲近年来的变化体现在,一个是更加积极地同中国进行经贸合作,一个是不再俯视中国,开始承认中国的成功,并越来越平等地看中国,但还没有接受我们。整体上说,中欧经贸发展潜力巨大,但价值观冲突也不小,双方关系是在分歧中前进。金灿荣表示,应该看到,中美、中俄、中欧关系都比以前更成熟了,矛盾很多,合作点也很多。【环球时报驻比、西、德、韩、日特派特约记者 刘歌 丁大伟 青木 王刚 李珍 环球时报记者 张倍鑫 陈一 玉鹏】13963075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衍龙环球时报13963075200001["9CaKrnJEJZM","9CaKrnJEJYn","9CaKrnJEJg9","9CaKrnJEIQ8","9CaKrnJEvpu","9CaKrnJDnSn"]//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4/0401/20140401072117740.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3月3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布鲁塞尔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左)、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天将在比利时欧洲学院发表演讲,为欧洲之行画上句号。11天近90场活动,世界力图从中国如此密集的“魅力攻势”中解读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最大经济组织碰出怎样的火花。外界的突出感受是中欧关系热络:受访国政府“倾其所有”,呼应习近平带来多个“第一次”:担任国家主席以来首次访问欧盟国家、中荷建交后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荷兰、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欧盟总部。普通欧洲人则从不久前刚租给布鲁塞尔的一对大熊猫,找到“欧中合作令人信服的证据”。不过,欧洲政客自然不会放过“给中国上课”的机会:人权、贸易保护等敏感问题这几天一个个被端上会议桌,尽管他们深知自己“大病初愈”仍迫切需要中国拉一把。中国的诚意能否打动欧洲?中国学者冯仲平表示,看重经贸关系的欧洲如今不再俯视中国,开始承认中国的成功,但还没接受中国。在中国国际关系问题专家金灿荣看来,既有利益共同点,又有很多矛盾,这是以后中国所面临的大国关系常态。“看熊猫,看欧盟”“史无前例的微笑和握手。”《今日俄罗斯》电视台3月31日报道说,欧盟领导人当天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访。布鲁塞尔接待习近平的热情重演了几天前在巴黎的一幕。欧盟领导人此举是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在欧盟与俄关系恶化的背景下,欧洲担心对俄制裁会影响自己的经济发展,希望借此进一步拉近与中国的关系。法国《回声报》称,与上周奥巴马访问时欧盟总部周围戒备森严如临大敌相比,对习近平来访的安保措施显得亲民。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分析说,习近平成为首位正式访问欧盟总部的中国国家元首,凸显中欧战略合作关系确立10年之后,欧盟日益重视中国的外交分量。习近平与欧盟领导人举行了总共近五小时的会晤。习近平在会谈时表示,中国对欧洲政策是一贯的,不仅乐于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他还表示希望欧方扩大对华高技术贸易。 30日上午抵达比利时布鲁塞尔访问的习近平夫妇,下午就和比利时国王共同主持大熊猫园开园仪式。“习近平将熊猫外交带到布鲁塞尔”。香港《南华早报》3月31日以此为题报道说,两只名叫“好好”和“星徽”的熊猫于上月租借给比利时,此举继承了中国用熊猫在全球促进友好关系的传统做法。习近平用“熊猫外交”实现破冰,软化欧盟方面对中欧自贸的反对,也能帮助习近平解决从人权到乌克兰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德国之声”以“看欧盟,看熊猫”为题称,欧盟视中国为战略合作伙伴,但双方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和谐,尤其是在贸易以及地区热点问题上存在分歧。法新社认为,习近平此行旨在在政治和经济层面发起“魅力攻势”。法国欧洲新闻电视台报道称,习近平此行的最大目的,是说服欧盟和中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此举阻力很大,但一旦实现价值很高。欧洲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认为,陪同习近平来访的包括200多名中国企业界领导人,一些企业与欧洲企业签下购买飞机、汽车的巨额协议。欧盟则希望说服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中欧首轮投资谈判1月举行,中方推进谈判的热情要大得多。文章援引英国学者切纳德的话表示,中国改革目标包括扩大对境外投资开放的领域,外界预计中国203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投资者在此进程中会有很多收获。不少西方媒体在报道时都提到,习近平此访是在中国深化政治经济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评论称,改革后市场经济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这将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创造有利条件,而中欧加强经济合作是一种双赢。路透社称,在担任国家主席后几个月,中国启动了近30年来最重要的改革。习近平对推进政治经济改革的愿望和亲民的作风,让欧盟进一步认为他是“可以打交道的人”。欧盟对中国改革期待很高,在乌克兰问题上也需中国支持。“中国也需要欧洲”。《柏林晨邮报》31日以此为题评论称,欧洲经济的成败也会影响中国,而不仅仅是中国的繁荣带动欧洲。中国不希望其崛起在西方被认为威胁,需要一个强大的欧洲作为合作伙伴。德国《波恩总汇报》31日称,中国希望欧洲尽早走出欧债危机,这对中国也是一个福音。德国新闻电视台评论说,中国是世界声音的倾听者,同时也希望世界倾听中国发出的声音。欧洲也试着理解中国。韩国《亚洲经济》3月31日报道说,此次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所到之处都受到各国热烈欢迎。比利时采用最高国宾礼遇,首相迪吕波还亲自到机场迎接,菲利普国王则陪同习近平出席所有公开活动。此前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自己的官邸招待习近平夫妇,这也是她再次担任总理以来首次在私宅招待外宾。法国为了招待习近平,在凡尔赛宫上演古典歌剧,连8条车道的香榭丽舍大街也一整天封闭。欧洲之所以如此重视习近平此次访问,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扩大与中国经贸合作和吸引中国资本投资以解决各国面临的财政危机。“只言商,莫谈政”韩国《文化日报》3月31日用“一路顺风”来总结习近平此次欧洲之行。文章说,从22日开始的习近平欧洲之旅,自开始就非常顺畅。中法签署180亿欧元的经贸大单,而法国也竭尽所能尽力款待。在德国,习近平公开谈及侵华日军杀害30万中国军民的罪行,直接批评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此次习近平欧洲之行,中国无论是在经济合作还是中日相争中都大致确保了欧洲国家对本国的支持,中国元首此行总体上达到预期目的。此次出访欧洲的第一夫人彭丽媛,其举动也备受瞩目。韩国《亚细亚经济》报道称。就连彭丽媛29日在德国进行拍照的手机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不少中国网民对第一夫人使用国产品牌好评如潮。引发网民热议的还有默克尔赠送给中国领导人的一幅地图。香港大公网31日一篇署名文章称,按照默克尔的说法,“这是一张中国地图。是1735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文章认为,这幅地图所描绘的中国局部地形和行政区划分应该是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主要地区,当时中国实力逐步壮大、影响力也日益国际化。这也是法国、德国等当时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纷纷将目光瞄准东方,描绘中国地图的重要背景,更是理解这幅“地图礼物”的重要依据。“现在到了将中欧关系提升到全新高度的时候了”。比利时“欧盟观察”网站3月31日以此为题强调近300年后中欧合作的迫切性。文章说,中欧双边投资情况落在了后面,中欧双方在投资谈判中都面临难题。中欧投资谈判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目前双方走上了正轨,但仍面临挑战性问题。在西方媒体看来,中欧交往的障碍并不只存在于经济层面。德国《图片报》警告说,事实似乎势不可挡: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多地依赖中国投资和市场。这也是事实。但我们不得不害怕中国吗?不!我们应该从中国那儿学习自信,因为我们也有很多东西,中国也需要我们的市场、知识和稳定的欧元。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在中国面前“弯腰”。德国《威斯特法伦邮报》称,欧洲对华关系不要忘了价值观,经济关系仅是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中欧要百分百的友谊,欧洲必须在人权和法制等主题上向中国施压。美国CNBC网站文章称,“只言商,莫谈政”是习近平对欧洲发出的消息。文章说,在涉及商业和金融事务上,习近平的注意力明显加强,讨论的问题也非常具体。显然,习近平是在努力告诉他们:“我是来购物的,我要买中国推进经济改革、促进产业现代化所需的东西。”德国希望将双边关系的重点放在政治事务上,而中国领导人却“在安全距离以外报以微笑”。法国《新观察家报》认为,在国际争端方面,中国同欧盟利益对立,每次都强调“不干涉原则”以及对领土完整的尊重。文章称,双方在许多议题上的紧张关系反复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人民币升值、人权问题、西藏问题、欧盟实施的武器禁售政策。文章称,中国从未真正将欧盟视为主要政治伙伴,中国将继续用经济实力说话,尽管有对立,但他们认为华盛顿才是中国唯一真正的对话者和对手。“北京很远,但又如此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1月31日对《环球时报》表示,未来几年,中国力量会继续增强,而欧洲则是大病康复的状态,中国能够为欧洲提供帮助的力度越来越大,这决定了中欧关系会越来越紧密。对于有西方舆论抱怨欧盟被中国视做次要外交角色,金灿荣认为这也是真实情况的反映。对中国来说,首先是要把同两个大国(美俄)的关系处理好,然后是周边,之后才排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西班牙《国家报》报道称,一年前习近平刚刚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选择的是俄罗斯和非洲国家,显示了中国对中俄关系和对能源提供地的重视。而一年后,习近平选择访问欧盟国家。中国正寻求在亚洲这一传统势力范围外扩大影响力,中国认为欧洲没有像美国那样值得怀疑。“北京很远,但又如此近”,德国《斯图加特日报》如此感叹中国领导人此次“欧洲之旅”。文章说,欧洲的外交政策目前显而易见,俄罗斯因为克里米亚危机,已经被疏远;中国虽然遥远,但关系却越来越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31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欧洲近年来的变化体现在,一个是更加积极地同中国进行经贸合作,一个是不再俯视中国,开始承认中国的成功,并越来越平等地看中国,但还没有接受我们。整体上说,中欧经贸发展潜力巨大,但价值观冲突也不小,双方关系是在分歧中前进。金灿荣表示,应该看到,中美、中俄、中欧关系都比以前更成熟了,矛盾很多,合作点也很多。【环球时报驻比、西、德、韩、日特派特约记者 刘歌 丁大伟 青木 王刚 李珍 环球时报记者 张倍鑫 陈一 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