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DPgb world.huanqiu.comarticle南极大营救牵动全球目光 中国施救受到赞扬/e3pmh22ph/e3pn4qomc【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一场被许多外媒称为“救援大戏”的极地营救活动在南极海域持续上演。最新加入的是美国“北极星”号破冰船,“几乎拥有世界最强破冰能力”的“北极星”号5日从澳大利亚出发,前往南极营救被厚冰围困的中国“雪龙”号和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雪龙”号此前成功完成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52名受困乘客的救援,却使自己陷入浮冰围困之中。在感叹南极凶险的同时,也有人忍不住批评“肇事”的俄罗斯科考船:一支游客和科研人员混搭队伍的“冒失”惹出如此大的麻烦,把中澳等国真正的科考活动搅黄了。澳大利亚方面还开出高达40万澳元的“救援账单”。透过这次救援,有不少外媒看到中国不断扩大的极地脚印:尽管“雪龙”号救援受阻,但中国探索的边界却越来越宽,希望成为科技强国的中国,扩大南极科考绝不会只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企鹅。“雪龙”号准备两个脱困方案“南极的救援大戏”,德国《明镜》周刊5日写道,“雪龙”号用直升机救出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乘客,但“救世主”自己也被南极的坚冰封住。现在又一艘救援船在赶赴南极的路上——美国“北极星”号破冰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应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中国方面请求,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北极星”号破冰船5日从澳大利亚出发前往南极海域营救被厚冰围困的中俄科考船。美国海岸警卫队太平洋区司令祖昆福特说:“我们一直准备好在地球表面最遥远、最艰苦的环境之一提供协助,我们对此义不容辞。”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表示,“北极星”号预计经过7天航行抵达中俄船只被困的南极联邦湾。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北极星”号长122米,比中国“雪龙”号略短,但它是世界最强大的非核动力船只之一,能以3节航速连续破1.8米厚冰,倒车冲击可破6米厚坚冰。英国广播公司称,“北极星”号据信是当今世界破冰能力最强的破冰船之一。1月2日,中国“雪龙”号通过直升机将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52名乘客和科学家成功转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上,但“雪龙”号随后也被困。在“南极光”号上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说,目前局势具有吊诡的意味。法新社称,“雪龙”号目前被浮冰围困,部分海冰厚度达4米,距离开阔水域21公里。 在美国破冰船前往救援的同时,中俄被困科考船也在积极寻求自救。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5日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雪龙”号在撤离浮冰区时遇到阻力,目前虽然受困,但安全无虞。科考船、人员和装备都是安全的,油量充足。这两天,“雪龙”号附近刮偏东风,东向水域浮冰向船体聚集,这使科考船周围浮冰范围扩大。根据天气情况,预计6日下午开始,天气系统出现转换过程,7日凌晨转为西北风向,“雪龙”号右侧浮冰可能被风吹松动,这是“雪龙”号靠自身破冰能力向外突围的好时机。如果这次时机过短,浮冰消散程度有限,最终不能突围,我们再实行第二套方案——向救援俄罗斯科考船的美国“北极星”号求助。“目前,我们还没有正式向美方提出求助要求”。俄塔社5日援引“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长基谢廖夫的话说:“我相信,风向会发生改变,我们会自行脱险。如果不行,美国破冰船会来帮助我们脱险。”曾随同“雪龙”号参加南极科考活动的《人民日报》记者余建斌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雪龙”号受困源于多方面因素,既包括天气和冰情因素,也因为它的破冰能力有限。“雪龙”号是中国于1993年从乌克兰购买的一艘极地破冰船改造而来的科考船,破冰能力在南极应该算中等水平,夏季在南极普通浮冰区航行没有问题,但遇到两三米以上的冰区,破冰就比较困难。“2008年12月,我随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接近南极边缘时,曾经遭遇过类似严重冰情,当时‘雪龙’号一天只能前进60米。”这次受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救援俄罗斯船,“雪龙”号在难得的较好气象条件下进行救援而不是撤离,救人是第一位的。“冒失肇事者”遭到批评作为靠近北极的大国,俄罗斯是世界上拥有破冰船最多的国家之一。《环球时报》记者曾去过号称“极地首都”的摩尔曼斯克,那里几乎是所有俄罗斯破冰船的母港,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北极”级核动力破冰船。在那里,记者还见到世界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虽然已服役50多年,但它那拥有奇怪外形的巨大身躯停泊在苍凉的巴伦支海上,让人印象深刻。俄新网4日称,目前世界上功率超过1万马力的破冰船有大约50艘,俄罗斯数量最多,约为18艘,其中有6艘核动力破冰船,它们是俄开发北极的利器。虽然俄拥有多艘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破冰船,但都在北极地区活动,鞭长莫及。“一艘俄罗斯科考船的冒失行动居然把那么多国家的科考破冰船都难住,这表明南极海域的危险性和在南极实施紧急救援的复杂性,一些科学家对‘不必要的科考’行为提出批评,并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这么多国家出动这么多船,谁来承担救援成本?”法国《十字架报》的质疑代表了不少人对“肇事者”的态度。法新社5日称,被困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搭载22名科学家、26名付费游客、4名记者和22名船员。营救行动引发一些批评。除了“雪龙”号,澳大利亚的“南极光”号和法国的“星盘”号破冰船也都中断南极科考任务赶来营救。法国极地研究所所长伊夫·弗雷诺表示,这场救援大戏迫使法国科学家放弃为期两周的海洋科考活动。他说:“不过我们相对还算比较幸运,中方不得不取消全部科考计划,澳大利亚同行非常生气,因为他们整个夏天都完蛋了。”《澳大利亚人报》以“极地救援耗资40万澳元”为题称,纳税人将为营救俄罗斯科考船上的科学家、游客和记者支付40万澳元大单。澳大利亚环境部长亨特说:“这件事提醒所有在南极海域活动的人,无论是捕鲸者、示威人士、相信气候变化的或者持不同观点的,都必须将安全置于其他一切事情之上。”对于外界的批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负责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气候变化教授克里斯·特尼奋起回击,他在英国《观察家报》上撰文说,这次科考活动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一次轻松欢快的旅游活动,活动受挫主要是运气不佳,而不是人为失误。“中国从月球到南极”“随着中国不断探索,南极变成另一个边疆”,美国《商业周刊》的报道标题则代表了一些外媒对这场救援的另一种解读。文章称,从圣诞前夕开始受困南极的这些人是幸运的,因为中国正努力成为全球科技强国。俄罗斯科考船上52名乘客被困南极坚冰长达9天,最后是中国直升机将他们转移至安全地点。“雪龙”号去年11月从上海出发,开始第30次南极之旅。为了扩大在南极的存在,中国政府拨款在南极建立第四座基地。中国也在扩大它在北极的脚印,“雪龙”号早已四赴北极。中国的探索行动并不仅限于南北两极,中国还在进行深海探索,并成为亚洲各国太空探索新浪潮中的佼佼者。德国《日报》以“中国从月球到南极”为题称,“雪龙”号援救行动受阻,不仅说明救援行动的难度,而且也表明中国已渗透到世界最偏远的区域,不仅限于探测器进入太空、踏上月球。《华尔街日报》5日称,中俄船只遇困显示了南极附近的严酷条件,尽管如此,这一地区仍吸引越来越多的科研和战略关注。伦敦大学地缘政治学教授克劳斯·多兹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撰文说,“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乘客的安全获救归功于国际合作,1959年出台的《南极条约》要求所有签字国彼此合作。现在中国已成为主要的极地探索国,中国认为南极为全球共有,它不仅遵循《南极条约》的规则,而且主张在南极拥有利益。与其他探索国一样,中国也对南极潜在的资源感兴趣,澳大利亚等国担心中国的极地脚步。中国南极大救援也许是时代正在发生变化的迹象。香港《南华早报》5日称,这次挫折不会阻碍中国探索南极的雄心,中国在“雪龙”号被困后马上宣布将建造一艘比“雪龙”号更先进更大的新破冰船。【环球时报驻外特约记者李勇 杨明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谢戎彬 王跃西 甄翔 柳玉鹏】13889714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刘洋环球时报138897144000011["9CaKrnJDNsy","9CaKrnJDNnj","9CaKrnJDNhz","9CaKrnJDMWk","9CaKrnJDLpy"]{"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一场被许多外媒称为“救援大戏”的极地营救活动在南极海域持续上演。最新加入的是美国“北极星”号破冰船,“几乎拥有世界最强破冰能力”的“北极星”号5日从澳大利亚出发,前往南极营救被厚冰围困的中国“雪龙”号和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雪龙”号此前成功完成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52名受困乘客的救援,却使自己陷入浮冰围困之中。在感叹南极凶险的同时,也有人忍不住批评“肇事”的俄罗斯科考船:一支游客和科研人员混搭队伍的“冒失”惹出如此大的麻烦,把中澳等国真正的科考活动搅黄了。澳大利亚方面还开出高达40万澳元的“救援账单”。透过这次救援,有不少外媒看到中国不断扩大的极地脚印:尽管“雪龙”号救援受阻,但中国探索的边界却越来越宽,希望成为科技强国的中国,扩大南极科考绝不会只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企鹅。“雪龙”号准备两个脱困方案“南极的救援大戏”,德国《明镜》周刊5日写道,“雪龙”号用直升机救出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乘客,但“救世主”自己也被南极的坚冰封住。现在又一艘救援船在赶赴南极的路上——美国“北极星”号破冰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应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中国方面请求,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北极星”号破冰船5日从澳大利亚出发前往南极海域营救被厚冰围困的中俄科考船。美国海岸警卫队太平洋区司令祖昆福特说:“我们一直准备好在地球表面最遥远、最艰苦的环境之一提供协助,我们对此义不容辞。”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表示,“北极星”号预计经过7天航行抵达中俄船只被困的南极联邦湾。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北极星”号长122米,比中国“雪龙”号略短,但它是世界最强大的非核动力船只之一,能以3节航速连续破1.8米厚冰,倒车冲击可破6米厚坚冰。英国广播公司称,“北极星”号据信是当今世界破冰能力最强的破冰船之一。1月2日,中国“雪龙”号通过直升机将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52名乘客和科学家成功转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上,但“雪龙”号随后也被困。在“南极光”号上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说,目前局势具有吊诡的意味。法新社称,“雪龙”号目前被浮冰围困,部分海冰厚度达4米,距离开阔水域21公里。 在美国破冰船前往救援的同时,中俄被困科考船也在积极寻求自救。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5日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雪龙”号在撤离浮冰区时遇到阻力,目前虽然受困,但安全无虞。科考船、人员和装备都是安全的,油量充足。这两天,“雪龙”号附近刮偏东风,东向水域浮冰向船体聚集,这使科考船周围浮冰范围扩大。根据天气情况,预计6日下午开始,天气系统出现转换过程,7日凌晨转为西北风向,“雪龙”号右侧浮冰可能被风吹松动,这是“雪龙”号靠自身破冰能力向外突围的好时机。如果这次时机过短,浮冰消散程度有限,最终不能突围,我们再实行第二套方案——向救援俄罗斯科考船的美国“北极星”号求助。“目前,我们还没有正式向美方提出求助要求”。俄塔社5日援引“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长基谢廖夫的话说:“我相信,风向会发生改变,我们会自行脱险。如果不行,美国破冰船会来帮助我们脱险。”曾随同“雪龙”号参加南极科考活动的《人民日报》记者余建斌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雪龙”号受困源于多方面因素,既包括天气和冰情因素,也因为它的破冰能力有限。“雪龙”号是中国于1993年从乌克兰购买的一艘极地破冰船改造而来的科考船,破冰能力在南极应该算中等水平,夏季在南极普通浮冰区航行没有问题,但遇到两三米以上的冰区,破冰就比较困难。“2008年12月,我随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接近南极边缘时,曾经遭遇过类似严重冰情,当时‘雪龙’号一天只能前进60米。”这次受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救援俄罗斯船,“雪龙”号在难得的较好气象条件下进行救援而不是撤离,救人是第一位的。“冒失肇事者”遭到批评作为靠近北极的大国,俄罗斯是世界上拥有破冰船最多的国家之一。《环球时报》记者曾去过号称“极地首都”的摩尔曼斯克,那里几乎是所有俄罗斯破冰船的母港,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北极”级核动力破冰船。在那里,记者还见到世界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虽然已服役50多年,但它那拥有奇怪外形的巨大身躯停泊在苍凉的巴伦支海上,让人印象深刻。俄新网4日称,目前世界上功率超过1万马力的破冰船有大约50艘,俄罗斯数量最多,约为18艘,其中有6艘核动力破冰船,它们是俄开发北极的利器。虽然俄拥有多艘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破冰船,但都在北极地区活动,鞭长莫及。“一艘俄罗斯科考船的冒失行动居然把那么多国家的科考破冰船都难住,这表明南极海域的危险性和在南极实施紧急救援的复杂性,一些科学家对‘不必要的科考’行为提出批评,并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这么多国家出动这么多船,谁来承担救援成本?”法国《十字架报》的质疑代表了不少人对“肇事者”的态度。法新社5日称,被困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搭载22名科学家、26名付费游客、4名记者和22名船员。营救行动引发一些批评。除了“雪龙”号,澳大利亚的“南极光”号和法国的“星盘”号破冰船也都中断南极科考任务赶来营救。法国极地研究所所长伊夫·弗雷诺表示,这场救援大戏迫使法国科学家放弃为期两周的海洋科考活动。他说:“不过我们相对还算比较幸运,中方不得不取消全部科考计划,澳大利亚同行非常生气,因为他们整个夏天都完蛋了。”《澳大利亚人报》以“极地救援耗资40万澳元”为题称,纳税人将为营救俄罗斯科考船上的科学家、游客和记者支付40万澳元大单。澳大利亚环境部长亨特说:“这件事提醒所有在南极海域活动的人,无论是捕鲸者、示威人士、相信气候变化的或者持不同观点的,都必须将安全置于其他一切事情之上。”对于外界的批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负责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气候变化教授克里斯·特尼奋起回击,他在英国《观察家报》上撰文说,这次科考活动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一次轻松欢快的旅游活动,活动受挫主要是运气不佳,而不是人为失误。“中国从月球到南极”“随着中国不断探索,南极变成另一个边疆”,美国《商业周刊》的报道标题则代表了一些外媒对这场救援的另一种解读。文章称,从圣诞前夕开始受困南极的这些人是幸运的,因为中国正努力成为全球科技强国。俄罗斯科考船上52名乘客被困南极坚冰长达9天,最后是中国直升机将他们转移至安全地点。“雪龙”号去年11月从上海出发,开始第30次南极之旅。为了扩大在南极的存在,中国政府拨款在南极建立第四座基地。中国也在扩大它在北极的脚印,“雪龙”号早已四赴北极。中国的探索行动并不仅限于南北两极,中国还在进行深海探索,并成为亚洲各国太空探索新浪潮中的佼佼者。德国《日报》以“中国从月球到南极”为题称,“雪龙”号援救行动受阻,不仅说明救援行动的难度,而且也表明中国已渗透到世界最偏远的区域,不仅限于探测器进入太空、踏上月球。《华尔街日报》5日称,中俄船只遇困显示了南极附近的严酷条件,尽管如此,这一地区仍吸引越来越多的科研和战略关注。伦敦大学地缘政治学教授克劳斯·多兹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撰文说,“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乘客的安全获救归功于国际合作,1959年出台的《南极条约》要求所有签字国彼此合作。现在中国已成为主要的极地探索国,中国认为南极为全球共有,它不仅遵循《南极条约》的规则,而且主张在南极拥有利益。与其他探索国一样,中国也对南极潜在的资源感兴趣,澳大利亚等国担心中国的极地脚步。中国南极大救援也许是时代正在发生变化的迹象。香港《南华早报》5日称,这次挫折不会阻碍中国探索南极的雄心,中国在“雪龙”号被困后马上宣布将建造一艘比“雪龙”号更先进更大的新破冰船。【环球时报驻外特约记者李勇 杨明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谢戎彬 王跃西 甄翔 柳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