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GLg9 world.huanqiu.comarticle镜鉴:一图一世界 | 乌克兰的日与夜/e3pmh22ph/e3pmh2398镜鉴的话今天的“一图一世界”,让我们走进乌克兰。2014年2月22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被议会罢免,反对派全面接管政权;3月21日,俄罗斯正式接纳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5月25日,乌克兰提前举行总统大选。同样在2月至5月间,人民日报欧亚中心分社记者谢亚宏、林雪丹、张晓东曾先后4次前往乌克兰首都基辅采访,并两次走访克里米亚。他们的镜头里,乌克兰的日与夜,是什么样的色彩?▌君不见,良辰美景奈何天,都付诸断壁残垣。2014年2月19日,乌克兰冲突升级的前夜,乌克兰首都基辅的独立广场周围不远处遍地狼藉,空无一人。在最敏感的时期第一次来到乌克兰,很多感慨。 谢亚宏 摄▌冲突第一线,未来得及撤下的“莫洛托夫鸡尾酒”。本图2014年2月21日摄于独立广场旁。“莫洛托夫鸡尾酒”(土制燃烧弹)是亲欧示威者最常用的武器,记者也曾在冲突中看见有人向特警投掷它。拍摄地点曾是示威者与特警冲突的最前沿,这些“鸡尾酒”应该是未来得及撤下的。 谢亚宏 摄▌冲突现场,浓烟中的紧张对峙。本图2014年2月20日摄于基辅的冲突前线。 谢亚宏 摄▌冲突现场,准备冲锋的示威者。本图2014年2月20日摄于基辅的冲突前线。几名示威者躲在简易盾牌后准备冲锋。他们身后一名记者在拍摄,我也不禁佩服这位大哥的勇气。下午示威者在占领街区后,开始重建路障。 谢亚宏 摄▌安全帽、头盔、简易担架和简易盾牌。本图2014年2月20日冲突当天摄于基辅。记者所住的酒店位于独立广场旁,酒店大厅被示威者改造成了临时救助站。不断有伤员被送来,有人因为伤势过重而死去,所有人都为这些生命的消逝而感到哀伤。 谢亚宏 摄▌被封锁的地铁入口。当天阳光明媚,可惜景色让人哀伤。本图2014年2月21日摄于独立广场的地铁入口处。由于冲突,基辅市中心的地铁站暂停运行了一个多星期。值得一提的是,当记者5月份再次来到基辅时,独立广场前的赫列夏季克大街由于依然被示威者占据仍没有通汽车。 谢亚宏 摄▌当无休止的示威成为常态。本图2014年2月24日摄于基辅,国家最高拉达(议会)门外。自2013年11月起,议会外无休止的示威便成为常态。即使在政权更迭后,情况依然没有任何改变。许多人叫嚣着“必须把议会中所有的罪人全部清洗掉”,而议员们出来也总是遭到围追堵截。 谢亚宏 摄▌“克里米亚与我们在一起”。2014年2月24日,天气晴朗,一名儿童在独立广场的“涂鸦墙”上画画,表达渴望国家统一的心愿。“涂鸦墙”旁边可见到“克里米亚与我们在一起”的标语。 谢亚宏 摄▌开满鲜花的和平之路不该用冲突和鲜血筑就。2014年3月9日是乌克兰著名诗人、艺术家塔拉斯·舍甫琴科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众多基辅市民走上街头,不仅为了纪念伟大诗人,更是为将自己的祝福送给在2月冲突中丧生的同胞。通向市中心独立广场的沿途街道铺满了鲜花,初春尚未消散的寒意夹杂着轮胎燃烧的刺鼻气味让人眼眶中似有泪水打转。鲜血能否换来和平?乌克兰至今还在寻找答案。 林雪丹 摄▌不想让今天的创伤破坏孩子对明天的梦想。本图2014年3月9日摄于基辅。满是枪眼的路灯杆是流血冲突无声的证人。面对孩子的询问,一位父亲不得不将残酷的现实告诉幼小的孩子。冲突过后造成的最大负能量恐怕不是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打击,而是对人们心灵的冲击。 林雪丹 摄▌我们要稳稳的幸福,不要流不尽的泪水。本图2014年3月9日摄于基辅。一个月前爆发的严重冲突令独立广场如废墟一般。往日繁华都市的地标建筑,如今尽是千疮百孔。冲突中丧生的人数犹如钢针一般刺痛乌克兰人民的心。每个逝去的生命都让他们的亲人伤心欲绝。许多位乌克兰母亲向记者诉说骚乱当天的情形时无不潸然泪下。为了铭记这惨痛的经历,基辅市民纷纷走上街头用手中的相机、DV记录下“革命”的痕迹。 林雪丹 摄▌描绘乌克兰未来的画笔握在本国人民手中。本图2014年3月9日摄于基辅。一位美术学院的老师在独立广场一角绘制冲突后的基辅。她告诉记者,冲突平息后她几乎隔几天就会来广场附近作画,从不同角度审视骚乱后的基辅,思考乌克兰的明天。她说自己是亲欧派的支持者,希望政府能让她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她还告诉记者,过几日会将近期绘制的这些画展出,让更多的乌克兰人跟她一起思索国家的未来。 林雪丹 摄▌三月的克里米亚,塞港街头鲜花艳。本图2014年3月初摄于克里米亚共和国塞瓦斯托波尔港。早春三月,虽然克里米亚地位未定,但是当地人民追求美、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情并未受影响,不管怎样,生活都要继续。鲜花走出花房,装点了街景,市民也纷纷选购。 张晓东 摄▌年轻士兵无奈地说,“我只想回家”。本图2014年3月21日摄于克里米亚贝尔贝克军事基地。当时这里已经是克里米亚境内硕果仅存的悬挂乌克兰国旗的地方,军营内还有部分士兵。坐在卡车旁的小伙子告诉记者,当初大家都做好了与俄军决一死战的准备,结果最后从乌国防部传来命令,让他们不要出击,“待命行事”。他无奈地笑着说:“就算出去与俄军战斗也比这样干坐着强。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嘛,我只想回家。” 谢亚宏 摄▌幼儿不知离家愁。本图2014年7月摄于俄罗斯罗斯科夫设立的乌克兰难民营。乌克兰国内冲突爆发以来,战火的蔓延使得许多交火地区的民众背井离乡,他们大多来到邻近的俄罗斯或投亲,或靠友,其中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大人们为未来生计发愁,幼儿却不知愁滋味。图中小朋友们在俄移民局等部门工作人员工作的接收难民的登记帐蓬里玩耍。 张晓东 摄▌5月回到基辅,独立广场花坛无花,喷泉无水,帐蓬林立,瓦砾遍地。2014年5月乌克兰总统大选前夕,本图摄于基辅独立广场“帐篷村”入口。虽然距离2013年底广场上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流血冲突已半年有余,在脱俄入欧派执掌政权的情况下,主要来自乌克兰西部的支持国家西进的民众在此安营扎寨形成的“帐蓬村”仍没有拆除,“村民们”认为他们政治与经济上的一些诉求未被满足,因此要继续呆下去。 张晓东 摄▌走近广场冲突牺牲者的父亲,为了忘却的纪念。本图2014年5月乌克兰总统大选前夕摄于基辅。独立广场的“帐蓬村”俨然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图中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为亚美尼亚裔,他的儿子在广场冲突中中弹身亡,不知凶手是谁。这位父亲的遭遇引起一些来自外国包括他的祖籍国游客的同情,他们拿着亚美尼亚国旗合影留念。 张晓东 摄▌大选日,选民投下神圣的一票。本图2014年5月乌克兰总统大选当天摄于基辅。在一所学校内设立的投票站里,选民正在投出神圣的一票。许多前来投票的民众告诉记者,希望选出的新的国家领导人能够解决国内日积月累的政治以及经济领域的难题,出台措施提振经济,改善民生,让国家事实上分裂的局面早日结束,同时也处理好同俄罗斯的关系。 张晓东 摄▌5月底的基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本图2014年5月底摄于基辅。当地市民举家来到独立广场,观看这里举行的乌克兰危机图片展。 谢亚宏 摄▌再回首,独立广场灯火依旧。基辅的夜未冷,旅人的心尚温。本图2014年5月摄于基辅的独立广场。时值乌克兰总统大选前夕,入夜的独立广场仍然灯火通明。临近大选,“帐蓬村”里一些游客流连忘返,人群中也有一些准备新闻报道素材的外国媒体记者。 张晓东 摄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镜鉴(jingjianpd)。查看历史消息:文章页面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查看历史消息分享这篇文章:文章页面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1421421120000责编:张阳镜鉴142142112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116/20150116111304468.cn/mmbiz/5{"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镜鉴的话今天的“一图一世界”,让我们走进乌克兰。2014年2月22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被议会罢免,反对派全面接管政权;3月21日,俄罗斯正式接纳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5月25日,乌克兰提前举行总统大选。同样在2月至5月间,人民日报欧亚中心分社记者谢亚宏、林雪丹、张晓东曾先后4次前往乌克兰首都基辅采访,并两次走访克里米亚。他们的镜头里,乌克兰的日与夜,是什么样的色彩?▌君不见,良辰美景奈何天,都付诸断壁残垣。2014年2月19日,乌克兰冲突升级的前夜,乌克兰首都基辅的独立广场周围不远处遍地狼藉,空无一人。在最敏感的时期第一次来到乌克兰,很多感慨。 谢亚宏 摄▌冲突第一线,未来得及撤下的“莫洛托夫鸡尾酒”。本图2014年2月21日摄于独立广场旁。“莫洛托夫鸡尾酒”(土制燃烧弹)是亲欧示威者最常用的武器,记者也曾在冲突中看见有人向特警投掷它。拍摄地点曾是示威者与特警冲突的最前沿,这些“鸡尾酒”应该是未来得及撤下的。 谢亚宏 摄▌冲突现场,浓烟中的紧张对峙。本图2014年2月20日摄于基辅的冲突前线。 谢亚宏 摄▌冲突现场,准备冲锋的示威者。本图2014年2月20日摄于基辅的冲突前线。几名示威者躲在简易盾牌后准备冲锋。他们身后一名记者在拍摄,我也不禁佩服这位大哥的勇气。下午示威者在占领街区后,开始重建路障。 谢亚宏 摄▌安全帽、头盔、简易担架和简易盾牌。本图2014年2月20日冲突当天摄于基辅。记者所住的酒店位于独立广场旁,酒店大厅被示威者改造成了临时救助站。不断有伤员被送来,有人因为伤势过重而死去,所有人都为这些生命的消逝而感到哀伤。 谢亚宏 摄▌被封锁的地铁入口。当天阳光明媚,可惜景色让人哀伤。本图2014年2月21日摄于独立广场的地铁入口处。由于冲突,基辅市中心的地铁站暂停运行了一个多星期。值得一提的是,当记者5月份再次来到基辅时,独立广场前的赫列夏季克大街由于依然被示威者占据仍没有通汽车。 谢亚宏 摄▌当无休止的示威成为常态。本图2014年2月24日摄于基辅,国家最高拉达(议会)门外。自2013年11月起,议会外无休止的示威便成为常态。即使在政权更迭后,情况依然没有任何改变。许多人叫嚣着“必须把议会中所有的罪人全部清洗掉”,而议员们出来也总是遭到围追堵截。 谢亚宏 摄▌“克里米亚与我们在一起”。2014年2月24日,天气晴朗,一名儿童在独立广场的“涂鸦墙”上画画,表达渴望国家统一的心愿。“涂鸦墙”旁边可见到“克里米亚与我们在一起”的标语。 谢亚宏 摄▌开满鲜花的和平之路不该用冲突和鲜血筑就。2014年3月9日是乌克兰著名诗人、艺术家塔拉斯·舍甫琴科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众多基辅市民走上街头,不仅为了纪念伟大诗人,更是为将自己的祝福送给在2月冲突中丧生的同胞。通向市中心独立广场的沿途街道铺满了鲜花,初春尚未消散的寒意夹杂着轮胎燃烧的刺鼻气味让人眼眶中似有泪水打转。鲜血能否换来和平?乌克兰至今还在寻找答案。 林雪丹 摄▌不想让今天的创伤破坏孩子对明天的梦想。本图2014年3月9日摄于基辅。满是枪眼的路灯杆是流血冲突无声的证人。面对孩子的询问,一位父亲不得不将残酷的现实告诉幼小的孩子。冲突过后造成的最大负能量恐怕不是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打击,而是对人们心灵的冲击。 林雪丹 摄▌我们要稳稳的幸福,不要流不尽的泪水。本图2014年3月9日摄于基辅。一个月前爆发的严重冲突令独立广场如废墟一般。往日繁华都市的地标建筑,如今尽是千疮百孔。冲突中丧生的人数犹如钢针一般刺痛乌克兰人民的心。每个逝去的生命都让他们的亲人伤心欲绝。许多位乌克兰母亲向记者诉说骚乱当天的情形时无不潸然泪下。为了铭记这惨痛的经历,基辅市民纷纷走上街头用手中的相机、DV记录下“革命”的痕迹。 林雪丹 摄▌描绘乌克兰未来的画笔握在本国人民手中。本图2014年3月9日摄于基辅。一位美术学院的老师在独立广场一角绘制冲突后的基辅。她告诉记者,冲突平息后她几乎隔几天就会来广场附近作画,从不同角度审视骚乱后的基辅,思考乌克兰的明天。她说自己是亲欧派的支持者,希望政府能让她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她还告诉记者,过几日会将近期绘制的这些画展出,让更多的乌克兰人跟她一起思索国家的未来。 林雪丹 摄▌三月的克里米亚,塞港街头鲜花艳。本图2014年3月初摄于克里米亚共和国塞瓦斯托波尔港。早春三月,虽然克里米亚地位未定,但是当地人民追求美、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情并未受影响,不管怎样,生活都要继续。鲜花走出花房,装点了街景,市民也纷纷选购。 张晓东 摄▌年轻士兵无奈地说,“我只想回家”。本图2014年3月21日摄于克里米亚贝尔贝克军事基地。当时这里已经是克里米亚境内硕果仅存的悬挂乌克兰国旗的地方,军营内还有部分士兵。坐在卡车旁的小伙子告诉记者,当初大家都做好了与俄军决一死战的准备,结果最后从乌国防部传来命令,让他们不要出击,“待命行事”。他无奈地笑着说:“就算出去与俄军战斗也比这样干坐着强。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嘛,我只想回家。” 谢亚宏 摄▌幼儿不知离家愁。本图2014年7月摄于俄罗斯罗斯科夫设立的乌克兰难民营。乌克兰国内冲突爆发以来,战火的蔓延使得许多交火地区的民众背井离乡,他们大多来到邻近的俄罗斯或投亲,或靠友,其中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大人们为未来生计发愁,幼儿却不知愁滋味。图中小朋友们在俄移民局等部门工作人员工作的接收难民的登记帐蓬里玩耍。 张晓东 摄▌5月回到基辅,独立广场花坛无花,喷泉无水,帐蓬林立,瓦砾遍地。2014年5月乌克兰总统大选前夕,本图摄于基辅独立广场“帐篷村”入口。虽然距离2013年底广场上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流血冲突已半年有余,在脱俄入欧派执掌政权的情况下,主要来自乌克兰西部的支持国家西进的民众在此安营扎寨形成的“帐蓬村”仍没有拆除,“村民们”认为他们政治与经济上的一些诉求未被满足,因此要继续呆下去。 张晓东 摄▌走近广场冲突牺牲者的父亲,为了忘却的纪念。本图2014年5月乌克兰总统大选前夕摄于基辅。独立广场的“帐蓬村”俨然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图中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为亚美尼亚裔,他的儿子在广场冲突中中弹身亡,不知凶手是谁。这位父亲的遭遇引起一些来自外国包括他的祖籍国游客的同情,他们拿着亚美尼亚国旗合影留念。 张晓东 摄▌大选日,选民投下神圣的一票。本图2014年5月乌克兰总统大选当天摄于基辅。在一所学校内设立的投票站里,选民正在投出神圣的一票。许多前来投票的民众告诉记者,希望选出的新的国家领导人能够解决国内日积月累的政治以及经济领域的难题,出台措施提振经济,改善民生,让国家事实上分裂的局面早日结束,同时也处理好同俄罗斯的关系。 张晓东 摄▌5月底的基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本图2014年5月底摄于基辅。当地市民举家来到独立广场,观看这里举行的乌克兰危机图片展。 谢亚宏 摄▌再回首,独立广场灯火依旧。基辅的夜未冷,旅人的心尚温。本图2014年5月摄于基辅的独立广场。时值乌克兰总统大选前夕,入夜的独立广场仍然灯火通明。临近大选,“帐蓬村”里一些游客流连忘返,人群中也有一些准备新闻报道素材的外国媒体记者。 张晓东 摄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镜鉴(jingjianpd)。查看历史消息:文章页面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查看历史消息分享这篇文章:文章页面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