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EYVYvu5exR作者:郭媛丹 沈维多 刘扬 单劼 冷舒眉world.huanqiu.comarticle中国“生钱草”在太平洋岛国生根,助力“一带一路”建设/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赴斐济特派记者 郭媛丹 沈维多 刘扬 单劼 冷舒眉】编者的话:在斐济,有一项由中国传入的技术在社会各界都赢得了美誉,斐济高层称赞其为“好项目”,当地普通居民则认为这是一种“生钱草”,并评价其“易学易操作,钱多来得快”。收获如此高评价的主角是小小一株草,它的名字叫菌草。菌草技术不仅在中国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从中国走向世界,为发展中国家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中国走向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 在斐济第三大城市楠迪附近的Tadra菌草技术示范点,《环球时报》记者见到了享誉世界的神奇菌草,看起来非常挺拔笔直,高约六、七米,叶子像玉米,形状像高粱,触摸上去叶子如同玉米叶一样有些锋利感。 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专家组组长林兴生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菌草技术涉及领域广,应用菌草技术发展菌草产业链长,菌草是新的生物材料和农业资源,浑身是宝,可一草多用、一举多得,既可作为食用菌、药用菌培养基质;又可作为牛羊等家畜的饲料,有效缓解斐济西部干旱区旱季饲料短缺问题,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另外,菌草生长快,根系发达,还可用于防治当地水土流失、盐碱地改良等。菌草技术是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环球时报》记者发现,在国际上菌草的英文译名就是汉语拼音Juncao。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发明菌草技术,利用菌草代替树木栽培食用菌,发明了中国特有的“以草代木”菌草技术。 菌草技术援外第一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林兴生表示,从2000年走出国门至今,菌草技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卢旺达、莱索托、斐济、中非共和国等17个国家建立了示范基地,并传播到106个国家和地区。 菌草技术为发展中国家破解消除贫困、减少饥饿、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提升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国际形象。 菌草中心成为重要外事参观点 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距离斐济楠迪国际机场仅有1公里,占地100多亩,红色灯笼高高悬挂,门厅上的福字鲜艳夺目。对于斐济和其他国家的参观者而言,这里是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 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是中斐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的技术援助项目,旨在通过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促进斐济菌草产业发展,为斐济增加就业、农民增收、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途径。 2009年11月,中斐两国签署中国援助斐济菌草技术项目换文协定,随后该项目正式启动。2014年底,中国在斐济开始建设援斐菌草中心,通过菌草技术结束了斐济不能生产食用菌的历史。2017年5月14日,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任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强调,菌草项目拉近了斐济和中国的距离。 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项目由菌草技术发明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建正原菌草国际合作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实施了3期项目。相较开始之初,菌草草种需要从福建专程运来,记者在中心的菌草种植基地看到菌草长得郁郁葱葱,完全实现了草种供应本地化。作为中心专家组的专家之一,黄智新连续参加了援斐菌草中心的3期项目,根据他的回忆,与2014年刚抵达斐济相比,中心现在无论是生产、示范、培训、工作、生活条件都比以前大为改善,而且中心培养菇类品种也从最初的一两种发展到八种。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已成为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的菌草技术示范基地。林兴生介绍,目前在中心附近建有4公顷菌草种植基地,可为菌草技术应用推广提供菌草种苗,同时为菌草菇栽培和畜禽养殖示范提供原料。中心还有2公顷芒果园套种菌类循环利用示范区,1公顷生产加工示范培训区,包括菌草菇生产线和菌草青储饲料生产线,完整生产示范流程。2019年3月,参加“南南合作太平洋区域研讨会”的30余位与会代表到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参观。代表们对项目表示赞赏,他们认为,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产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业链,这种项目应该大力推广。 此外,中心内建有现代化的菌草菇栽培房。记者一踏入栽培房内就感觉阴凉、潮湿,这正是菌菇喜欢的生长环境。栽培房内的温度和湿度可以自动控制,菌袋上各类蘑菇长势喜人,层层叠叠宛如盛开的超大蘑菇花。 现代化的培育方式及生产流程吸引了大量参观者。援斐菌草中心是当前斐济重要的外事参观点,接待来自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以及美、英、德等国代表团参观访问。此外,斐济教育部门还把该中心作为当地中学、职业院校与大学相关专业的师生科教学习实践基地。截至目前,该中心为2488名当地学生提供“菌草课堂”的体验式教学。 揭开“生钱草”生钱的奥秘 斐济气温偏高,不利菌菇生长。而随着中国菌草专家组的抵达,菌菇生产的技术难题也随之攻克。 为了解决自然栽培温度高等问题,援斐专家组探索出利用天然植物遮荫或建简易荫棚,采用覆土喷水调温保湿等方法,即利用椰子树、芒果林等树木遮荫作为天然菇场,或利用椰子树叶、香蕉叶建简易荫棚,然后挖20厘米深的种植畦,把菌袋排在畦里后覆土,温度过高则可通过喷水降温,正是通过这种略显原始但却很有效的“土办法”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让当地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从此一条“生财之道”在斐济农民眼前徐徐拉开。 Tadra菌草技术示范点是率先走上这条道路并取得成功的案例之一。一个看上去非常简陋的棚子,由一些草本类植物、织状物搭建而成,旁边还有树荫遮挡。进入棚子内,光线弱,空气潮湿,泥土中长着一簇簇雪白的菌草菇。棚内格局如温室大棚一般,约10平方米左右的土地,很多小包的菌袋被盖在土中,待收割的菌草菇长势喜人,已经收割的正在积蓄力量,准备下一茬破土而出。 菌草农场的负责人蒂科介绍,一茬蘑菇的生产周期大概是7—10天,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收割4茬,种植10平方米一年平均可以收割1200公斤蘑菇。 林兴生表示,菌草菇营养丰富还兼具药用价值,“菌草菇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蛋白质含量与牛肉相当。”菌草菇在当地,1公斤价格是15—20斐币(1斐币约合3.2元人民币),一年只要种10平方米菌草菇可以收入约2万斐币,比当地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高很多,也因此菌草技术被当地人称为“来钱既简单又快”的项目。 林兴生介绍,菌草另一个重要的用途是可以给牛羊等家畜做饲料。斐济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两季,每年旱季来临,尤其是在斐济西部地区饲料供应紧张,而菌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粗蛋白含量达8%—16%,能很好解决干旱地区旱季饲料短缺问题。 Tadra菌草技术示范点的负责人蒂科表示,从2020年开始接触菌草,那年干旱严重,导致植物枯萎,马饲料严重短缺。“后来我们开始种植菌草,约0.8公顷的面积。我们一共养了7匹马,马非常喜欢吃菌草,所以菌草对我们而言很有帮助。感谢中国,感谢菌草技术”。 作为饲料而言,菌草的经济价值也非常可观。据介绍,在斐济种植一公顷的巨菌草可以生产300—500吨饲料,其产值高达20万美元。林兴生表示,菌草作为饲草种植推广至斐济农业部下属畜牧研究站、多家畜牧企业与养殖户累计已超过1000余户,种植面积共计7000余亩,降低了旱季牛羊死亡率。 除了生产蘑菇和作为饲料,菌草还能生产肥料、板材、乙醇、生物柴油等。林兴生说:“菌草根系发达,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抗逆性强、固土保水能力强,可用于防治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地。” “中国为斐济做了了不起的事” 《环球时报》记者在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遇到正来取菌袋的范妮,她是当地一家非营利组织的项目负责人,该机构旨在为太平洋妇女、青年和儿童提供获得优质保健和社会服务的机会。在领取菌袋的登记表上,记者看到范妮领走了150个菌袋。范妮表示,她正与国外客户进行洽谈,希望可以出口菌草菇。中国菌草技术帮助斐济当地妇女获得工资收入,并提高社会地位。 同时,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还为斐济妇女组织提供了菌袋来源和技术保障。此外,当地老人和残疾人在找工作方面都有很大困难,而菌草技术不需要远离家园,操作简单,见效快。因此中国菌草也成为当地老人和残疾人的福音,他们对此赞不绝口。 林兴生介绍,第3期项目从今年1月份起到8月份,他们已为50多个示范点及260位培训班学员赠送菌草菇菌袋和菌草草种,其中包括雷瓦残疾人组织菌草技术示范点、奈塔希里乳业妇女组织菌草技术示范点。自2014年至今,斐济当地参与菌草技术的农户累计超过2000多户。 斐济农业部部长拉亚曾表示,感谢中国政府于2014年就在斐济引入菌草技术,利用菌草生产食用菌和药用菌,丰富了当地食品,为斐济人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并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方案。 太平洋岛国非政府组织官员阿里先生是斐济巴省人,他到中心参观时表示,中国政府及其专家为斐济做了了不起的事,菌草项目将给斐济带来巨大财富。他希望项目组能继续到巴省培训菌草技术,让菌草技术在他家乡生根开花结果。 为当地累计培训近2300人 当中国菌草技术在斐济落地并被接受后,中国专家组也着手“树人”工程。 菌草菇生产流程包括菌种生产、菌草粉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和出菇等,出菇前的菌丝培养袋培育是菌草菇栽培成功的关键,其耗时较长、繁琐且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当前在斐济的模式是由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免费提供菌丝培养好的菌袋,农户只需要完成“出菇”最后一步。“我们希望当地农民可以独立自主完成从菌袋生产到出菇的全过程。”林兴生表示。这是中国专家组援斐菌草第3期项目的重要工作内容,瓦图莱鲁学院菌草技术示范基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实践。 瓦图莱鲁学院是位于楠迪周边的一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这里学习技能,然后步入社会。3年前,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与该学院开展合作,菌草专家组成员苏日柏多次到学院指导师生生产菌袋和出菇一整套生产流程。 菌袋的制作包括将菌草晒干粉碎后,加入麸皮等配料按照一定比例加水搅拌,“培养料的含水量,直接影响菌丝生长和产量”。田乐乐是第3期项目专家组的翻译,7个月的工作时间使得她基本掌握了理论知识,“装袋完成后,还要灭菌,杀灭培养料中的其他杂菌,灭菌完成后,温度到30度以下开始接种,菌丝培养和出菇期要控制好温度、湿度等,这需要一定技术和经验积累”。 在中国专家组的指导下,这家学院培育出的菌袋成功率达98%。《环球时报》记者在学院空地上看到中国援助的菌草粉碎机、装袋机、简易常压灭菌灶等;在一个集装箱改装成的温室菌菇栽培房里菌草菇长势不错;另一侧还有类似Tadra菌草技术示范点覆土出菇模式。 该学院的老师普拉文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现在学校的菌草菇生产已经实现商业化规模,学生也对种植菌草菇的技术非常感兴趣,师生还把菌草、菌糟和椰子壳粉制成有机肥。 普拉文说,当前斐济的蘑菇主要依赖进口,每年进口的份额高达200万美元。而斐济的第一大产业是旅游业,游客众多,对蘑菇需求非常大,“如果我们能大规模生产菌草菇,可以占据至少200万美元的市场,甚至更多。这可以为斐济人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瓦图莱鲁学院生产的菌草菇包装成盒销售,每盒200克约为6—8斐币。“我们把从销售菌草菇获得的资金用于对学生的教学,可以传授更多学生知识。此外,我们也可以与社区分享这些知识。”普拉文说。18岁的尼尔森已经学习了5个月菌草技术,她能熟练讲述制作菌袋的流程,“未来我愿意使用这些技术来培育菌草菇,这是一个很好的项目”。 “树人”工程不仅着眼青少年,还包含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普拉文就曾赴中国接受过短期的技术培训。迄今为止,中国专家组专家在斐济各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共40期,累计培训近2300人,此外还选派54名斐济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到福建农林大学接受培训。 中国专家,人人身兼多职 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的专家组长期专家一共有7人,另外还有2名短期专家,工作日程排得紧锣密鼓。但与菌草一样,中国专家组的专家们也是一人多能,身兼多职,不仅要生产、示范,还要培训和应用推广,指导农户,同时为培育本地市场参与菌草技术和菌草菇推介等活动。 “迄今为止,我们参与农展会或斐济军营开放日近30场,举办菌草菇烹调及市场营销活动150多场,此外,我们还到酒店、商场、大型超市、航空公司、进出口食品贸易公司等单位进行推介”,根据林兴生的介绍,目前专家组建议由斐农业部等部门牵头,以已获得斐济政府批准、力推的“FIJI ORGANIC”与“FIJI GROWN”菌草菇品牌,推动农户生产的大量菌草菇进入高端超市和星级宾馆,使农民获得更大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能与出口企业合作,开拓澳新等周边市场。 除了让菌草技术在斐济开花结果,菌草团队还肩负另一重要职责。2023年3月基于中斐菌草技术合作的成功实践,中国—太平洋岛国菌草技术示范中心成功落地斐济。 林兴生向记者介绍称,其任务是充分发挥菌草技术“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优势,提升太平洋岛国粮食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太平洋岛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具备条件的太平洋岛国推广菌草技术,促进菌草技术在其他太平洋岛国落地实施,助力岛国改善民生。 “今年我们将在密克罗尼西亚、汤加实施中国援助的菌草项目,在瓦努阿图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明年拟在斐济举办由联合国经社部主办的菌草技术国际会议和培训,届时拟邀请汤加、萨摩亚等南太其他国家到中太菌草中心参加。此外,选派太平洋岛国人员到中国参加菌草技术培训或学习,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和渠道,促进菌草技术在南太其他国家的发展”,林兴生说,菌草是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新材料、新技术和新产业,它的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可以依托中太菌草中心,根据不同南太岛国的需要和现有条件,推动当地菌草产业某个领域的发展,使当地生产力提高,民众收入也能增加。 自菌草技术走向世界后,其先后入选了“南南合作”项目、“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和援助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项目,并于2017年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菌草技术成为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典范。 169479913521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694816285351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环球时报赴斐济特派记者 郭媛丹 沈维多 刘扬 单劼 冷舒眉】编者的话:在斐济,有一项由中国传入的技术在社会各界都赢得了美誉,斐济高层称赞其为“好项目”,当地普通居民则认为这是一种“生钱草”,并评价其“易学易操作,钱多来得快”。收获如此高评价的主角是小小一株草,它的名字叫菌草。菌草技术不仅在中国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从中国走向世界,为发展中国家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中国走向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 在斐济第三大城市楠迪附近的Tadra菌草技术示范点,《环球时报》记者见到了享誉世界的神奇菌草,看起来非常挺拔笔直,高约六、七米,叶子像玉米,形状像高粱,触摸上去叶子如同玉米叶一样有些锋利感。 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专家组组长林兴生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菌草技术涉及领域广,应用菌草技术发展菌草产业链长,菌草是新的生物材料和农业资源,浑身是宝,可一草多用、一举多得,既可作为食用菌、药用菌培养基质;又可作为牛羊等家畜的饲料,有效缓解斐济西部干旱区旱季饲料短缺问题,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另外,菌草生长快,根系发达,还可用于防治当地水土流失、盐碱地改良等。菌草技术是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环球时报》记者发现,在国际上菌草的英文译名就是汉语拼音Juncao。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发明菌草技术,利用菌草代替树木栽培食用菌,发明了中国特有的“以草代木”菌草技术。 菌草技术援外第一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林兴生表示,从2000年走出国门至今,菌草技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卢旺达、莱索托、斐济、中非共和国等17个国家建立了示范基地,并传播到106个国家和地区。 菌草技术为发展中国家破解消除贫困、减少饥饿、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提升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国际形象。 菌草中心成为重要外事参观点 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距离斐济楠迪国际机场仅有1公里,占地100多亩,红色灯笼高高悬挂,门厅上的福字鲜艳夺目。对于斐济和其他国家的参观者而言,这里是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 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是中斐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的技术援助项目,旨在通过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促进斐济菌草产业发展,为斐济增加就业、农民增收、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途径。 2009年11月,中斐两国签署中国援助斐济菌草技术项目换文协定,随后该项目正式启动。2014年底,中国在斐济开始建设援斐菌草中心,通过菌草技术结束了斐济不能生产食用菌的历史。2017年5月14日,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任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强调,菌草项目拉近了斐济和中国的距离。 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项目由菌草技术发明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建正原菌草国际合作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实施了3期项目。相较开始之初,菌草草种需要从福建专程运来,记者在中心的菌草种植基地看到菌草长得郁郁葱葱,完全实现了草种供应本地化。作为中心专家组的专家之一,黄智新连续参加了援斐菌草中心的3期项目,根据他的回忆,与2014年刚抵达斐济相比,中心现在无论是生产、示范、培训、工作、生活条件都比以前大为改善,而且中心培养菇类品种也从最初的一两种发展到八种。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已成为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的菌草技术示范基地。林兴生介绍,目前在中心附近建有4公顷菌草种植基地,可为菌草技术应用推广提供菌草种苗,同时为菌草菇栽培和畜禽养殖示范提供原料。中心还有2公顷芒果园套种菌类循环利用示范区,1公顷生产加工示范培训区,包括菌草菇生产线和菌草青储饲料生产线,完整生产示范流程。2019年3月,参加“南南合作太平洋区域研讨会”的30余位与会代表到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参观。代表们对项目表示赞赏,他们认为,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产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业链,这种项目应该大力推广。 此外,中心内建有现代化的菌草菇栽培房。记者一踏入栽培房内就感觉阴凉、潮湿,这正是菌菇喜欢的生长环境。栽培房内的温度和湿度可以自动控制,菌袋上各类蘑菇长势喜人,层层叠叠宛如盛开的超大蘑菇花。 现代化的培育方式及生产流程吸引了大量参观者。援斐菌草中心是当前斐济重要的外事参观点,接待来自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以及美、英、德等国代表团参观访问。此外,斐济教育部门还把该中心作为当地中学、职业院校与大学相关专业的师生科教学习实践基地。截至目前,该中心为2488名当地学生提供“菌草课堂”的体验式教学。 揭开“生钱草”生钱的奥秘 斐济气温偏高,不利菌菇生长。而随着中国菌草专家组的抵达,菌菇生产的技术难题也随之攻克。 为了解决自然栽培温度高等问题,援斐专家组探索出利用天然植物遮荫或建简易荫棚,采用覆土喷水调温保湿等方法,即利用椰子树、芒果林等树木遮荫作为天然菇场,或利用椰子树叶、香蕉叶建简易荫棚,然后挖20厘米深的种植畦,把菌袋排在畦里后覆土,温度过高则可通过喷水降温,正是通过这种略显原始但却很有效的“土办法”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让当地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从此一条“生财之道”在斐济农民眼前徐徐拉开。 Tadra菌草技术示范点是率先走上这条道路并取得成功的案例之一。一个看上去非常简陋的棚子,由一些草本类植物、织状物搭建而成,旁边还有树荫遮挡。进入棚子内,光线弱,空气潮湿,泥土中长着一簇簇雪白的菌草菇。棚内格局如温室大棚一般,约10平方米左右的土地,很多小包的菌袋被盖在土中,待收割的菌草菇长势喜人,已经收割的正在积蓄力量,准备下一茬破土而出。 菌草农场的负责人蒂科介绍,一茬蘑菇的生产周期大概是7—10天,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收割4茬,种植10平方米一年平均可以收割1200公斤蘑菇。 林兴生表示,菌草菇营养丰富还兼具药用价值,“菌草菇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蛋白质含量与牛肉相当。”菌草菇在当地,1公斤价格是15—20斐币(1斐币约合3.2元人民币),一年只要种10平方米菌草菇可以收入约2万斐币,比当地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高很多,也因此菌草技术被当地人称为“来钱既简单又快”的项目。 林兴生介绍,菌草另一个重要的用途是可以给牛羊等家畜做饲料。斐济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两季,每年旱季来临,尤其是在斐济西部地区饲料供应紧张,而菌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粗蛋白含量达8%—16%,能很好解决干旱地区旱季饲料短缺问题。 Tadra菌草技术示范点的负责人蒂科表示,从2020年开始接触菌草,那年干旱严重,导致植物枯萎,马饲料严重短缺。“后来我们开始种植菌草,约0.8公顷的面积。我们一共养了7匹马,马非常喜欢吃菌草,所以菌草对我们而言很有帮助。感谢中国,感谢菌草技术”。 作为饲料而言,菌草的经济价值也非常可观。据介绍,在斐济种植一公顷的巨菌草可以生产300—500吨饲料,其产值高达20万美元。林兴生表示,菌草作为饲草种植推广至斐济农业部下属畜牧研究站、多家畜牧企业与养殖户累计已超过1000余户,种植面积共计7000余亩,降低了旱季牛羊死亡率。 除了生产蘑菇和作为饲料,菌草还能生产肥料、板材、乙醇、生物柴油等。林兴生说:“菌草根系发达,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抗逆性强、固土保水能力强,可用于防治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地。” “中国为斐济做了了不起的事” 《环球时报》记者在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遇到正来取菌袋的范妮,她是当地一家非营利组织的项目负责人,该机构旨在为太平洋妇女、青年和儿童提供获得优质保健和社会服务的机会。在领取菌袋的登记表上,记者看到范妮领走了150个菌袋。范妮表示,她正与国外客户进行洽谈,希望可以出口菌草菇。中国菌草技术帮助斐济当地妇女获得工资收入,并提高社会地位。 同时,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还为斐济妇女组织提供了菌袋来源和技术保障。此外,当地老人和残疾人在找工作方面都有很大困难,而菌草技术不需要远离家园,操作简单,见效快。因此中国菌草也成为当地老人和残疾人的福音,他们对此赞不绝口。 林兴生介绍,第3期项目从今年1月份起到8月份,他们已为50多个示范点及260位培训班学员赠送菌草菇菌袋和菌草草种,其中包括雷瓦残疾人组织菌草技术示范点、奈塔希里乳业妇女组织菌草技术示范点。自2014年至今,斐济当地参与菌草技术的农户累计超过2000多户。 斐济农业部部长拉亚曾表示,感谢中国政府于2014年就在斐济引入菌草技术,利用菌草生产食用菌和药用菌,丰富了当地食品,为斐济人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并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方案。 太平洋岛国非政府组织官员阿里先生是斐济巴省人,他到中心参观时表示,中国政府及其专家为斐济做了了不起的事,菌草项目将给斐济带来巨大财富。他希望项目组能继续到巴省培训菌草技术,让菌草技术在他家乡生根开花结果。 为当地累计培训近2300人 当中国菌草技术在斐济落地并被接受后,中国专家组也着手“树人”工程。 菌草菇生产流程包括菌种生产、菌草粉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和出菇等,出菇前的菌丝培养袋培育是菌草菇栽培成功的关键,其耗时较长、繁琐且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当前在斐济的模式是由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免费提供菌丝培养好的菌袋,农户只需要完成“出菇”最后一步。“我们希望当地农民可以独立自主完成从菌袋生产到出菇的全过程。”林兴生表示。这是中国专家组援斐菌草第3期项目的重要工作内容,瓦图莱鲁学院菌草技术示范基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实践。 瓦图莱鲁学院是位于楠迪周边的一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这里学习技能,然后步入社会。3年前,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与该学院开展合作,菌草专家组成员苏日柏多次到学院指导师生生产菌袋和出菇一整套生产流程。 菌袋的制作包括将菌草晒干粉碎后,加入麸皮等配料按照一定比例加水搅拌,“培养料的含水量,直接影响菌丝生长和产量”。田乐乐是第3期项目专家组的翻译,7个月的工作时间使得她基本掌握了理论知识,“装袋完成后,还要灭菌,杀灭培养料中的其他杂菌,灭菌完成后,温度到30度以下开始接种,菌丝培养和出菇期要控制好温度、湿度等,这需要一定技术和经验积累”。 在中国专家组的指导下,这家学院培育出的菌袋成功率达98%。《环球时报》记者在学院空地上看到中国援助的菌草粉碎机、装袋机、简易常压灭菌灶等;在一个集装箱改装成的温室菌菇栽培房里菌草菇长势不错;另一侧还有类似Tadra菌草技术示范点覆土出菇模式。 该学院的老师普拉文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现在学校的菌草菇生产已经实现商业化规模,学生也对种植菌草菇的技术非常感兴趣,师生还把菌草、菌糟和椰子壳粉制成有机肥。 普拉文说,当前斐济的蘑菇主要依赖进口,每年进口的份额高达200万美元。而斐济的第一大产业是旅游业,游客众多,对蘑菇需求非常大,“如果我们能大规模生产菌草菇,可以占据至少200万美元的市场,甚至更多。这可以为斐济人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瓦图莱鲁学院生产的菌草菇包装成盒销售,每盒200克约为6—8斐币。“我们把从销售菌草菇获得的资金用于对学生的教学,可以传授更多学生知识。此外,我们也可以与社区分享这些知识。”普拉文说。18岁的尼尔森已经学习了5个月菌草技术,她能熟练讲述制作菌袋的流程,“未来我愿意使用这些技术来培育菌草菇,这是一个很好的项目”。 “树人”工程不仅着眼青少年,还包含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普拉文就曾赴中国接受过短期的技术培训。迄今为止,中国专家组专家在斐济各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共40期,累计培训近2300人,此外还选派54名斐济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到福建农林大学接受培训。 中国专家,人人身兼多职 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的专家组长期专家一共有7人,另外还有2名短期专家,工作日程排得紧锣密鼓。但与菌草一样,中国专家组的专家们也是一人多能,身兼多职,不仅要生产、示范,还要培训和应用推广,指导农户,同时为培育本地市场参与菌草技术和菌草菇推介等活动。 “迄今为止,我们参与农展会或斐济军营开放日近30场,举办菌草菇烹调及市场营销活动150多场,此外,我们还到酒店、商场、大型超市、航空公司、进出口食品贸易公司等单位进行推介”,根据林兴生的介绍,目前专家组建议由斐农业部等部门牵头,以已获得斐济政府批准、力推的“FIJI ORGANIC”与“FIJI GROWN”菌草菇品牌,推动农户生产的大量菌草菇进入高端超市和星级宾馆,使农民获得更大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能与出口企业合作,开拓澳新等周边市场。 除了让菌草技术在斐济开花结果,菌草团队还肩负另一重要职责。2023年3月基于中斐菌草技术合作的成功实践,中国—太平洋岛国菌草技术示范中心成功落地斐济。 林兴生向记者介绍称,其任务是充分发挥菌草技术“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优势,提升太平洋岛国粮食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太平洋岛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具备条件的太平洋岛国推广菌草技术,促进菌草技术在其他太平洋岛国落地实施,助力岛国改善民生。 “今年我们将在密克罗尼西亚、汤加实施中国援助的菌草项目,在瓦努阿图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明年拟在斐济举办由联合国经社部主办的菌草技术国际会议和培训,届时拟邀请汤加、萨摩亚等南太其他国家到中太菌草中心参加。此外,选派太平洋岛国人员到中国参加菌草技术培训或学习,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和渠道,促进菌草技术在南太其他国家的发展”,林兴生说,菌草是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新材料、新技术和新产业,它的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可以依托中太菌草中心,根据不同南太岛国的需要和现有条件,推动当地菌草产业某个领域的发展,使当地生产力提高,民众收入也能增加。 自菌草技术走向世界后,其先后入选了“南南合作”项目、“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和援助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项目,并于2017年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菌草技术成为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