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jbU0 world.huanqiu.comarticle“数学界诺贝尔奖”第一次颁给女性!为了这个奖,她们抗争了1000年!/e3pmh22ph/e3pmh2398“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史上第一位女性得主来了。3月19日,挪威科学与文学院在奥斯陆宣布,将2019年的阿贝尔奖(Abel Prize)颁给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名誉教授凯伦⋅凯斯库拉⋅乌伦贝克(Karen Keskulla Uhlenbeck)。2003年,为了纪念19世纪挪威数学家NielsHenrik Abel,阿贝尔奖首次颁发。早前的19位获奖者全部为男性。其中不乏名声赫赫的数学大家,好比挑战黎曼猜想的迈克尔⋅阿蒂亚,电影《美丽心灵》的原型约翰⋅纳什等等。现年76岁的乌伦贝克能受此表彰,是因为其在几何分析和规范场论的基础工作极大地改变了数学格局,为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和量子引力理论奠定了一些分析基础。也就是说原本固守的极小曲面(minimal surface)的理解就此推翻,听上去还挺深奥的。贵为几何分析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乌伦贝克的研究兴趣还包括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规范理论,拓扑量子场论以及可积系统。惊闻得奖的喜讯时候,乌伦贝克刚刚在普林斯顿的一座教堂做完礼拜。她目前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高级研究访问学者,也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客座副教授。友人告诉她,有一个来自挪威的电话。接通之后,没想到是阿贝尔奖的降临。此番得奖,乌伦贝克将获得价值600万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4371903元)的奖金。小编注意到,阿贝尔奖评委会还称赞她是“科学和数学领域中性别平等的强烈倡导者”。这事要从乌伦贝克的成长故事来说。1942年,乌伦贝克出生于美国克利夫兰。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艺术家,家里打小的教育氛围就很好。作为家中老大,她很有主见,小的时候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科学家。凭借着过人天资,先是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又在得布兰迪斯大学取得数学博士学位。在深造期间,也把终身大事办了。1965年,她与物理学家奥尔克结婚。当然谁也未曾想到,如意郎君会是她学术道路上的绊脚石。乌伦贝克早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职。但彼时的学术界有个不成文的“反裙带关系”,很多大学规定,即使在不同学院也不能同时聘用丈夫和妻子。这无疑给野心勃勃的乌伦贝克在进入梦乡学府任职增加了很大的阻力。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现出社会对于女性学者的发展局限。好在“不公平”磨练了意志,1976年乌伦贝克前往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任教。到了1983年,她辗转芝加哥大学晋升为正式教授。3年之后,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经过了多所高校的任职,最终“落户”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从1987年起,一直教书育人到退休,这一干就是27年。乌伦贝克是数学和科学领域性别多样性的坚定倡导者。“因为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展示一个不完美的人仍然可以成功。”她如是说。乌伦贝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她的存在对所有女性都有着特别的意义......上一位拿到数学界巅峰奖的女性,还是伊朗数学家玛利亚姆⋅米尔札哈尼(Maryam Mirzakhani),她也是第一位获得有菲尔兹奖的女性。在伊朗的穆斯林文化背景下,女性想要在理工科出人头地很难。那时伊朗还从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过奖,也从来没有女性代表伊朗参加国际奥数,她所上的高中也没有女孩学奥数。在老师和好友的鼓励下,米尔扎哈尼主动去找了自己所在的女子高中的校长,请求校长允许她和她的好友去上“男孩子们的”奥数课。这位女校长同意了,她对米尔札哈尼说:“没准,你真的会成为第一个”。女校长是对的!接下来的两年,她连续斩获1994年、1995年两届国际奥数竞赛的金牌。这位“伊朗天才少女”真的成为了第一个。而这只是她无数个“第一个”的开始。她在德黑兰的谢里夫理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之后前往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但女性在美国的数学和科学界占比也同样很少。在美国排名前100的大学中,主修数学的女性只占10%。她还是用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征服了美国数学界的权威人士。在哈佛大学读博时,米尔扎哈尼师从数学大师柯蒂斯⋅麦克马伦,并于2004年交出一份极为出色的博士论文,被发表到Annals of Mathematics,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这三个数学界的顶级期刊上。博士毕业后,她去了普林斯顿大学做副教授,后来又来到了斯坦福大学做教授,那一年,她才31岁。靠着异于常人的毅力、天赋与兴趣,她在模空间和双曲几何等前沿领域成果颇丰。这些成果被应用于包括弦论在内的诸多现代物理理论中,是这些理论的逻辑推导的关键一环。芝加哥大学数学家本森⋅法布更是评价称,“大部分数学家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这样的研究高度。”2014年8月13日,由于“在黎曼几何以及模空间下的动力学及几何学中的杰出贡献”,国际数学联盟在韩国首尔授予她菲尔兹奖——数学界的最高奖项。这一年,她才37岁。四年一度的菲尔兹奖,专门用来表彰40岁以下的杰出数学家。从1936年创立至今,先后评出了57名数学家,而米尔扎哈尼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对于这样的成就,她只是淡然地说,“我想为女性争取到更多进入数学领域的机会。”正如斯坦福校长所说:“米尔扎哈尼很年轻就获得巨大的成就,证明了女性也能征服数学和科学。”尽管如今有趣的女性灵魂照进现实,但象牙塔的学术平权,甚至可以说是建立在女性数学家献身的基础上的。人类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家名叫希帕蒂亚。她生活在一个愚昧的时代,罗马统治者对古希腊文明的摧残,在施暴者眼中数学家的出路只有被活埋。统治者只需要迷信的信仰。公元370年,希帕蒂亚生于亚历山大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热爱科学。17岁参加全城芝诺悖论辩论,名声大震。然而,到了公元412年,基督教新上任的大主教,彻底把数学列为异教学说。全程风光无限的希帕蒂亚成了基督教的攻击目标。仅仅3年之后,她就惨遭毒手。基督教暴徒把她剥得一丝不挂,然后用尖锐的蚌壳割下她的皮肉,用石头肆虐地残害她,直到她满身血肉模糊也不罢手。暴徒砍去她的手脚,把她的身躯扔进熊熊的烈火当中...另一位数学先驱,是法国数学家爱米丽⋅布瑞杜尔。也许你未曾听过她,但大文豪伏尔泰总还是知道的。而爱米丽曾与伏尔泰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她出生很好,父亲是国王路易十四的秘书。也因为如此,在幼时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也培养出了对科学的热爱。1733年,爱米丽邂逅了伏尔泰。神仙眷侣谈恋爱和凡夫俗子是不一样的。他们合作翻译了牛顿的《哲学基础》,首次将牛顿的理论介绍给还没有高等数学基础的读者。然而,天资过人的爱米丽,时常让伏尔泰感受到压力。感受不到崇拜的伏尔泰,也让这段关系渐行渐远。爱情逝去,学术厚积薄发,爱米丽先是出版了《物理学研究》,她把笛卡儿、莱布尼茨和牛顿的三人的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做了归纳。又将牛顿的《数学原理》从拉丁文翻译成法文,而她所著的翻译版本也是当时最权威的代表。在那个男女平权天方夜谭的年代,学术上的傲人成就的背后尽是社会上层出不穷的鄙夷。法国上流社会的女性嫉妒爱米丽赢得了伏尔泰的爱情,常常把她描绘成一个丑陋、粗鲁的女人。在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也就是翻译《数学原理》的同年,她死于难产。爱米丽的一生饱受奚落与误解,却从未停止对科学真理的探索与追求。如今女性这种在学术界赢得历史性的高光时刻,容小编起身鼓鼓掌。1553138460000责编:刘婕这里是美国微信公号155313846000011["9CaKrnKgXmf","9CaKrnKfLwf","9CaKrnKfHeo","9CaKrnKdcDQ","9CaKrnKdbVS"]//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9/0321/20190321113036351.jpg{"email":"liujie@huanqiu.com","name":"刘婕"}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史上第一位女性得主来了。3月19日,挪威科学与文学院在奥斯陆宣布,将2019年的阿贝尔奖(Abel Prize)颁给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名誉教授凯伦⋅凯斯库拉⋅乌伦贝克(Karen Keskulla Uhlenbeck)。2003年,为了纪念19世纪挪威数学家NielsHenrik Abel,阿贝尔奖首次颁发。早前的19位获奖者全部为男性。其中不乏名声赫赫的数学大家,好比挑战黎曼猜想的迈克尔⋅阿蒂亚,电影《美丽心灵》的原型约翰⋅纳什等等。现年76岁的乌伦贝克能受此表彰,是因为其在几何分析和规范场论的基础工作极大地改变了数学格局,为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和量子引力理论奠定了一些分析基础。也就是说原本固守的极小曲面(minimal surface)的理解就此推翻,听上去还挺深奥的。贵为几何分析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乌伦贝克的研究兴趣还包括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规范理论,拓扑量子场论以及可积系统。惊闻得奖的喜讯时候,乌伦贝克刚刚在普林斯顿的一座教堂做完礼拜。她目前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高级研究访问学者,也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客座副教授。友人告诉她,有一个来自挪威的电话。接通之后,没想到是阿贝尔奖的降临。此番得奖,乌伦贝克将获得价值600万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4371903元)的奖金。小编注意到,阿贝尔奖评委会还称赞她是“科学和数学领域中性别平等的强烈倡导者”。这事要从乌伦贝克的成长故事来说。1942年,乌伦贝克出生于美国克利夫兰。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艺术家,家里打小的教育氛围就很好。作为家中老大,她很有主见,小的时候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科学家。凭借着过人天资,先是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又在得布兰迪斯大学取得数学博士学位。在深造期间,也把终身大事办了。1965年,她与物理学家奥尔克结婚。当然谁也未曾想到,如意郎君会是她学术道路上的绊脚石。乌伦贝克早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职。但彼时的学术界有个不成文的“反裙带关系”,很多大学规定,即使在不同学院也不能同时聘用丈夫和妻子。这无疑给野心勃勃的乌伦贝克在进入梦乡学府任职增加了很大的阻力。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现出社会对于女性学者的发展局限。好在“不公平”磨练了意志,1976年乌伦贝克前往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任教。到了1983年,她辗转芝加哥大学晋升为正式教授。3年之后,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经过了多所高校的任职,最终“落户”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从1987年起,一直教书育人到退休,这一干就是27年。乌伦贝克是数学和科学领域性别多样性的坚定倡导者。“因为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展示一个不完美的人仍然可以成功。”她如是说。乌伦贝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她的存在对所有女性都有着特别的意义......上一位拿到数学界巅峰奖的女性,还是伊朗数学家玛利亚姆⋅米尔札哈尼(Maryam Mirzakhani),她也是第一位获得有菲尔兹奖的女性。在伊朗的穆斯林文化背景下,女性想要在理工科出人头地很难。那时伊朗还从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过奖,也从来没有女性代表伊朗参加国际奥数,她所上的高中也没有女孩学奥数。在老师和好友的鼓励下,米尔扎哈尼主动去找了自己所在的女子高中的校长,请求校长允许她和她的好友去上“男孩子们的”奥数课。这位女校长同意了,她对米尔札哈尼说:“没准,你真的会成为第一个”。女校长是对的!接下来的两年,她连续斩获1994年、1995年两届国际奥数竞赛的金牌。这位“伊朗天才少女”真的成为了第一个。而这只是她无数个“第一个”的开始。她在德黑兰的谢里夫理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之后前往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但女性在美国的数学和科学界占比也同样很少。在美国排名前100的大学中,主修数学的女性只占10%。她还是用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征服了美国数学界的权威人士。在哈佛大学读博时,米尔扎哈尼师从数学大师柯蒂斯⋅麦克马伦,并于2004年交出一份极为出色的博士论文,被发表到Annals of Mathematics,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这三个数学界的顶级期刊上。博士毕业后,她去了普林斯顿大学做副教授,后来又来到了斯坦福大学做教授,那一年,她才31岁。靠着异于常人的毅力、天赋与兴趣,她在模空间和双曲几何等前沿领域成果颇丰。这些成果被应用于包括弦论在内的诸多现代物理理论中,是这些理论的逻辑推导的关键一环。芝加哥大学数学家本森⋅法布更是评价称,“大部分数学家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这样的研究高度。”2014年8月13日,由于“在黎曼几何以及模空间下的动力学及几何学中的杰出贡献”,国际数学联盟在韩国首尔授予她菲尔兹奖——数学界的最高奖项。这一年,她才37岁。四年一度的菲尔兹奖,专门用来表彰40岁以下的杰出数学家。从1936年创立至今,先后评出了57名数学家,而米尔扎哈尼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对于这样的成就,她只是淡然地说,“我想为女性争取到更多进入数学领域的机会。”正如斯坦福校长所说:“米尔扎哈尼很年轻就获得巨大的成就,证明了女性也能征服数学和科学。”尽管如今有趣的女性灵魂照进现实,但象牙塔的学术平权,甚至可以说是建立在女性数学家献身的基础上的。人类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家名叫希帕蒂亚。她生活在一个愚昧的时代,罗马统治者对古希腊文明的摧残,在施暴者眼中数学家的出路只有被活埋。统治者只需要迷信的信仰。公元370年,希帕蒂亚生于亚历山大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热爱科学。17岁参加全城芝诺悖论辩论,名声大震。然而,到了公元412年,基督教新上任的大主教,彻底把数学列为异教学说。全程风光无限的希帕蒂亚成了基督教的攻击目标。仅仅3年之后,她就惨遭毒手。基督教暴徒把她剥得一丝不挂,然后用尖锐的蚌壳割下她的皮肉,用石头肆虐地残害她,直到她满身血肉模糊也不罢手。暴徒砍去她的手脚,把她的身躯扔进熊熊的烈火当中...另一位数学先驱,是法国数学家爱米丽⋅布瑞杜尔。也许你未曾听过她,但大文豪伏尔泰总还是知道的。而爱米丽曾与伏尔泰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她出生很好,父亲是国王路易十四的秘书。也因为如此,在幼时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也培养出了对科学的热爱。1733年,爱米丽邂逅了伏尔泰。神仙眷侣谈恋爱和凡夫俗子是不一样的。他们合作翻译了牛顿的《哲学基础》,首次将牛顿的理论介绍给还没有高等数学基础的读者。然而,天资过人的爱米丽,时常让伏尔泰感受到压力。感受不到崇拜的伏尔泰,也让这段关系渐行渐远。爱情逝去,学术厚积薄发,爱米丽先是出版了《物理学研究》,她把笛卡儿、莱布尼茨和牛顿的三人的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做了归纳。又将牛顿的《数学原理》从拉丁文翻译成法文,而她所著的翻译版本也是当时最权威的代表。在那个男女平权天方夜谭的年代,学术上的傲人成就的背后尽是社会上层出不穷的鄙夷。法国上流社会的女性嫉妒爱米丽赢得了伏尔泰的爱情,常常把她描绘成一个丑陋、粗鲁的女人。在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也就是翻译《数学原理》的同年,她死于难产。爱米丽的一生饱受奚落与误解,却从未停止对科学真理的探索与追求。如今女性这种在学术界赢得历史性的高光时刻,容小编起身鼓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